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 造反,从忠臣开始 - 雪尽峰青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67章

第167章

谢元韬自小和聪明人打交道,哪怕和丈夫结婚十几年,自己都做了祖母,还是理解不了对方的脑回路,以致于面对秦琬的疑惑沉默良久。

“外子笃信天师道,郡中官吏请求出兵防守浠水,外子却称已向天祝祷,各有鬼兵数万驻守要地[1],以至于东海防务空虚,大王未至,外子便自乱阵脚仓皇出逃,城中人心溃散,自不能守。”

秦琬:“……”

这种货色也能当郡守?

更让她无语的还在后边,秦玹怒气冲冲进来,请她到官邸走一趟:“王毓之竟然在官邸中行巫蛊之术诅咒阿姊!”

谢元韬脸上一白,历代皇家最忌讳巫蛊,这种手段就算是在战场上也太过了,万一高阳王执意追究,别说王家,就是城中官吏和普通百姓也免不了要遭殃,想到历代巫蛊的严重后果,她一时顾不得礼仪,急忙擡头打量秦琬的脸色。

秦琬倒不至于因为这个生气,只是让人带上谢元韬便跟着秦玹去官邸看热闹,还饶有兴致地同左右说:“我往日读史,多见无力报复者以厌胜之术诅咒仇敌,却不想我也有被人诅咒之日。”

这不就是无能狂怒吗。

原本惊怒交加的亲信被她的态度弄得不上不下,秦玹说出了她们的心声:“那可是巫蛊!凡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阿姊怎么还有心情说笑!”

虽说偶人厌胜之法通常要把木偶放到被诅咒的身边,但她们现在都进了东海城,不也是近在咫尺!要不是还要留着那个偶人保留证据,她早把那木偶一把火烧了!

“一方牧守不务正业,反倒把希望寄托到巫术上,本来就是个笑话。”

秦琬说着便下马直奔官邸后堂的暗室,这种带着点迷信色彩的消息一向传得快,又是士卒搜查时发现的,根本瞒不过人,假装路过来探听消息的人多了,暗室外远比其他地方热闹。

秦琬方一进屋便看到了那个扎满针的人偶,因为不清楚她的生辰,所以人偶的脑门的符纸上只有她的姓名官职。她仔细打量了一圈屋内,发现和她想象中的中式恐怖氛围相差甚远,不觉有点失望,再出门看那群聚在外边脖子伸得老长的士卒就更不顺眼了。

她冷脸看过去:“一个个都没事干了吗,聚在这干什么?”

士卒想要就近探听消息自然不是为了看热闹,而是预备着秦琬盛怒之下大肆株连,他们能跑在第一个捞钱。

这么恶心人的手段,不砍几个大官泄泄愤说不过去吧?

到时候那些人的家产可都是他们此战的战利品。

抱着这样的想法,有校尉主动出来解释:“吴寇以魇镇之术诅咒殿下,军中将士未见殿下,不免心中难安。”见秦琬点头接受了他的解释,他义愤填膺道:“此举悖逆人伦有违天数,绝不可轻纵!”

秦琬侧首看了眼谢元韬,对方显然没想到丈夫会背着他们干出这种事,这可是巫t蛊!

便是高阳王自己不在乎,周围这些虎视眈眈的士卒又如何肯放过这个从他们身上撕下一块肉的机会。

她正要开口向秦琬求情,哪怕不能保下所有人,能保住女儿和外孙不受牵连也是好的,却不想秦琬瞥了那校尉一眼,嗤笑道:“败军之将无计可施之下用来开解自己的把戏,也值当你们如临大敌,要是诅咒真有用我还带着你们跋山涉水打什么仗,直接在临漳扎小人不就行了。回头再做个签筒,抽到哪个咒那个,省时省力还省钱。”

“噗——”

秦玹实在没忍住,不过在场之人也只有她敢肆无忌惮地笑出来,她从秦琬手中拿走了那个稻草人:“那妹妹把这个偶人拿去烧了?”

秦琬颔首应下,秦玹走之前还不忘给在场的士卒打掩护:“城中各处都检查过了?官邸中的文书都封存了?东海郡的官吏都看管起来了?同袍都忙得脚不沾地,你们还不赶快去干活!”

