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 造反,从忠臣开始 - 雪尽峰青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60章

第160章

秦琬在屋中转了两圈,突然察觉到了一丝异样。

广平王不对劲!

秦琬又拿起广平王送来的书信仔细看了一遍,怒极反笑,好得很!

她一把将广平王的信摔到桌上,“我竟不知国中还有如此忠臣!让他做一州刺史实在是屈才了!陛下就该让他来镇守关东,保准不出两年天下归心!”

杨逸在一旁看得胆战心惊,小心上前将散落一地的信纸捡起来归置好,半哄半劝将秦琬扶到一旁坐下:“便是广平王有行事不妥的地方,殿下也可禀奏陛下处置,如今大敌当前,殿下若是将对广平王的不满摆在明面上,只怕要横生枝节。”

又是该死的大局!

秦琬闭眼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心情,但三秒之后宣告失败,她一巴掌拍到桌上:“简直无耻!”

随着她的话音一并落下的是断成两截的桌子,桌面上的东西噼里啪啦滚了一地,杨逸眼疾手快把投诚信的原件和广平王的密信捞了起来,没让关键证据被笔洗中的水泡了。

吕直在门口目瞪口呆,那桌子可是上好的枣木,再结实不过,多年不见,高阳王真是越发神武。

“教正卿见笑了,此处不便,我们去隔壁议事。”秦琬终于找回了在外人面前用惯了的假面,表情看起来平和了不少,“子舒将广平王送来的信件给正卿瞧瞧。”

吕直不敢怠慢,接过书信边走边看,只当秦琬是被沧州世族勾结宋国一事气到了,他将信放回匣中,问秦琬:“广平王疏于战阵,镇压寻常叛乱尚可以力破之,若宋国当真来攻,必然难以抵挡,殿下让直来过来,可是有意命直带兵救援沧州?”

“是。”

秦琬肯定了吕直的推测:“如今宋军态势不定,正卿带着我的手令率步骑一万前往阳平,沧州尚有精兵两万,一并由你指挥,姚景宗会配合你。”

然而挑头的是沧州世族,需要防备的却不仅仅是沧州世族。

“除却沧州,洛州与陈州亦需警醒,以防宋人声东击。尤其是洛州,姜晟篡逆之心天下皆知,便是一时退却,其麾下文武也不会同意,篡不篡可就由不得他了。我声名不显,他们未必会将我放在眼里,极有可能铤而走险。荆州是姜氏根基所在,若要北上必然直奔洛州,新平王年幼,镇守尚州的顺阳公主还不及我。”

秦琬说着在地图上划出两条弧线,在吕直讶异的目光中断然道:“如今北方一统,宋人若是任由我休养生息,来日必然不敌。”

毕竟此时南方还是传说中的烟瘴之地,沼泽丛林密布,论生存环境根本无法与北方相较,在双方保持大致和平的情况下,两边的国力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哪怕是为了能够安心偏安一隅,他们也得时不时北伐一次,让北方无法安心恢复生产。

所以哪怕没有机会宋国也会创造机会搞事,何况这次乃是天赐良机。

“如果宋军足够大胆,他们的策略便会如我方才划的那样,一路北上洛州自绛关取尚州切断关东与大兴联系,一路联合沧州世族再挑动陈州与漳州的世族起兵响应,若是能再和幽州的鲜卑人亦或者代国达成协议,即使不能拿下关东全境,也能让我国元气大伤。”

秦琬将这最激进的一版方案概括为钳形攻势+两面夹击。

吕直下意识咽了下口水,听高阳王这么一分析,怎么感觉大周快要亡国了呢?

他定了定神,认真指出其中的漏洞:“可宋国荆扬两派内斗由来已久,怎么可能上下一心如臂指使?”

“所以我说了,这是宋军足够大胆的情况。”

秦琬神色不变,吕直却异常无语,哪有这样吓唬人的,秦琬敲了敲桌面让他重新把注意力挪回来,语重心长道:“世间之事哪有绝对,如今我国势大,强敌在侧,宋国士庶便是暂时放下争斗一致对外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不要小瞧了华夷之辩在宋人心中的重要程度。”

吕直下意识看向杨逸,杨逸只当没听见,一心替秦琬草拟奏表。

秦琬十分不雅地翻了个白眼:“你看他作甚,他是我的司马,是周人。”

吕直自知此举不妥,异常心虚地转移话题:“殿下之意,是让直在沧州小心行事?”

