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9章供销集团和商品经济 - 崇祯重振大明 - 凤凰北斗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959章供销集团和商品经济

作为一名为民服务的官员,刘理顺对苏松商人的要求,自然十分上心。

尤其是这些商人开办的工厂,关系到很多工人的就业。

在战时状态结束后,他就一直在想办法,解决新区产品的销路问题。

最终还真让他找到了门路,那就是生产移民物资——

皇帝这几年一直把从江南征收的金花银,用于组织移民。

银子是不能直接用的,需要转变成各种物资。

苏松新区恰好这点有优势,各个产业园依托江南的相应产业,能生产除了粮食之外几乎所有的生活必需品。

在刘理顺的争取下,负责采购这些物资的内府监,同意把一部分定单交给苏松新区。

前提是新区的产品质量要合格、价格一定要低。在勉强能用的基础上,提供尽可能多的产品。

刘理顺极力压价,让新区的一些商人,接下了这个订单。

然后,他又盯上了辽东、辽西重建,以及灾民迁徙过去后所需要的物资。

这方面苏松新区的优势并不大,因为两地重建,更需要的是木材、砖瓦、水泥、钢铁……

这些都不是苏松新区的优势产业,他们只能提供些劳保手套等商品。

倒是有一些商人去外地收购用于竹筋混凝土的竹子和桐油,获得了一部分订单。

不过这对解决就业的帮助不大,刘理顺更希望像之前的战时状态一样,由朝廷出面组织,大批量生产物资,那样才需要众多的工人。

这是他对收复安南一直很支持的原因,不仅关系到老师的功业,还关系到新区安稳。

但是身为儒家士子,他是不希望一直打仗的,而且也不认为战争会一直延续。

如果几年后战争再结束,苏松新区会不会迎来新的危机呢?——

经过苦思冥想,刘理顺终于找到了新的解决办法,觐见皇帝说道:

“臣恳请陛下设立专门公司,负责移民物资采购。”

“根据微臣所知,灾民并非完全一无所有、也不是对生活物资没有需求。他们是没有门路,无法买到物资。”

“如果朝廷设立专门的公司,采购之后低价卖给他们。这些人定然乐于购买,新区也能够卖出更多产品。”

如此积极为新区的产业找出路,朱由检对他这种精神颇为称赞。

不过对这个做法却有些迟疑,询问道:

“采购之后低价销售,想法是很不错。”

“但是就怕有些人欺上瞒下,从中牟取利益。”

“到时候采购变成采买,销售的也是质次价高的商品,那可又是恶政。”

佥商采买这种事,曾导致不少商户破产。

所以朱由检对采购的限制一直很严格,要求至少给供应商留出百分之五的利润。

低于成本价的销售,被定为恶意竞争,追究法律责任。

刘理顺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当然知道佥商采买的害处,不过他坚持道:

“佥商采买是恶政,但是采购不是。”

“只要坚持留给商家利润,并且给他们选择退出的权力,就不会变成采买。”

“陛下切不可因噎废食,要用其利去其弊。”

这确实有点道理,朱由检若有所思道:

“给商家选择权,也给采购公司选择权,就不会变成强制的佥商采买。”

“不过采购人员欺上瞒下、中饱私囊,是大概率发生的事情,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尽量限制这一点。”

“刘卿说的确实有道理,要用其利去其弊。”

想到这里,他下令道:

“朕会让内府监和工部、太仆寺合作,成立供销集团。”

“供销集团可以在各省设立采购公司、销售公司、物流公司,负责采销和运输,把供应链和销售渠道建起来。”

仿照后世的做法,建立供销集团。

在商品经济不够深入的大明,市场需要主动开发。

命人唤来王承恩,让他向刘理顺讲解将内廷对供应商的管理办法,朱由检道:

“内廷的每一种商品,现在都至少有两个供应商。”

“最质优价廉的一家获得最多的订单,其他供应商提供特殊品类。”

“供销集团可以不考虑特殊商品,在生产上就是货比三家,选择最质优价廉的一家下订单。”

“然后再拿着这个商品询问其他供应商,看他们是否愿意按同样的价格和质量生产,同样采购一批,供销售公司选择。”

“如果某家工厂的产品反馈好,那就增加订单。所有的采购都是浮动的,相互都有选择权。”

应用选择权的理论,制定供销集团的采购办法。防止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变成佥商采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