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大王对我的了解,比任何人都深
曹操闻言,笑容更深,却未立即表态,只是静静地笑着,心中自有计较。
他知道杨修这番话实则是在为曹植求情,但此事非同小可,非他杨修一人之力所能左右。
这时,曹丕见状,适时站出,恭敬地说道:
“父王,儿臣有一事上奏。
眼下迁都之际,国事家事纷繁复杂,儿臣虽竭力而为,仍恐有疏漏。
四弟子建才情出众,若能得他相助,定能事半功倍,恳请父王召回子建。”
此言一出,司马懿、崔琰等人皆面露惊讶之色,显然没料到曹丕会在此刻为曹植求情。
曹操闻言,大笑起来,声音中充满了豪迈与欣慰:
“哈哈哈哈!孤果然有你们两个好儿子,懂得共克时艰。此事容后再议,先随孤入园。”
言罢,曹操大步流星,转身走向园门,留下一众臣子面面相觑,心中暗自揣测。
夜幕低垂,祠堂内烛光摇曳。
荀彧独自在这庄严的祠堂里,向列祖列宗虔诚地献上三炷香,苍白的面容在烛光映照下更显憔悴。
荀攸刚从园子里忙完回来,心中挂念着叔父的身体,便径直来找荀彧。
“叔叔,您身子不好,怎么还在这里站着呢?大王特地派了医官来给您看病,人都快到了,您得赶紧回屋歇着才是。”
他的语气里满是关切与焦急。
荀彧闻言,轻轻叹了口气,抬头望向荀攸,那张苍白的脸上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大王知道我病了?”
荀攸连忙躬身回答:
“是的,叔叔。大王见您今日未至,特地问起,侄儿便如实禀告了。大王听后十分担忧,可见他对您的关心非同一般。”
荀彧苦笑了一下,那笑容里藏着太多难以言说的情绪:“攸儿,我这病啊,是心病,非药石所能医。”
荀攸听后,心中不禁一紧,他深知叔父对时局的忧虑与无奈,却也不忍见他如此消沉。
“叔叔,侄儿明白您的苦衷。但眼下局势复杂,您若一味避世,只怕会让大王误会更深。不如趁着大王赐医的机会,您写封奏疏,既表达感激之情,也稍微透露些心意,或许能缓和一下君臣之间的关系。”
荀彧沉默片刻,目光深邃地望着前方,似乎在思考着什么。最终,他缓缓开口,声音虽轻却坚定:
“攸儿,你错了。大王对我的了解,比任何人都深。我的沉默,正是我对这一切的态度。他自会明白我的用意。”
荀攸继续劝慰道:
“叔叔,您对大王封公封王、加九锡的举措,心里有诸多不满,侄儿都懂。但您也知道,这世道已经走到了这一步,大势所趋,单凭您一个人的力量,想要扭转乾坤,实在是太难了。”
荀彧轻轻往供台上添着灯油,火光映照着他深思的脸庞,他缓缓说道:
“想当年,我舍弃袁绍,投奔明公,是因为在那无尽的黑暗中,哪怕只是一丝微弱的光芒,也足以让人心生向往,奋力追随。明公,他曾是我心中的那束光。
可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天下依旧纷乱不休,而人心,却似乎离我当初追随的那份初衷越来越远。我常常在想,我这一生,到底是在成全什么呢?”
荀攸闻言,不禁叹了口气,他深知叔父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叔叔,您这些年为了汉室和曹公之间的平衡,付出了太多太多,侄儿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叔叔,您也要学会放过自己,不要太过苛求了。”
荀彧轻轻摆了摆手,似乎不愿再多谈自己的心事,转而问道:“大王还说了些什么别的吗?”
荀攸想了想,回答道:
“除了召回平原侯之外,大王倒没再说什么特别的话。不过,有件事挺有意思的,大王进门时,在门上写了个‘活’字,当时朝中只有杨修一人猜出了门内加‘活’为‘阔’的深意。”
荀彧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淡笑,声音低的像是说给自己听:
“杨修啊,他确实是个聪明人。门内加个‘活’,可以理解为‘阔’,又何尝不是入此门方可活呢。”
司马府。
司马防刚踏入府门,便见司马懿匆匆迎了上来,一脸关切。
“爹,您可算是回来了,路上可还顺当?”
司马懿上前几步,接过司马防手中的衣物,轻声问道。
司马防微微点头,目光中带着几分审视:
“你去哪了?”
司马懿笑了笑,语气轻松:
“哦,我带着几个孩子去郊外透了透气,他们整日里闷在府里,也该出去放放风了。”
司马防轻轻叹了口气,眉头紧锁,缓缓说道:
“平原侯,要回来了。”
司马懿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喜色,连忙问道:
“是中郎将大人出面求的情吗?这可真是太好了。”
司马防点了点头,语气中却并无太多喜悦:
“是,中郎将确实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