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卷五中山经(1)
第10章卷五中山经(1)
《中山经》分为十二个部分,它们依次为《中次一经》、《中次二经》、《中次三经》……《中次十二经》。《中山经》记载了一百九十七座大山及其周边河流、物产等情况,它们分布在中央大地。这些山脉的走向是不一致的,有的是南北方向,有的是东西方向等。《中山经》的内容和山川风物的记载,特色鲜明。在《中山经》最后的总结性文字中,学者们认为这幅地图的绘制者,也许就是中央地区的人们或当时的国家机构;而它的完成是不是在“大禹”时代,则很难断定。
中次一经
《中山经》薄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上多杻(niu)(1)木。其下有草焉,葵本(2)而杏叶,黄华(3)而荚(4)(jiá)实,名曰箨(tuo),可以已瞢(méng)(5)。有兽焉,其状如(hui)鼠而文题(6),其名曰(nài),食之已瘿。
【注释】
(1)杻:檍树,叶子像杏树叶,树皮呈红色,它的树干坚硬而弯曲,古代人用来制作弓弩的主干部分。(2)本:草木的根或茎干。这里指茎干。(3)华:即“花”,同音同义。(4)荚:凡草木果实狭长而没有隔膜的,都叫做荚。(5)瞢:眼目不明,看不清楚。(6)题:额头。
【译文】
《中山经》所记载的中部第一列山系,是薄山山系。薄山山系的第一座山叫做甘枣山。共水从这座山发源,向西流入黄河。甘枣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杻树。山下还生长着一种草,它的茎干像葵菜一样,而叶子则像杏树叶。这种草开黄花,结带荚的果,人们称其为箨,人吃了它可以治愈眼睛昏花。山中还有一种野兽,形状像鼠而额头上有花纹,叫做,吃了它的肉就能治好人脖子上的赘瘤。
又东二十里,曰历儿之山,其上多橿(jiāng),多枥木,是木也,方茎而员(1)叶,黄华(2)而毛(3),其实如楝(liàn)(4),服之不忘。
【注释】
(1)员:即“圆”,同音同义。(2)华:即“花”,同音同义。(3)毛:生毛、长毛。(4)楝:即楝树,落叶乔木,开淡紫色花,木材坚实,被广泛用于制作家具、农具等。在中国医学中,它的树皮和果子都能入药。
【译文】
(甘枣山)再往东二十里,有一座历儿山。历儿山上长着茂密的橿树,还有茂密的枥树。枥树的茎干是方形的,但叶子是圆形的。它开黄色花,花瓣上长着绒毛。它的果实像楝树结的果实,人服用它,记忆力会大大增强。
又东十五里,曰渠猪之山,其上多竹。渠猪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多豪鱼,状如鲔(wěi),赤喙、尾赤羽(1),可以已白癣(xuǎn)(2)。
【注释】
(1)赤喙、尾、赤羽:后代学者考证为“赤喙、赤尾、赤羽”。(2)癣:皮肤感染真菌后引起的一种疾病。
【译文】
(历儿山)再往东十五里,坐落着渠猪山。渠猪山上生长着茂盛的竹子。渠猪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黄河。渠猪水中有很多豪鱼,它的形状像一般的鲔鱼,但长着红嘴巴和带红羽毛的红尾巴。人们吃了豪鱼的肉,就能治愈白癣病。
又北三十里,曰牛首之山。有草焉,名曰鬼草,其叶如葵而赤茎,其秀(1)如禾,服之不忧(2)。劳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潏(yu)水,是多飞鱼,其状如鲋(fu)鱼,食之已痔衕(dong)(3)。
【注释】
(1)秀:指禾类植物开花,又引申为草木开花。(2)忧:忧郁症。(3)衕:腹泻,拉肚子。
【译文】
(吴林山)再往北三十里,坐落着牛首山。牛首山中生长着一种草,人们叫它鬼草。鬼草的叶子像葵菜叶,它的茎干却是红色的。鬼草开的花像禾苗吐穗时的花絮,服食它就能使人无忧无虑。劳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西流入潏水。劳水中有很多飞鱼,它们的外形像一般的鲫鱼,人吃了它的肉就能治愈痔疮和腹泻。
