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第164章
察觉到对方比自己更慌,秦琬t反而镇定了。
两国边境居住的百姓不多,昌律县的城墙同样矮小老旧,县中守军撑死了也就五百人,这还是秦琬看在此地处在边境的情况下往多了估计,再结合对方望风而降的情况,应该没那个胆子诈降。
“宋国无故兴师,不宣而战,寇掠沧州,使我百姓不得安歇,此等不义之事,我不屑为之。”
岳益闻言险些绷不住面上的恭谨,历来都是宋国骂别人寇掠某地,现在居然被人反过来骂做贼寇,实在教人难以适应。
好在秦琬虽然拉踩了一通宋国,但也算对昌律县做出了承诺,她当着岳益的面点了陆瑞出列。
“檀石槐,你带八百人入城接管昌律县,若有人敢违背军纪惊扰百姓,立斩不赦。”
秦琬看向岳益:“昌律县小民贫,大军入城必然拥挤,孤便不带兵入城了。至于城中百姓需出城樵采耕作,每日宵禁早晚各延长一个时辰,务必及时归城。除此之外,城中市场暂时封闭,士庶不得随意靠近大营,有违此令者,视同宋军内应。”
岳益听了半天,没听秦琬提到粮草问题,想要问却因为秦琬强硬的语气不敢出声,秦琬看他没有异议,便给了他一封盖有高阳王大印的文书,其中写明了只要对方保证昌律县和平交接,周军就绝不惊扰当地民众。
时下虽然普遍不讲信用,但昌律县作为弱势一方,也只能相信秦琬会遵守承诺,毕竟这承诺落于纸上,还有高阳王印鉴为证,总比口头承诺有诚意多了。
秦琬率军长途奔袭,原定今天可能会有小规模战斗,但昌律县投降的太快,反而给士卒空出了难得了修整时间,秦琬还要调整后面的行军方略,便将和昌律县对接的事务尽数交给陆瑞,让岳益有什么问题直接问陆瑞。
陆瑞才带着岳益出了大帐,对方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陆瑞手里塞了一个锦囊,吓得陆瑞立刻把那锦囊丢回去,恨不能一蹦三尺远。
殿下就在不远处,他哪敢收贿赂,万一被人看见,到殿下面前告他一个敲诈勒索或者收受贿赂,他好不容易才得来的官职丢了不说,要是数目巨大,他的小命也得丢!
这小子想害我!
陆瑞狠狠瞪了岳益一眼:“有事说事,拉拉扯扯做什么?我们可都是正经人,不吃你这一套!”
岳益同样被陆瑞的反应吓了一跳,哪家正经人遇到这种事会跟接到毒药一样扔回来啊?
军中主管医营的张副将带着文书来向秦琬汇报,却在账外撞见两人拉扯的全过程,忍着笑同陆瑞打了声招呼,又看向岳益:“这位是昌律县的使者?”
陆瑞点头的同时还不忘解释:“我可没收他的贿赂,张将军可得为我作证。”
“是,陆校尉出自殿下亲军,必然不会堕了殿下声名。”张副将说完又笑眯眯地从怀里取出一张印有军纪纲要的纸递给岳益,“我军与宋军不同,贵使既然与陆校尉在一处,想必殿下已经接受昌律请降,此为我军中细则,若是陆校尉带兵驻守昌律期间麾下有违纪扰民之处,贵使自可告知陆校尉,他必然秉公处置。”
陆瑞连声附和,十分殷勤的送走了张副将,岳益看着手中的军纪眼睛几乎要瞪出来。
这怎么看着这么像假的?
陆瑞一看他的表情就知道,又是一个没见过世面乡巴佬。
他心里有一种诡异的爽感,宋国天天以正统自居,动不动就骂他们蛮夷,结果宋国的军纪还不如他们,四舍五入不就是宋国才是蛮夷。
陆瑞骄傲挺胸,心中充满了正义之师的自豪,矜持道:“不知岳郎有何疑问,瑞必定尽力解答,以免将来生出误会。”
岳益急于求证手中军纪的真伪,并未注意到陆瑞那点变化:“敢问将军,贵部驻守昌律,可需昌律供给军中粮草?”
昌律粮库里的粮食可养不起八百人马。
那高阳王虽然说了不得扰民,但整个昌律县才两百守军,周军却留八百人驻守,双方实力悬殊得陆瑞根本用不着扰民,只要流露出那么点意思,昌律县的百姓为了保命就得奉上家中余粮,还要美其名曰劳军。
甚至这已经称得上军纪良好。
岳益心道,如果陆瑞说需要他们供给军粮,那他现在就扑到高阳王的大账外哭!
