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陆逊想法 - 三国志廖化新传 - 烽岳键客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三国志廖化新传 >

第232章陆逊想法

陆逊并没有太多想法,他只想守住夷陵城,延长蜀汉军杀入荆州腹地的时间,让孙权进行更充足的备战。

破敌的事情,并不是江东军考虑的优先级。

在陆逊的原计划中,秭归守兵不能太早撤离。

至少,也得坚守到巴东守军撤回夷陵,在马鞍山构筑防御,进行掩护。

蜀汉军在河畔部署了投石车,攻击沿途经过的江东军船队。

关羽的这一做法,让江东军的处境急转直下。

一旦巴东城抢先一步被攻克,将士们被围歼。

夷陵守军便没有余力在加固夷陵城防的基础上,分出兵力构筑马鞍山的阻击防线。

如果秭归失守,马鞍山兵力不足,江东军不仅无法接应东逃部队,还可能面临全军溃退的风险,影响到夷陵的防御。

那时候,江东军会在夷陵攻防战中面临着更被动的处境。

这种可能性很小,然而,陆逊要做的,恰恰是想办法避免极端结果带来的小概率事件。

白天的时候,江东军将士以转运物资的方式,把兵力转运回马鞍山布防。

因此,在巴东失守之前,江东军已经运走了不少将士。

陆逊没有想到,汉军在攻克巴东之后,对秭归发起佯攻。

陆逊更没有料到,守将在配置守城兵力方面,出现了大问题。

蜀汉军试探出守军虚实,顺势发起总攻,攻势不可阻挡。

江东军迅速败退,烧掉城里剩余物资,弃城东走,蜀汉军随即展开追击。

幸运的是,江东军的提前撤军,确实让他们在马鞍山构筑了一条稳定防线,挡住了蜀汉军兵锋。

汉军攻克秭归后,没有立即南下,也给了江东军喘息之机。

披上外衣,陆逊进入城里,对夷陵城进行例行巡逻。

城里的兵民大都被动员了起来,整座城池正在大兴土木。

有了秭归失败的防守经验,陆逊并没有把防御重心完全放在守卫孤城上。

城墙虽然坚硬,却不能作为守军的唯一依靠。

如果秭归和宜都两城没有失守,江东军或许可以依托长江,和蜀军隔江对峙。

宜都和秭归先后陷落之后,夷陵成为了遏制蜀汉军水路行军的唯一重镇。

为了增强夷陵的防御效果,江东军在城外设置一座营地,与城池形成掎角之势。

营地中部署了足量兵力,囤放了一些粮草。

就连营外,也布置了一些防御鹿角,防备蜀军骑兵偷袭。

如果蜀汉军全力攻打城外大营,营地迟早会陷落。

所以,江东军的防御重点还是城内。

城墙老旧的部位,进行了全方位的检查与维护。

在城墙墙根附近,汉军建造了大量简易木栅栏。

外围城墙遭到损毁,提供一定的防御力量。

而且,由于受到外围城墙阻拦,木栅栏的高度受到限制。

敌军及时使用投石车,也很难破坏城里的木栅。

粮草物资集中存放在城中核心区域。

为了避免出现火灾,或者其他意外,陆逊安排了大量兵力进行防守。

将士们还在城中挖井取水,保障稳定水源供给,避免敌军截断水源的可能。

从一开始,陆逊就把夷陵,当成了自己的最后底线,人在城在,城破身死。

一路走到西城墙,陆逊遇到了刘阿。

刘阿并没有坚持到巴东攻防战的最后一刻。

水军提前把刘阿救回夷陵。

因此,刘阿不仅躲过了巴东城陷落,还统帅巴东败兵,留在夷陵城里休整。

城中缺少人力,陆逊安排刘阿和将士们参与城池的建设,刘阿负责的责任区,就是西城墙。

经过了这几天的休整,巴东退下来的将士们没有完全恢复体力,状态却好了许多。

刘阿站在城头,远眺城下,陆逊主动开口,“刘将军全神贯注盯着西边,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刘阿连忙行礼,“也不怕大都督笑话,经过巫县和巴东城的失败防守战之后,我也在反思,如果蜀军发起进攻,我军该做点什么。”

陆逊的兴致被勾了起来,“你有什么心得,或者守城感悟?”

刘阿连连点头,“防守巫县的时候,我军兵力不足,而且,后方有巴东,将士们有了退路。”

“所以,敌军发动人海战术之后,城池很快陷落,我带领将士突围而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