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你为何不先斩后奏
此时,丞相府外,司马懿与曹丕并肩而立,手持令旗待命。
曹丕望向司马懿,眼中闪过一丝复杂情绪:“仲达,你可曾有过惧意?”
司马懿有些紧张:
“每次踏入这丞相府,心中难免忐忑,但今日有你相伴,倒觉安心许多。”
言罢,曹丕却突然道:
“然而,这一次,我心中却生出了前所未有的惧意。”
两人对视一眼,随后步入那庄严的丞相府大门。
“报——五官中郎将曹丕与司马懿求见!”
曹操坐在议事厅内,面色冷峻,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让他们在门外稍候。”
曹丕与司马懿闻言,相互交换了一个眼神,随即在议事厅外静候,气氛一时之间变得异常紧张而微妙。
曹操在内室沉思片刻,终是开口:“子建,那令旗可已安全送达?”
曹植躬身叩拜,言辞恳切:
“臣已于卯时三刻,不负使命,将令旗与诏书安全送达曹洪将军手中。
代父亲宣读诏令之时,曹洪将军面向北方,庄重叩谢丞相之恩,并誓言定当不辱使命,于三月之内攻克荆州,以报丞相知遇之恩。
彼时,三万大军士气如虹,辰时已整军待发,臣特来向丞相复命。
此外,在送诏途中,偶遇一门吏……”
曹操闻言,未待曹植说完,便爽朗一笑,打断道:
“好!吾儿办事得力,孤心甚慰!”
这一声突如其来的赞许,如同惊雷般在厅内炸响,让在场的杨修、丁仪、荀彧乃至门外静候的曹丕与司马懿皆是一愣,脸上表情各异。
杨修低垂眼帘,嘴角不经意间勾起一抹得意之色,似乎对曹植的受宠早有预料。
曹操环视四周,目光中透露出满意与自豪:
“有子如此,孤实乃三生有幸,心怀畅怀!荀令君,请代天子宣读旨意吧。”
荀彧应声而起,正欲宣旨,却瞥见曹操仍安然坐于席上,心中略感不妥,但碍于礼数,只得先应承下来:“遵命。”
曹操见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疏忽,遂揣手起身,对荀彧笑道:“荀令君,孤疏忽了,你且宣旨,孤自当站立聆听。”
荀彧心中暗想:你站着也不合礼数。
面上却不敢表露,又咽了咽口水,将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他缓缓展开卷轴,宣读起圣旨来:
“鉴于丞相于国之大功,其子曹彰、曹植皆展现出非凡之才,实乃国家之干城,特赐加封赏。
敕封曹彰为鄢陵侯,曹植为平原侯,各赐食邑一千户,以彰其德。”
门外,曹丕的身影显得格外孤寂,他侧耳倾听,每一个字都如针扎般清晰,却唯独没有自己的名字。
那份失落与不甘,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让他面色阴沉,难以自持。
他紧握双拳,指甲几乎嵌入掌心,却仍无法平息内心的波澜。
此时,曹植的声音在厅内响起,满含感激之情:
“臣,曹植,谢陛下隆恩!谢父相隆恩!”言辞之间,难掩喜悦与自豪。
曹操闻言,满意地点点头,目光中透露出对两个儿子的期许:
“子文、子建,一文一武,乃我曹家之幸。孤十日后将南下荆州,你二人便随孤出征,共赴国难。”
曹植立刻躬身领命:“臣谨遵父命,定不负所望!”
门外,司马懿敏锐地察觉到了曹丕情绪的波动,他轻轻握住曹丕的胳膊,试图给予安慰,却反被曹丕愤然甩开。
曹丕一脸的不快,仿佛要将所有的不满都发泄在这无力的动作之中。
曹操见状,并未多加理会,只是淡淡地宣布:
“今日的议事就到这里吧。众爱卿,都回去准备出征之事,务必全力以赴。”
“退班!!!”随着一声洪亮的传令,厅内众人纷纷起身,行礼告退。
“臣等告退!”众臣齐声应和,随即鱼贯而出。
丁仪在人群中瞥见曹丕与司马懿,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他提高声音对杨修说道:
“德祖,此次你的计策功不可没啊!我们定要好好庆祝一番。”
马一元在一旁听得不满,嘟囔道:“臭显摆!”
杨修得意地引着曹植来到曹丕面前,行礼道:“来,子建,给二哥行礼。”
曹植依言行礼,言语间带着几分挑衅:“二哥,父亲的称赞,弟弟愧领了。还望二哥日后多加提携。”
这一幕落在旁人眼中,无不觉得曹植太过张扬。
马一元再次翻了个白眼,心中暗骂:“嘚瑟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