心怀鬼胎的士卒在秦琬处碰了个软钉子,哪还敢继续在违反军纪的边缘反复试探,立刻跟着秦玹溜了。

谢元韬心头一松,心悦诚服向秦琬屈膝道谢:“殿下宽仁容重,大德君子,保全之恩,元韬铭感五内。”

秦琬将人扶起来,笑道:“久闻王谢声名,今日见娘子临危不乱,方知盛名之下无虚士,谢氏无愧为江左望族。”

言下之意便是王氏名不符实。

谢元韬心中苦笑,琅琊王氏门显赫,谢氏起家较晚,较之王氏略有不及,当初她嫁到琅琊王氏,还隐隐有高攀之意,再怎么瞧不上丈夫的才德也只能忍了,现今却从敌国皇族口中听到了自己远胜丈夫的评价,果真是时移世易。

她垂首谦称秦琬谬赞,秦琬问她:“王家子弃民而逃,东海人心惶惶,娘子可愿暂代东海郡守一职,助我安抚百姓?”

谢元韬问:“既是暂代,那卸任之后元韬又将何去何从?”

“这要看娘子自己,娘子若是想继续出仕,我大周有得是合适官职让娘子挑选,若是不想出仕,我便命人送娘子一家南下归国。”

秦琬向谢元韬递出了橄榄枝,对方并未直接拒绝,而是道:“元韬往日受东海士庶爱护,今蒙殿下恩德回报乡里,实所愿也。”

毕竟是跨国就业,谢元韬想要多考虑一段时间自然没什么问题,秦琬又从自己的亲卫中拨了一队人给她打下手,临走前还不忘嘱咐她:“如今战事未歇,谢使君及城中官吏若要送家书,一并交由张典军就是,她如今暂代东海郡尉。”

张欣朝谢元韬粲然一笑:“张欣张长悦,尚州高阳人氏,见过谢使君。”

谢元韬了然,这位必然是高阳王的心腹,瞧着比她女儿也大不了几岁,竟然官居五品,如果不是出身显赫,那只能说明对方深受高阳王信任。

“陈郡谢氏谢元韬,表字孟姜,日后还劳长悦多加关照。”

“使君说笑了,谢使君是殿下任命的东海郡守,欣岂敢妄言关照,不过是通力协作罢了。”

张欣对自己的定位十分准确,秦琬留她在这就是负责东海郡防务,这不是一桩易事,但只要她能迟滞南边的宋军,配合秦琬将琅琊王困死在沧州,连升两级不再话下,如果能将东海郡纳入周国治下,那功劳就更大了!

因此谢元韬的抚民工作极为重要,只要安抚住郡中人心惶惶的百姓,她守城的计划就先成了三分,至于剩下的,就要看那些被特意调去侨州和老乡叙旧的漳州人,以及她这个主将的应对了。

*

才半月的功夫,东海郡便落入敌手,一时间宋国人心惶惶。

皇帝还是惯常的万事不挂心,为此操碎了心的便只有主持朝政的王谢两家,至于姜晟,问就是周国也在打荆州,姜氏自顾不暇无力救援。

而王毓之抛下妻小自己逃命的行径更是让王谢两家关系尴尬,为了安抚谢氏,王太后转手把王毓之贬为南安县令,和南边的百越部落一起数猩猩去了。

内部矛盾是内部矛盾,如今外敌当前,由谁来领兵御敌也成了难事,琅琊王对沧州世族说自己带了劲卒十万并不是假话,他是真的把北军的精锐带走了十之八九,要不是朝臣以京城防务为由留下了近万人,他们此时甚至没有多余的机动兵力来主动出击。

纠结了两天,最终还是救姊心切的谢元平主动请缨,带着仅剩的八千北军和和各家部曲共一万五千人北上救援东海郡。

然而他还未曾出发,来自北边的使者便到了建康。

和周国的那封措辞严厉的国书相比,宋国朝臣更关心的无疑是使者一并带来的东海郡官吏的家书。

国书无外乎就是指责宋国趁着邻国内乱干涉邻国内部事务,骚扰百姓导致百姓无法正常生产生活,而周国只是对等反击并且与民秋毫无犯之类的老说法,他们看了也白看,反正最后还得打。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