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 造反,从忠臣开始 - 雪尽峰青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59章

第159章

因着政务繁杂,秦琬率先接见的是文官,至于军事,她顺手从自己身边的亲军中调了个典军塞到吕直手下,并不干涉练兵,而是主抓军中后勤,并负责教士兵认字及统一口音。

临漳的士卒除去部分邵西人,更多是在关东新募的士卒,以临漳为主,却也有周边郡县的人。各地口音不一,很容易导致战场上信息传递有误,可要是只将同一地方的士卒编在一队,看着是省事,却易在军中滋生地域派系,出现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情况。

王肃和吕直倒是有心在军中统一口音,奈何人手不足。秦琬却没有这个烦恼,她身边的亲卫虽不敢说学富五车,但照本宣科扫个盲还是没问题的。

杨堂此去足足带了三百人,是秦琬亲军的三分之一,便是直接顶替了军中的基层军官架空吕直也使得。未免吕直误会,秦琬特意给他写了封亲笔信,让杨堂一并带去。好在吕直的长史一向靠谱,仔细同他说清了其中的利害。

吕直这些年到底也成熟了许多,还不至于因为这些小事生出嫌隙,反倒是秦琬还为了这些小事特意让人来给他解释教他受宠若惊,毕竟当初在高阳,他和秦琬实在算不上亲近,甚至还被秦琬当面质疑过智商。

这些年秦琬在朝中步步高升,他还担心过秦琬会不会为了吕盈干涉吕家的主事权,没想到干涉是干涉了,却是借着清查隐户,直接把吕家翻了个底掉。一番折腾下来,谁当吕家的主事者反而无所谓了,没有了对部众的人身控制权,打理族中事务还真就是个纯粹劳心劳力的苦差事,还容易吃力不讨好。

吕直与杨堂的相处还算融洽,秦琬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崔宏还算安分守己,没有出现什么趁着换了个上司就偷奸耍滑的现象,她和王肃又是多年的老搭档,因此关东的政务交接十分平缓,仿佛从未更换过主事人。

这也让原本寄希望于高阳王年轻气盛急于表现,想要将水搅混的有心人大失所望。

沧州豪族的反应是最激烈的。

宋国立国之前沧州曾经被屠过数次,最惨烈的一次百姓的尸体甚至将沧河堵塞断流,这样的惨痛经历也导致了沧州豪族较之其他地方更重视武力,对削弱其实力的均田和清查隐户政策异常抗拒。

在意识到更换主事人并不能改变周国在关东的均田政策,且高阳王年轻力壮,极有可能会长留关东之后,他们聚集在一处商议起了对策。

“诸位,先世宋帝携民南下,我等不忍弃祖宗坟茔,方才留守中原广施教化,以期变夷从夏。前者虞氏虽为僭主,却能行中国制度,结好百姓,使关东上下和乐。”

孔珩脸不红心不跳的扯完这段瞎话,终于切入了正题,“秦氏本西陲杂胡,冒称中夏,侥幸据有数州之地,却不修德政,枉起兵戈,恰逢虞氏奸臣当国,一时不敌,乃至倾覆。周主蛮夷之辈,乾坤倒悬;王肃为虎作伥,残虐百姓。周人兵戈虽利,我等文华世胄,却不能屈身侍奉胡寇!”

作为被残虐的百姓,来赴宴的各家家主纷纷表示赞同,而后提出了三种方案——

联合关东的鲜卑人造反、自己推举一个盟主造反、投降宋国引王师北上

第一个方案率先出局,真是笑话,刚才的场面话听听就行了,且不说虞氏还有没有本事造反,他们难道是什么好东西吗?还没被欺压够是吧?

那就只剩下后两个方案了,虽然不想承认,但周人确实挺能打。

先前那个王肃就不说了,现在镇守关东的高阳王虽然在军事上名声不显,但仅凭对方全歼近万骑兵的战绩,就知道这位也不是好相与的。

骑兵的速度快,在战场上即使是被击败也可以分散逃逸,很难像步卒一样造成大量杀伤,高阳王让敌军全军覆没时用的说辞却是全歼而非坑杀,时候也并未因为坑杀降卒受到处罚,可见确实是在战斗过程中达成的此项成就,其中的难度有多大他们心中自然有数。

上一个惹了这个煞星的段氏和兰氏可是被灭族了,让他们自己去对抗周国,万一事有不逮,被灭族的不就是他们了吗?

