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卷四东山经(2) - 山海经 - 佚名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山海经 >

第9章卷四东山经(2)

第9章卷四东山经(2)

凡《东次二经》之首,自空桑之山至于山,凡十七山,六千六百四十里。其神状皆兽身、人面、载(1)觡(gé)(2)。其祠,毛用一鸡祈,婴(3)用一璧瘗。【注释】

(1)载:戴。一般指将东西戴在头上。(2)觡:骨角,专指麋、鹿等有角类动物头上的角。(3)婴:据学者研究,婴是古代人用玉器祭祀神的专称。

【译文】

总计《东次二经》所记载的东方第二列山系,从空桑山开始,到山为止,一共有十七座山,这些山绵延达六千六百四十里。这些山的山神,外形上都生着野兽的身子和人脸,它们的头上还戴着觡角。祭祀这些山神时,在毛物中,用一只鸡献祭;在祀神的玉器中,用一块玉璧,献祭后把它埋入地下。

东次三经

又《东次三经》之首,曰尸胡之山,北望(xiáng)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棘(ji)(1)。有兽焉,其状如麋而鱼目,名曰妴(yuàn)胡,其鸣自訆。

【注释】

(1)棘:丛生的小枣树,多刺,矮小。

【译文】

《东次三经》记述的东方第三列山系,它的第一座山叫做尸胡山,从尸胡山上向北可以望见山。尸胡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而山下则密布着小枣树丛。尸胡山中生活着一种野兽,它的形状像麋鹿,却长着鱼眼,人们称它为妴胡。妴胡发出的叫声,就是它名称的读音。

又南水行八百里,曰岐山,其木多桃李,其兽多虎。

【译文】

(尸胡山)再往南行八百里水路,是岐山,山中的树木大多是桃树和李树,而野兽大多是老虎。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其木多梓桐,多桃李,其草多菌蒲(1),其兽多麋鹿。是山也,广员(2)百里。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阳,其中多鳣(zhān)(3)鲔(wěi)(4)。

【注释】

(1)菌蒲:即菌类植物和蒲草,也或指紫菜、石花菜、海带、海苔之类的海洋植物。(2)员:幅员、方圆。(3)鳣:鲟鳇鱼的古称,古人也把这种鱼称为鳝鱼。(4)鲔:鲔鱼,据古人说就是鱏鱼,体形像鳣鱼而鼻子长,体无鳞甲,肉是黄色。

【译文】

(胡射山)再往南行七百里水路,有一座孟子山。孟子山上的树木大多是梓树和桐树,此外山上还生长着茂密的桃树和李树。孟子山中的草大多是菌蒲,生息着的野兽则大多是麋鹿。这座山方圆一百里,有条河水从山上流出,它被人称为碧阳,很多鳣鱼和鲔鱼生长在碧阳水中。

又南水行五百里,曰流沙,行五百里,有山焉,曰跂(qi)踵(zhong)之山。广员二百里,无草木,有大蛇,其上多玉。有水焉,广员四十里皆涌,其名曰深泽,其中多蠵(xi)龟(1)。有鱼焉,其状如鲤,而六足鸟尾,名曰鮯(gé)鮯之鱼,其鸣自訆。

【注释】

(1)蠵龟:也被称为赤蠵龟,古人认为它是一种大龟,龟甲有玳瑁一样的纹彩。

【译文】

(孟子山)再往南行五百里水路,经过流沙五百里,坐落着跂踵山。跂踵山方圆二百里,山上不生长花草树木,但有大蛇在山中活动。跂踵山上蕴藏着丰富的玉石。这里有一水潭,方圆四十里都在喷涌泉水,人们称之为深泽。深泽中生活着很多蠵龟,还生长着一种鱼,这种鱼形状像鲤鱼,但又长了六只脚和鸟一样的尾巴,人们称之为鮯鮯鱼。鮯鮯鱼发出的叫声便是自身名称的读音。

又南水行九百里,曰踇(mu)隅之山,其上多草木,多金玉,多赭(1)。有兽焉,其状如牛而马尾,名曰精精,其鸣自訆。

【注释】

(1)赭:红土,一般是指赤红如赭土的颜料。古人用它做装饰用,甚至直接涂在脸上和器物上。

【译文】

(跂踵山)再往南行九百里水路,有一座踇隅山。踇隅山上生长着茂密的花草树木,蕴含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赭石矿也很多。踇隅山中生活着一种野兽,它外形像牛,但长着马尾一般的尾巴,人们称它为精精。精精发出的叫声便是它自身名称的读音。

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无皋之山。南望幼海,东望榑(fu)木(1),无草木,多风。是山也,广员百里。

【注释】

(1)榑木:即扶桑,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树木。据说此树长数千丈,粗二十围,它的树叶像桑树叶,两两同根生,也相互依倚着。古人认为太阳就是从扶桑那里升起的。

【译文】

(踇隅山)再往南行五百里水路,然后经过三百里流沙,便到了无皋山。从无皋山上向南可以望见幼海,向东可以望见榑木。无皋山上不生长花草树木,但这里的风很大。这座山方圆近一百里。

凡《东次三经》之首,自尸胡之山至于无皋之山,凡九山,六千九百里。其神状皆人身而羊角。其祠,用一牡羊(1),米用黍(2)。是神也,见(xiàn)则风雨水为败。

【注释】

(1)牡羊:公羊。牡:雄性。(2)米用黍:学者考证应该是“糈用黍”,意思为祭祀所用的农作物为黍。黍:农作物的一种,北方人称它为黄米子,可用做食物和饲料,也用来酿酒。

【译文】

总计《东次三经》所记述的东方第三列山系之首尾,自尸胡山起到无皋山止,一共九座山,途经六千九百里。诸山山神的形貌都是人的身子却长着羊角。祭祀山神时,在毛物中用一只公羊做祭品,祀神的米用黄米。这些山神一出现,就会刮大风、下大雨、发大水而损坏庄稼,使收成减少。

东次四经

又《东次四经》之首,曰北号之山,临于北海。有木焉,其状如杨,赤华(1),其实如枣而无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疟。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有兽焉,其状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名曰猲(gé)狙(ju)(2),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qi)雀,亦食人。

【注释】

(1)华:即“花”,同音同义。(2)猲狙:据学者们考证,这个词应当是猲狚(dàn),传说中这种怪兽是巨大的狼族动物。

【译文】

《东次四经》中记述的东方第四列山系的第一座山,叫北号山,屹立在北海边上。北号山中有一种树木,它的形状像普通的杨树,开红花,果实与枣子很相似,但没有核,味道酸中带甜。吃了这种果实,就能使人避免患上疟疾。食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东北流入大海。北号山中还生活着一种野兽,形状像狼,长着红脑袋和老鼠一样的眼睛。它发出的声音如同小猪嚎叫,人们称其为猲狚,猲狚是吃人的动物。这座山中还栖息着一种禽鸟,它的形状像普通的鸡,脑袋是白色的,腿脚足跟老鼠的差不多,爪子像虎爪,人们称这种鸟儿叫鬿雀,它也吃人。

又南三百里,曰旄(máo)山,无草木。苍体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展水,其中多鱃(xiu)鱼(1),其状如鲤而大首,食者不疣(2)。

【注释】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1)鱃鱼:即鳅鱼,也写成鰌鱼,常潜居在河湖池沼水田的泥土中,所以俗称泥鳅或泥鰌。也有些人认为这种鱼是一种叫松鱼的海鱼。(2)疣:同“肬”,一种小肉瘤,长在人体皮肤上的小疙瘩,俗称瘊子。

【译文】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