又北三十五里,曰阴山,多砺石、文石(1)。少水出焉。其中多彫(diāo)棠,其叶如榆叶而方,其实如赤菽(shu)(2),食之已聋。
【注释】
(1)文石:带花纹的石头。文,即“纹”。(2)赤菽:红大豆。本义是指大豆,引申为豆类的总称。
【译文】
(合谷山)再往北三十五里,有一座山叫阴山。阴山上有很多粗磨刀石以及色彩斑斓的纹石。少水从这座山发源。阴山山中生长着很多彫棠树,它的叶子像榆树叶,但又呈现四方形。它的果实像红豆,服食它能治愈人的耳聋。
凡薄山之首,自甘枣之山至于鼓镫之山,凡十五山,六千六百七十里。历儿,冢(1)也,其祠礼,毛,太牢之具;县(xuán)(2)以吉玉(3)。其余十三者,毛用一羊,县(xuán)婴用桑封,瘗(yi)而不糈(xu)。桑封(4)者,藻玉也,方其下而锐(5)其上,而中穿(6)之加金。
【注释】
(1)冢:首领之处、祭祀神灵的地方。(2)县:同“悬”。(3)吉玉:古人往往在人、事、物等有关词语前贯以“吉”字,用来表示对其美称。这里的“吉玉”就是指美好的玉。(4)桑封:即“藻珪献祭”,指献祭的玉器采用带有彩色斑纹的美丽石头。(5)锐:使之上小下大。(6)中穿:在中间穿孔。
【译文】
总计这薄山山系之首尾,从甘枣山起到鼓镫山结束,总共有十五座山,绵延达六千六百七十里。历儿山最大,是这些山的宗主。祭祀这座宗主山的山神时,在毛物中,用猪、牛、羊齐全的三牲作祭品,再悬挂上好的美玉来献祭。祭祀其余十三座山的山神,在毛物中用一只羊作为祭品,再悬挂上祀神玉器中的藻珪献祭,祭礼完毕,要把这块藻珪埋入地下。而不用精米祀神。所谓桑封,就是藻玉,这种玉石制作的神器,下端呈长方形,上端有尖角,中间有穿孔并加上金饰物。
中次二经
《中次二经》济山之首,曰煇(hui)(1)诸之山,其上多桑,其兽多闾(2)麋,其鸟多鹖(hé)(3)。
【注释】
(1)煇:“辉”的异体字。(2)闾:指长得像驴而长着羚羊角的山驴。(3)鹖:鹖鸟。据古人说,鹖鸟像野鸡而大一些,羽毛青色,长有毛角,天性勇猛好斗,绝不退却,直到斗死为止。
【译文】
《中次二经》所记载的中央山系的第二列叫济山山系,济山山系的第一座山叫做辉诸山。这座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桑树,山中的野兽大多是山骡和麋鹿,而栖息的禽鸟则大多是鹖鸟。
又西三百里,曰鲜山,多金玉,无草木。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1)。其中多鸣蛇,其状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见(xiàn)则其邑大旱。
【注释】
(1)伊水:在今河南省西部,源出伏山,后入洛河。
【译文】
(豪山)再往西三百里,坐落着鲜山。鲜山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但不生长花草树木。鲜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北流入伊水。伊水中活动着很多鸣蛇,它外形与普通的蛇相同,但长着四只翅膀。这种蛇的叫声如同敲磐的声音,它在哪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发生严重旱灾。
又西三百里,曰阳山,多石,无草木。阳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1),其音如叱呼,见则其邑大水。
【注释】
(1)蛇行:像蛇一样蜿蜒曲折地伏地爬行。
【译文】
(鲜山)再往西三百里,坐落着阳山。阳山到处是石头,没有花草树木。阳水从这座山发源,向北流入伊水。阳水中有很多化蛇,它长着豺一样的身子,但生着人的面孔。化蛇生着禽鸟那样的翅膀,却像蛇一样地爬行。化蛇发出的声音如同人在呵斥,它在哪个地方出现,哪里就会发生水灾。
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1)。有兽焉,其状如彘而有角,其音如号,名曰(long)蚳(chi),食之不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