自己打不过,那就只有投宋一条路可走了。

敲定了投宋的计划,他们当天便联名写下投诚信送往紧邻沧州的蔚州。

这下大伙的名字和私印都在信上,要死一块死,谁也别想半路跳船。

根据长久以来的经验,往往参与人数越多的密谋越容易出问题,所以他们的速度必须要快,赶在消息泄露之前将事情定下来。

孔珩作为实力最强的坞主,被众人一致推举为盟主,与宋国联络之事便由孔珩负责。

蔚州境内多南下流民,其中还设有众多侨州,许多南下的流民帅便被安置在此,这群人也是整个宋国北归之心最重的人。

蔚州刺史收到消息不敢耽搁,立刻将其禀报朝廷。

宋国现在的皇帝十分有祖上风范,自幼不惠,圣质如初,因此朝政只能托付给王太后和姜晟、谢倓、琅琊王几人主持。

王太后与谢倓自不必说,王谢两家虽然也有争斗,但彼此利益绑定极深,往往同进同退。

琅琊王之作为皇帝的同胞兄弟,一旦皇帝遭遇不测,在皇帝无子的情况下他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姜晟自从北伐接连失利之后声望便大受打击,虽然借着平定施循的名义给自己加了九锡,却被宋国大族抓住话柄,被迫让出了扬州刺史一职来稳定局势。

当前宋国的主要税收来源是扬州、荆州与宁州,荆州是姜氏的大本营,宁州一向不掺和朝堂上的争端,谁占上风就支持谁,扬州则是宋国大族的聚居地,能掌握此地的军政大权,便等同于将朝廷捏到了自己手中,被迫把到嘴的肥肉吐出来,姜晟自然不甚乐意。

但他年纪大了,长子又不成器,未免强行篡位后继承人无法降服世族招致灭门之祸,他也只能忍气吞声,通过与扬州系士人的利益交换,来确保自己去世之后家族不会受到清算。

左右他只是在临死之前给自己加了个九锡,又没有实质性的篡位举动,凭他的功劳享受此等殊荣又不过分,大家各退一步,免得将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让北边的周国捡了便宜。

他自觉自己这么做是为了子孙考虑,但他的儿子们却不一定领情。

尤其是他的次子姜冶。

早在姜晟屡屡流露出对长子不满时,姜冶便已经将自己视作了姜氏的继承人,只等着姜晟篡位自己再斗倒长兄上位,现在姜晟居然不篡位了,那怎么能行!

因此当沧州世族想要与宋军里应外合的消息传来之后,姜晟反而是最激动的。

他积极联络姜晟部下,试图通过夺取沧州来证明自己有足够的能力继承父亲的功业,以此说服姜晟将篡位大业进行下去。

琅琊王同样有此意,他的兄长年过二十却无子嗣,而根据前几代皇帝平均不到三十岁的寿命来看,当今也没几天好活了,皇位几乎是他的囊中之物,他可不是兄长那个傻子,能够容忍世族分割皇权,而在当今,想要树立威望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打胜仗。

伪周秦氏到底是胡人不得人心,以致于无人可用,连略有几分才智的女人都不放过,那个镇守关东的秦琬才双十之龄,除了善于种地外再无优点,每次打仗身边都有伪周皇帝安排的老t将跟随,怕不是战功都是抢别人的。

对手是个毫无防备的年轻女人,敌方阵营中还有强力内应,这怎么看都是天赐良机,说不定还能借机在关东攻城略地,届时谁还敢和他唱反调。

姜晟被儿子磨得没法子,琅琊王又串联了一大堆不满世族专权侵夺自身权力的宗室王公,双方不约而同的在朝堂上和王谢两家打起了擂台。

于此同时,一份加急文书摆到了秦琬案头。

看着上面鲜红的八个印章,秦琬嗤笑一声:“跟在燕国权贵后边兼并土地时也不见他们叫嚷着不能屈身于胡寇,现在自己的地和隐户被查出来,倒是想起来家国大义了。”

看过沧州世族给宋国的投诚信,秦琬又拆开了正担任沧州刺史一职的广平王的信,而后震惊地瞪大眼睛。

广平王传来的密信称他曾收到王肃传信,时刻盯紧治下世族的一举一动,后面秦琬上任也有同样的叮嘱,他特意加派了人手,侥幸截获了这封密信。

他想着只凭一封密信就大动干戈说出去倒显得他们残虐,但除恶务尽,若是让这些世族再留下后人,这些人怀恨在心必然要潜伏在暗中威胁社稷,便如当年的六国遗民一般。

所以他又重新伪造了一封信件让人送往宋国,让秦琬尽快安排救援,他怕宋军来了他打不过。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