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9章宗教为教化服务
成立宗教学堂的目的,当然是培养朝廷需要的宗教人材。
为了提高这个学堂的地位,朱由检道:
“大明的度牒是如何发放的?”
“哪个衙门负责?”
钱谦益道:
“度牒由僧录司、道录司掌颁,三年一颁牒。”
“僧道赴京考试颁给,不通经典者黜之。”
这和科举是很像的,很多僧道需要花费十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通过试经考试,成为宗教人员。
(上海博物馆藏明代度牒,张永馨历经十五年、二十七岁获得度牒)
朱由检吩咐钱谦益道:
“以后要更加严格规范,把所有神职人员纳入进去。”
“僧道考试仍旧由僧录司、道录司负责,城隍祭司和其他正神教派神职人员的考核交给城隍司。”
“非正神教派……”
停顿了一下,朱由检没有新设机构,决定同样交给城隍司:
“只要不是僧道,其他神职人员的考核都交给城隍司。”
“对于非正神教会的神职人员,要严格限制数量,不超过总数一成。”
“度牒数量同样要加限制,现在天下间总计有多少?”
钱谦益对这个问题很是为难,回道:
“度牒发放并无固定数量,低的时候只有数万,高的时候有二十多万。”
“有时朝廷为了弥补财政,对纳银的僧道发放度牒。”
朱由检闻言眉头大皱,觉得必须规范,他向钱谦益道:
“以后度牒总数要控制,总数不超过举人、进士的数量。”
“他们和举人进士一样都是脱产者,不能供养太多,加重百姓负担。”
这是朱由检的想法,他不希望供养太多神职人员。
大明的百姓负担已经够重了,不能再让宗教从他们身上吸血。
钱谦益思考着这个数字,说道:
“大明的举人约有一万四千、进士约有五六千,合起来大约两万。”
“陛下乡试广额、扩招进士以后,将来可能达到这个数量的两倍多,也就是四到五万万。”
“成化年间,曾有大臣建议僧道数量六万。”
“臣以为这个数字,更为恰当一些。”
“要确保每个府县,都有神职人员拥有正式度牒。”
这个数量要更多些,朱由检考虑之后,最终点头应许。
度牒发放过多确实是负担,但是如果不够,就不足以推行正神信仰,压制外神和邪神教派。
所以这个数量要适当,不能多也不能少。
尤其是钱谦益还提出:
“城隍司、僧录司、道录司的神职人员数量,应该如何划分?”
“如果城隍司占据一半,对僧道来说这个数量就太少了。”
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以前僧录司、道录司独占度牒数量,现在朝廷认定的国祀神系却由城隍司负责。
如果城隍司从两教抢夺一半名额,他们一定会不满。
现存的拥有度牒的僧道,同样无法安排。
朱由检考虑之后,决定放宽限制,说道:
“两京十六省、也就是内地拥有度牒的神职人员总数,不超过举人进士的数量。对拿到度牒的神职人员,授予教士身份。”
“但是两京十六省之外、也就是境外地区,可以放宽一些。”
“只要年满二十、并且愿意去境外传教,那就授予临时度牒。在传教十年以上、发展出至少一千名信徒后,授予正式的境外度牒和教士身份。”
“境外度牒数量要放开,总数不超过户数的百分之一即可。境内要保持在千分之一以内。”
“在缺少儒家士子的地方,要靠教士教化,把大明的文明传播出去。”
“宗教为教化服务,所以它属于教化委员会。”
这是朱由检的目的,通过宗教推行教化。
如果某些地方儒生不愿去,那就要靠教士。
这能解决新的度牒制度推行后,一些宗教人员失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