“正是如此。”秦琬颔首之后又咬牙道,“还有一条,把广平王给我看牢了,不许他再借故生事!你只管把我方才的分析告诉他,再替我转告他,若是再有此等不拿人命当回事的谋算,我就是拼着陛下怪罪也要把他砍了以谢天下!”

分明可以防患于未然,却偏偏要把事情闹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他当两国攻伐是乡间械斗吗!

哪怕秦琬当初在高阳县挑动三姓闹事,也是做足了准备方才谨慎控制着事态范围,且她是拿自己做饵,现在广平王这一招直接把周宋两国绑到了战车上,稍有不慎就是数十万人的大战,偏偏他还没有应对的本事,轻则沧州百姓遭殃,重则整个北方重新陷入分裂,才过了几年太平日子就上赶着找死。

吕直领命离开,并未询问漳州的剩余安排,根据在早年在高阳王手下的经验,高阳王会把其他事情都安排妥当,他只需要负责打仗就行。

杨逸将他拟好的奏表递给秦琬,秦琬拿过看了一遍,随手改了几句话又重新还给杨逸,叮嘱他:“我去找崔别驾安排漳州政务,你拟好奏表之后将其与广平王送来的东西一起,八百里加急送往大兴。之后把大娘和二娘接到官邸里和我一起住,顺便转告王妃,我近日就不回府了。”

按理说如今这兵荒马乱的关头,把两位娘子交给王妃照顾才最妥当,殿下却宁愿把人接到官邸住,此举说不清是放心不下女儿,还是不想王妃趁机接近两位娘子,亦或者两者都有?

杨逸若有所思地离开,他可没忘记当初秦琬要他分析与茍氏联姻的利弊,摆明了就是想借由婚事换取政治资本,可见同王妃也就是面子情。

这种情况下拒绝王妃插手长女与次女的生活与教育,说明秦琬并不希望自己的继承人同茍氏亦或是茍氏所代表的太子太过亲近。

或许他该仔细考虑下两位娘子的教育问题。

杨逸思绪翻飞间迅速写好奏表,盖上秦琬的印鉴之后遣人送往大兴。

从临漳到大兴八百t里加急不过几日的功夫,秦琬的奏表直接被人送到了王肃的案头,对于沧州世族作乱一事他早有预料并不觉得意外,但广平王扩大事态的操作着实让他摸不着头脑,这是正常人能干出来的事?

毕竟涉及宗亲,王肃带着秦琬的奏表找上了建元帝。

自从王肃拜相主持朝政,建元帝又重新过上了以前摆烂的生活,生活惬意得堪比拥有诸葛亮的刘禅,万事不挂心,人都年轻了好几岁。

结果才安生了没几天,就有人给他找了这么大的事,建元帝感觉自己又开始头疼了。

看在早逝的堂兄目前只有广平王一个儿子存活的份上,建元帝果断将广平王干的缺德事略了过去,只说秦琬的奏疏,乍一看秦琬的猜测像是在危言耸听,但仔细想想还真不是没有可能。

“宋国接连几代都是琅琊王继位,朕记得宋帝至今无子?”

建元帝自动补全了秦琬忽略的内容,出言询问左右侍臣。

“回陛下,正是如此,此代琅琊王陈牧之为宋帝胞弟,自幼聪敏,素有大志,听闻其交游不论士庶,在宋国颇有声望。”

那就是了,所以宋国内部的主战派势力还是比较强大的,建元帝思索着秦琬的布置,沧州必然要调兵防守,三万精兵不算少,但考虑到沧州内忧外患的情况,也只是勉强应付而已。

广平王的意图秦琬没有在奏表中说破,但经手奏疏的人都是在朝多年的老狐狸,怎么会看不出来,无外乎就是让那些还对沧州世族及宋国抱有希望的沧州百姓看清他们嘴脸,明白谁才是他们真正值得依靠的人。

毕竟这些人分得的田地都是从世族身上撕下来的肉,在自身利益受损的情况下,那些世族会干出什么事都不奇怪。而宋军,不是他们看不起宋人,宋军最能打的士兵是由南下流民组成的北军,流民不同于良家子,根本没有军纪可言,烧杀抢掠才是常态[1]。

在广平王有意放纵的情况下,宋军会造成多大的破坏可想而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