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卷四东山经(1)
第8章卷四东山经(1)
《东山经》由四部分组成:《东次一经》、《东次二经》、《东次三经》、《东次四经》。《东山经》总记载了四十六座大山及其周边河流、物产等情况,它们分布在东方的大地。这些山脉的走向是南北向的,它们走势上相对《北山经》较为明显。一些《东山经》的内容和山川风物的记载,与《北山经》、《南山经》等所描述的内容十分接近。这一点请读者阅读时稍加注意。
东次一经
东山(经)之首,曰樕(su)(zhu)之山,北临乾昧。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鳙(yong)(1)鳙之鱼,其状如犁牛(2),其音如彘鸣。
【注释】
(1)鳙:即淡水鲢鱼,俗称胖头鱼。(2)犁牛:毛色黄黑相间像虎纹似的牛。
【译文】
《东山经》所记述的东方第一列山系的第一座山叫做樕山。它的北面与乾昧山相邻。食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东北流入大海。食水中有很多鳙鳙鱼,它的形状像犁牛,它发出的声音如同猪叫。
又南三百里,曰栒(xun)状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有兽焉,其状如犬,六足,其名曰从从,其鸣自訆。有鸟焉,其状如鸡而鼠毛(1),其名曰(zi)鼠,见则其邑大旱。(zhi)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湖水。其中多箴(zhēn)(2)鱼,其状如儵(tiáo)(3),其喙如箴,食之无疫疾(4)。
【注释】
(1)毛:学者考证这个字应当为“尾”。(2)箴:同“针”,它的本义为“缝制用的工具”。(3)儵:即“鯈”,鯈鱼,也叫白鲦。(4)疫疾:瘟疫,一般指急性传染病。
【译文】
(藟山)再往南三百里,坐落着栒状山。栒状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则有丰富的青石碧玉。这座山中生活着一种野兽,它的形状像狗,但长着六只脚,人们称它为从从。从从发出的叫声是它自己名称的读音。栒状山中栖息着一种禽鸟,形状像鸡,却长着老鼠一样的尾巴,人们称它为鼠。它在哪个地方出现,哪里就会有大旱灾。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北流入湖水。水中有很多箴鱼,它形状像白鲦鱼,嘴巴像长针。人们吃了它的肉将不会染上瘟疫病。
又南三百里,曰番条之山,无草木,多沙。减水出焉,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鳡(gǎn)鱼(1)。
【注释】
(1)鳡鱼:古代称贤鳏鱼,平腹,头大,颊似鲇而色黄,鳞似鳟而稍细。这种鱼大的一般重达三四十斤,性情凶猛,捕食其他鱼类。
【译文】
(勃亝山)再往南三百里,坐落着番条山。番条山不生长花草树木,到处是沙子。减水从这座山发源,向北流入大海,水中有很多鳡鱼。
又南四百里,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1)。诸绳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泽,其中多金玉。
【注释】
(1)箴石:是一种专门制作石针的石头。石针是古代的一种医疗器具,用石头磨制而成,可以治疗痈肿疽疱,排除脓血。
【译文】
(姑儿山)再往南四百里,有座山叫高氏山。高氏山上盛产玉石,山下则盛产箴石。诸绳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流入湖泽。诸绳水中有许多金属矿物和玉石。
又南三百里,曰犲(chái)(1)山。其上无草木,其下多水,其中多堪(xu)之鱼。有兽焉,其状如夸父而彘毛(2),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3)。
【注释】
(1)犲:通“豺”,形似犬而残猛如狼,俗名豺狗。(2)彘毛:猪毛。(3)大水:重大水灾。
【译文】
(岳山)再往南三百里,坐落着犲山。犲山山上不生长花草树木,犲山下则到处有水。这些水中有很多堪鱼。这座山中生活着一种野兽,它的外形像猿猴,但却长着一身猪毛。它发出的声音如同人呼叫,它一旦出现,天下就会发生水灾。
又南三百里,曰独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美石。末涂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miǎn),其中多(tiáo)(yong),其状如黄蛇,鱼翼(1),出入有光,见则其邑大旱。
【注释】
(1)翼:本义指鸟类的翅膀。这里引申为它长着鱼鳍。
【译文】
(犲山)再往南三百里,坐落着独山。独山上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下有许多美观漂亮的石头。末涂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东南流入沔水。未涂水中有很多,这种动物形状与黄蛇相似,但长着鱼一样的鳍。它出入水中时闪闪发光,它在哪个地方出现,哪里就会发生严重旱灾。
又南三百里,曰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珠,名曰狪(tong)狪,其鸣自訆。环水出焉,东流注于江,其中多水玉(1)。
【注释】
(1)水玉:水晶石。
【译文】
(独山)再往南三百里,坐落着泰山。泰山上蕴藏着玉石,而山下则盛产金。泰山中有一种野兽,形状与猪相似,但体内却能孕育出珠子,人们叫它狪狪。狪狪发出的叫声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环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流入江水,水中有很多水晶石。
凡东山(经)之首,自樕(su)(zhu)之山以至于竹山,凡十二山,三千六百里。其神状皆人身龙首。祠,毛用一犬祈,(èr)(1)用鱼。
【注释】
(1):古人祭祀时,宰杀牲畜,取献血涂撒在祭品上,并向神祷告。
【译文】
总计《东次一经》所记载的第一列山系,自樕之山起,到竹山结束,一共有十二座山,绵延达三千六百里。这些山的山神,形貌都是人身龙头。祭祀这些山神时,在毛物中用一只狗作为祭品,杀牲取血来祷告时,则采用鱼类。
东次二经
《东次二经》之首,曰空桑之山。北临食水,东望沮吴,南望沙陵,西望湣(min)泽。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1),其名曰軨(ling)軨,其鸣自訆,见(xiàn)则天下大水。
【注释】
(1)钦:学者考证为“吟”,意思为呻吟。
【译文】
《东次二经》记述的东方第二列山系的第一座山,叫做空桑山。空桑山北面临近食水,在山上向东可以望见沮吴,向南可以望见沙陵,向西可以望见湣泽。空桑山中生活着一种野兽,它的形状像牛,还生着虎纹。这种野兽发出的声音如同人在呻吟,人们称之为軨軨。它的叫声就是自己名称的读音。它一旦出现在人世,天下就会发生水灾。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葛山之首,无草木。澧(li)水出焉,东流注于余泽,其中多珠蟞(biē)鱼,其状如胏(zi)(1)而有目(2),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