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潜龙虽潜,终有飞腾之日
曹丕低头:
“儿臣虽未送达军令,但子建的军令已然送达,并未延误军机。
门吏乃父亲之命所遣,儿臣不敢擅自杀之。臣宁可选择忠孝而死,也不愿违背父命而生。”
荀彧在一旁,内心暗自窃喜,曹丕此言既表忠心又显智慧,不禁在心中暗赞。
而马一元则在一旁小声嘀咕:“好家伙,你这是说子建忤逆?还顺带说自己忠孝两全?你这拉踩的本事,真是越来越炉火纯青了。”
曹操闻言,嘴角微微扯了扯,似乎在笑,又似乎带着几分讽刺:
“好一个‘不敢’,孤只说了一件事,你却能联想到诸多。我看你,是越来越像他们了。”
他的话语中,似乎暗含深意,让一旁的荀彧不禁心中一紧,暗自揣测曹操是否在指桑骂槐。
曹操顿了顿,继续说道:“你还记得,孤昨日是如何说的吗?”他的目光如刀,直刺曹丕的心底。
曹丕闻言,额头不禁冒出冷汗,他知自己此刻的处境,连忙答道:
“令旗不至,军法处置!儿臣铭记于心,甘愿领罚。”
曹操淡淡地看了一眼曹丕,语气中不带丝毫情感:
“你既然记得,那我也就无需多言了。你自己知道该去哪里领罚。”
曹丕躬身行礼,声音低沉而坚定:
“儿臣知道,待儿臣回去脱去戎装,便立即前往大理寺待罪。”
曹操的目光转而落在司马懿身上,语气中带着几分责难:
“今日,是司马懿陪你一同前往的?”
马一元缩在龟壳里:得,我也得跟着受罪,希望早点出来吧,还好乌龟能忍饿,我应该会死在他俩后头。
司马懿上前一步,躬身答道:
“是,臣司马懿陪中郎将一同前往的。”
曹操:“身为谋臣,理应辅佐主上,避免其犯错。如今却让主上犯下如此罪责,你也难辞其咎。一并去吧!”
司马懿面色凝重,却毫不退缩:
“臣明白。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臣未能尽到辅佐之责,罪责难逃,愿与中郎将一同前往大理寺领罚。”
曹操轻轻挥了挥手,示意二人退下。
待他们离开后,曹操转向荀彧,语气中多了几分信任与托付:
“孤即将出征孙权,这京都的留守重任,看来又要落在令君的身上了。”
荀彧连忙躬身行礼,笑道:
“臣定当恪尽职守,不负丞相所托。至于朝中事务,臣会与中郎将曹丕共同商议,确保万无一失。”
然而,曹操却斜眯了荀彧一眼,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我什么时候说过要让子桓留下了?”
荀彧闻言,心中一惊,随即意识到自己可能失言了,连忙收敛笑容,默不作声。
他心中暗自嘀咕:对对对,你没说,看你留不留。
大理寺内,老旧的石墙被岁月磨砺得斑驳,狱卒手持沉重的钥匙,缓缓推开沉重的牢门,伴随着一阵刺鼻的霉湿与陈旧气息,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
曹丕此刻站在牢门外,眉头微蹙,对牢内的环境显然也颇感不适。
钟寺卿望向被押解至此的曹丕与司马懿,语气中满是歉意:
“二位大人,此地简陋,委屈中郎将与文学掾了。
关于中郎将之事,下官虽有所耳闻,但不敢妄加揣测,更不敢多问。
在此,我仅代表大理寺,尽地主之谊,二位若有所需,只要不违国法,下官定当竭力满足。”
司马懿闻言,轻轻点头,目光中闪过一丝感激:
“有劳钟寺卿费心,下官目前只需一桶清水与一块干净的抹布,以便整理一番。”
钟寺卿连忙应允:“好说,好说,即刻便安排人送来。”
曹丕却淡然一笑,声音中带着几分自嘲:
“一盆水,又能将这污浊之地打扫得如何干净?
既然已至此地,便无需过多讲究。钟寺卿,你的好意我心领了。”
钟寺卿微微一笑,似是在宽慰曹丕:
“中郎将,古人云,‘初九,潜龙勿用’,意指时机未到,需隐忍待时。
然而,潜龙虽潜,终有飞腾之日,且终究是无咎之兆。
中郎将不必过于烦忧,或许此番经历,正是您日后腾飞之契机。”
马一元心中暗道:“这老钟还真是个明白人,一眼就看穿曹丕在这里待不久。”
司马懿听到马一元的吐槽后,原本因未知命运而忐忑不安的心,也渐渐安定下来,他向钟寺卿深施一礼:
“多谢钟寺卿吉言,公子定会借此机会沉心静气,静待时机,定能化险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