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 造反,从忠臣开始 - 雪尽峰青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83章

第83章

秦琬等来建元帝召见时,已经接近宫门落锁的时候。

她进殿只见建元帝与阳平王,长乐王不知所踪,虽然疑惑,可思及石常侍给她透露的消息,便按捺住心底的起伏,向建元帝行过礼,垂首叉手等着建元帝问话。

“坐下说吧。”

建元帝话音方落,便有侍从引秦琬在阳平王对面坐下,秦琬借着落座的机会,略打量了一下建元帝与阳平王的神色。

也不知建元帝与长乐王说了些什么,方才说话时还只觉得声音低沉,细看之下,竟连眼眶都是红的,眉心也不自觉的蹙着,显然才哭过一场。而阳平王则端坐一旁,面上是一如既往的沉静,除了有些气息不匀,看不出什么端倪。

“朕与长乐王多年兄弟,竟不知他怨愤若此。”建元帝语气沉痛。

秦琬心头一跳,忍住了替长乐王说话的冲动,这些话不是长辈该在晚辈面前说的,建元帝此时说起,必有深意。

果然,建元帝接着道:“积年心结,非一日可解,不知怀琰是如何劝说长乐王,竟能让他束手就缚。”

“长乐王重情义,臣叙以棠棣之切、劳燕离悲,长乐王感怀之下自然回心转意。”

秦琬说完建元帝便笃定道:“怀琰与子高有事瞒着朕,你此番行军,倒像是早知长乐王与燕人有勾结。”

子高是晋王的表字。

这话听起来有些诛心,秦琬依旧维持着恭敬的姿态,只是将原本落在御阶上的视线上移至了御案处,看起来倒像是擡头直视建元帝:“时机未至,臣不愿欺君。”

秦琬拒绝得果断,建元帝反而来了兴趣:“那人究竟是何身份,竟连朕也不能知道?”

“陛下。”秦琬极不赞同地起身劝谏,“臣闻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昔女……”

这熟悉的开头让建元帝心头一震,连连摆手打断了秦琬施法:“上任第一日,方才拿到印鉴,怀琰可歇着吧,也教我清净片刻。”

秦琬这才欲言又止地坐回去,阳平王眼带笑意地看了她一眼,转头对建元帝道:“陛下莫要欺怀琰面嫩,散骑常侍出则骑马散从,入则规荐过失,这是怀琰本职,陛下该听完怀琰谏言才是。”

“这就开始护短了。”建元帝白了弟弟一眼,却还是向秦琬解释,“今日只自家人在一处,日后必不会如此了。”

秦琬连道惶恐。

皇帝愿意解释那是皇帝虚怀若谷,她可不敢理所当然的接受。

被秦琬突如其来的劝谏打了个岔,建元帝被长乐王勾起的伤心情绪去了不少:“二年秋,朕巡幸高阳,怀琰为朕献策。既然怀琰已经自证所言可行,朕自然不会失言。去岁时便该召怀琰入京,却不想一直耽搁到现在。怀琰这几日先拟一份奏疏来,待到景穆入京后再议。”

“就按照你在高阳时样式写,不要添什么浮华之语。”建元帝补充道。

这是要她先写一份周国改革的总纲出来。

事关重大,想让她一个人短时间内写完并不现实,秦琬便顺势向建元帝提了条件,希望能将窦显、赵洛以及她在高阳时的部分属官调入大兴。

建元帝可有可无地点头,让秦琬自己决定好两人的职务,再写奏疏给阳平王审批。王肃不在,尚书省便是阳平王做主,地方上三品以下的官员调动,甚至不需要阳平王亲自批阅,只要他给吏部尚书交代一声就行。

“朕有意在宫中开设学堂,令诸皇子与适龄王公子弟一同进学,以彰皇室亲亲之义。如今越王年纪也大了,便让他一道入京,届时正好与魏赵燕三王做个伴。”

这是建元帝被长乐王刺激过之后才有的念头,却越想越觉得靠谱。

乱世之中,不可避免地要依仗宗亲,但宗室势大同样会威胁皇帝,太子又长在深宫不能擅出,无法如其他宗亲子弟一般随意联络感情,这就直接导致太子在年轻一辈宗室中威望不足,很有可能使得四王之事重演。

将与太子年龄相近的近支宗室召进宫,从小培养感情,也是太子提供立威的机会,只要太子立得起来,自然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宗室同盟。

能免费蹭课,秦琬自然举双手赞成,建元帝有意为太子立威,可于诸王子弟而言,这又何尝不是拉帮结派的大好时机。

秦琬顺便替晋王问了一句:“晋王世子能来吗?”

建元帝反问她:“怀琰能做晋王的主?”

“诸兄弟都在大兴,只晋王世子在外,岂不孤单?若是陛下准晋王世子前来,臣便去信询问晋王,由晋王主动上表,也免得被人私下揣测,伤了陛下清名。”

秦琬面上笑意不减,心里却吐槽建元帝多此一举,到时候高祖一脉的子弟尽数聚集大兴,只有晋王一个人带着重兵在外,又有先前被拥立为帝那一桩事横在晋王与大兴之间。就算建元帝放心晋王,晋王也要担心因为这事被太子记恨。

建元帝冷哼一声:“庸人之见,市井杂谈,何必在意。”

“臣以为高阳王所言,甚合情理。”这次出言劝谏的是阳平王,“须知三人成虎,陛下不当轻忽才是。”

建元帝这才松口,还不忘叮嘱秦琬,不要在信中夸大其词,即使晋王世子不来,也不会影响他对晋王的信重。

但太子会不会因此觉得晋王是看不起他就不一定了,秦琬在心底补充道。

踏着大兴城中回荡的鼓声前往门下省休息时,秦琬终于有空询问她最关心的话题。

“不知陛下要如何安置长乐王?”

阳平王叹气:“陛下有意让阿恬去为桓帝守陵,命世子代为主持长乐王府事宜。”

听起来除了长乐王还活着,和魏赵燕三王的处理结果差不多。

但活着就是最大的胜利,何况长乐王还保留了爵位,建元帝还能真把自己年富力强亲弟弟丢去荒郊野外孤独终老吗?等过上几年,建元帝气消了,长乐王自然可以东山再起。

阳平王并未直接将秦琬带到休息的地方,而是先带着她在门下省各处走了一圈认路,才将她带到了属于她的院落。

知道秦琬此番改革必然要涉及官制,阳平王给她介绍的十分详细。

“前代旧制,散骑常侍虽隶门下,实则别为一省,又称散骑省。散骑省甚至一度侵占了中书省的制诰之权,力压两省,威势甚重。然散骑省僚属庞杂并无定员,名儒宗戚、勋贵子弟杂处其中,使得人员冗滞职权不明,便逐渐失权,又有御史大夫及其麾下诸御史不断与之争夺谏正监察之职,这几年越发艰难起来。”

秦琬认真记下,听完只有一个感觉:“三省与三公并立,尚书省诸曹与九卿争权,国中冗员未免太过。”

这哪是一个正经国家?

分明是一个杂糅了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由各个军头互相联姻妥协利益交换、勉强撑起来的草台班子!

“陛下这些年也试着处理过,但哪一方不是僚属众多,其中勋戚故旧盘根错节,除却大司农与户曹的交割还算清楚,其他的也只是勉力调和而已。”阳平王叹气,“王公从前与我说,若要改制,必以加重三省职权为要,可能担任公卿的不是随高祖征战的老族,就是皇家亲眷,哪是一句话就能料理干净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