陆瑞回答得斩钉截铁:“不必,若有人借着我军名义搜刮百姓,莫怪瑞剑下无情。”
昌律是周国粮草进入东海郡的第一站,否则秦琬不会一下分出近十分之一的兵力,在此情况下,昌律的周军不会缺粮,昌律县又是肉眼可见的贫穷,陆瑞没必要为了仨瓜俩枣与当地百姓结怨。
得到对方肯定的回答,岳益松了一口气,既然对方说不需要,那他们原定的劳军数目就不用削减了,正好可以借此向周军表明他们没有作乱之心,以免周人过于防备,反而引发不必要的误会。
这边陆瑞点齐兵马和岳益一起入城,秦琬自张副将处了解过军中士卒的状况后,便重新召集军中主要将领,布置起下一步行军策略。
诚然这次昌律不战而降让此战有了个不错的开头,秦琬却不敢大意。
东海郡虽然还在北方,但环境与漳州截然不同,境内水系更为发达,地形也被河流切割得支离破碎,完全无法与更北边的开阔平原相较,反而限制了骑兵的移动速度,让他们无法将自身优势发挥至最大。
然而秦琬此战要得就是速战速决,所以她必须要统筹好这次行军的节奏。
搭配着昌律县令奉上的东海郡舆图,秦琬将自己手中的地形图重新完善了一下,就着这张宛如孩童涂鸦的舆图说起接下来的计划。
“宋国国中武备不修的情况比我们出发前预计的更为严重。”
毕竟连昌律县这种紧邻敌国的边境城池,县中也只有二百戍卒,甲胄也配备不全,有的弓弦甚至一拉就断,显然没有好好保养过,按照昌律县令的说法,是经费不足外加前任县令以公养私把经费都花到他的部曲身上导致的。
又或者是这些年宋国重点培养的精锐军队是北军,现在正被琅琊王带着在沧州乱晃,所以宋国境内留守的士卒大都不是精锐,毕竟这些年一直都是宋国深入北方作战,基本没有北方政权敢在宋军进入自己地盘的情况下将手中的军队调往北方,因为他们前脚把自己的军队调走,当地士族后脚就该恭迎王师。
不论是哪个原因,现下都方便了秦琬的绕后战术。
“我军此战以迅捷为要,必须要在北上的琅琊王部收到消息之前占领东海郡全境,既然宋国国内并无防备,我军便不必步步为营。依我之意,我军兵分三路,长悦往北攻良成,韶音往南攻都阳,我率领主力继续东进攻打夏乡。”
秦琬一手指在承县,东海郡境内有浠水南北流过,将其分成东西两边,而承县就是连接东海郡东西两边的要冲。
承县与她们当前所在的昌律县之间隔着都阳、良成、夏乡三县,其中都阳靠南,良成靠北,唯有夏乡正挡在前往承县的路上,算是取得夏乡最大的阻碍。
根据昌律县令给出的情报,这几县的守军同样不算多,但浠水承担着为琅琊王运粮的重任,沿线防务甚严,即使秦琬能兵不血刃拿下这几县,早就收到情报的承县守军也不会坐以待毙,届时秦琬劳师远征,守军以逸待劳,双方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昌律县令的本意是劝秦琬别打了,她再怎么军纪良好,大量士卒在昌律县进进出出,也足够影响当地百姓的正常生活,别的不说,自从周军来了,昌律的柴禾都贵了好些。
也是秦琬看起来脾气不错,他才敢大着胆子夹带几句私货,却不想这话反而坚定了秦琬速战速决的信心。
“据沧州的消息,琅琊王的粮草多在琅琊转运,东海郡位于宋国内部,东路军的粮草也不会在东海郡停留,琅琊王不会用心防备,其麾下士卒必然也会懈怠。毫无防备之下仓促遇敌,除非是精锐,否则宋军定会溃散。所以我对你们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快!”
“我不管你们用什么方法,必须要在五天之内拿下两县,而后在八月初三之前赶到夏乡与我会合攻打承县。”
张欣与观音奴对视一眼,按照明天出发来计算,t她们需要在四天之内攻下都阳/良成,并安排好县中的防卫工作,之后再用一天的时间赶到夏乡,与秦琬合兵一处攻打承县,这样算来前后也不过六天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