第40章第二个古代世界(17) - 快穿:我们的目标是长寿 - 喜欢鱼香草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40章第二个古代世界(17)

这都是老习惯,花婆婆也不多说,收到信后,就让侄曾孙早点回去休息,自己在大黄的帮忙下把前院扫干净。

“大黄,去后院捡鸡蛋,再把家里的鸡赶回鸡圈,明天给你炖蛋吃。”

花婆婆想着,现在日子还早,太阳还没下山,不如趁着有光,把收着的席子摆出来擦擦干净。

家里就一亩水稻,种的是煮出来好吃的一个谷种,亩产较低,只有三百多斤,一张席子就能晒下。

家后面有竹林,让几个大侄孙帮忙带竹子回来,花婆婆慢慢编出来一张软席。

晒东西的时候,都用它垫着,也不用连着地里的灰一起吃肚子里。

“大黄靠边点,这席子不重,你去把我藏着的几个石头找出来。”

看花婆婆搬动一个比自己的还高的东西,大黄着急的在旁边来回跳。

好歹是一床大竹席,花婆婆跟着大黄忙了很久才把它收拾妥当,从明天开始,用着它的地方多着呢。

“行了,就放在这立着晾干,大黄,走,我们去炖蛋。”

花婆婆的炖蛋有自己的秘方,从头一天晚上,鸡子就洗干净放在灶台上用文火温着。

第二天一大早,炖蛋的香味就会传的很远,只要路过花婆婆门口,就知道花婆婆又在做炖蛋了。

这是花婆婆的习惯,家里攒的鸡子,除了她和大黄在吃,其余的大部分都做了炖蛋,分给家里的小辈吃。

从花婆婆不卖鸡子开始,有根侄子家里的老小都成了整个大刘乡羡慕的对象。

不少小孩都追着问,自家为什么没有这样的长辈,花婆婆一时间多了不少远房亲戚。

都是相互叫个趣,逢年过节,孩子们上门讨个零嘴,花婆婆不会吝啬,别的没有。

自己做的炖蛋,花婆婆和大黄是第一个试味的,吃够之后,剩下的才拿来分。

“大黄,再来一个不?”

“汪!汪!!!”

吃饱了花婆婆也不强求,剩下的鸡子继续入味,架起家里最大的大锅,开始做消暑小甜水。

按照老配方,花婆婆一大早就煮上,等天亮之后,倒入一个竹桶中凉着,继续煮第二桶。

今天一整天,灶上的火都不会熄。

花婆婆规划着用柜子里的东西,绿豆、冰糖,还有去江郎中那买的草药,加上鸡子,今天的支出可不算小。

东西该用就要用,花婆婆没有心疼一说。

打稻谷是苦活,割稻、搬稻、打稻粒、晒稻粒、脱稻壳,每一步都要纯手工劳作。

每年这时候,各家各户都会请人来帮忙,在田地一站站一天,又是正热的时候,解暑的小甜水花婆婆是必备的。

大刘乡不像别处,攀比成风,又是自家人在打稻,花婆婆这样只是自己想做,可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第一锅小甜水煮出来晾凉没多久,就有小辈过来抬水,花婆婆只嘱咐让他们记得快喝完了回来换。

一直到中午,花婆婆都待在伙房里忙活,看着时间,带着大黄把一桶炖鸡子送到田边。

桶里面的鸡子数量,是花婆婆按照家里人数估计的,每人三个,还抛了几个。

一个上午,花婆婆的一亩水田就空了,等下午把稻谷打出来,先晒一些,今晚就要吃新米。

花婆婆没在田边待多久就被几个侄子一起给请回家,还哄着花婆婆说,让她去家里看看竹席有没有备好。

田里地里的事情,他们会操心,花婆婆安心在家等着,等稻穗打下来,过了风车,就给挑过去。

在大刘乡,家里这一支一直很发人,花婆婆又唯一还在的有字辈,于情于理,打稻谷这件事小辈们都要担起责任。

加上小辈们跟花婆婆感情深,干起活来麻利,到了下午,所有的稻穗都已经脱粒,又过了三遍风车,基本没有杂物。

到了傍晚,金黄的稻谷晒在婆婆准备的竹席上。

微风轻拂,一阵新米的味道送到花婆婆鼻尖,这是乡里人家最喜欢到味道。

她在拉着侄子们说话,家里小辈看重,帮忙种田没收一分钱,花婆婆也不能辜负这份心意。

“今年的新稻上称有四百零二斤,等晒干之后,小姑就让大黄来说一声,我让侄孙、曾侄孙过来舂米。”

有根侄子还在喋喋不休的嘱咐,花婆婆耐心听完后,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所有的稻梗给我留下一打,其他的你们带走,四百零二斤稻米,舂出来能有三百五十斤,够吃。

后面一茬你安排,好好伺候,产量低些也能有个一百斤,也能让孩子们多吃几口。”

大刘乡这边有种再生稻的习惯,简单来说就是种一次,收两次稻子。

朝廷到整个南方地区,稻米能一年三熟。

部分地区包括大刘乡,都是算上了这一次早稻的再生稻,只有极少数的再南边,才能说是真正的一年三熟。

再生稻利用稻桩在收割后残留的再生能力,不用重新播种插秧,就能再次抽穗结实。

这里面还涉及一个百姓的生存智慧,再生稻不用交赋税,产量低,也是难得的粮食。

唯一的问题在于,这是看天吃饭的,天气不好,可能辛苦两月颗粒无收。

“这再生稻也能有一百斤粮食,小姑想着家里,我就不推辞,孩子们都会记着这口吃的是小姑给的。”

这样的场景,从花婆婆搬来,每年都有一次,长根侄子干脆应下,没有多说,只要记着小姑的厚待就好。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