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府试
◇第56章府试
比赛的事情先放一边,如今苏壹首先要做的就是给自家仪哥儿做一个保暖披风。
今年入冬仪哥儿没有冻手,苏壹对自己养孩子的成果表示十分满意,不过保暖工作还是不能大意。
苏壹走进平安城最大的布坊,这家布坊,可是对外号称整个平安城花色最齐全的铺子。
苏壹第一次慢慢的仔细打量铺子,布庄架子上放置的各样布匹。
之前因为手里没钱,苏壹挑布料多以实用为主,麻布太粗糙,日常做衣服,纯色棉布是苏壹最好的选择,夏日的贴身衣服苏壹用的舒适且更加透气的绢布,包括沈从仪的贴身衣服,苏壹也会用绢布做里衬。
至于六七两银子一匹的丝绸,实在是太贵。除了给仪哥儿做里衣用丝绸之外,苏壹至今还没做过丝绸袍子。
“客人要看些什么布?”布行伙计走到苏壹身边,笑着介绍,“客人您看,这边都是最近新上的花色,颜色鲜亮,买回去给夫人做衣裳正好。”
苏壹看着伙计指的架子上最角落里有一匹青缎丝绸,心想虽然绸缎贵了写,但仪哥儿皮肤白,这布若是做成袍子穿仪哥儿身上肯定好看。
原身之前同仪哥儿互结弟契,因为有弟契书。
所以苏壹的户籍是挂在仪哥儿名下的,两个人是“配偶”关系。
本朝如果只做买卖不从事生产活动是犯法行为,现在苏壹在做买卖。若是他要把户口单独迁出去,就得往自己名下放田地,以此证明自己不是只做买卖的违法商人。
苏壹觉得这样实在是太麻烦了,所以一直就没改,这就导致如今他和仪哥儿的名字还在一张“户口”上。
其实这也不是没有便利,仪哥儿中考之后可以光明正大的穿丝绸,苏壹作为仪哥儿的家属,也就跟着有了光明正大穿丝绸的资格。
“那匹青绸不错,拿来我让瞧瞧。”
小伙计眼神一喜,立马就跑到柜台里去拿,“客人,您眼光可真好,这可是本店从杭州新进来的料子,青绸上印着的四合如意云纹,寓意也好,您瞧瞧看。”
伙计把丝绸展开一段,铺在柜台木桌上让苏壹看。
苏壹看着眼前的绸布,发现上面的云纹是印上去的,而不是织进去的。
苏壹擡头,“有织锦吗?”
伙计一懵,“什么织锦?”
苏壹没想到这伙计连织锦是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在织绸布的时候,用不同颜色的生丝织出图案。”
伙计反应了一下,“客人是说绣花的绸布吧。”
苏壹摇头,“不是绣花,是织锦。”
布行伙计面露疑惑,“我从来没听说过什么织锦,客人现在看的这个,已经是我们布行最好的布了。”
后续苏壹又逛了几个平安城的大布庄,发现这里的布匹大多都是扎染或者各种印花,根本就没有织花。
苏壹突然觉得一个巨大的商机摆在了自己面前,那就是布匹的提花工艺技术。
苏壹从八岁开始接触提花织机,对提花织机熟悉的简直不能再熟悉。而如今的大虞朝,或许不是大虞朝,只是平安府,提花工艺还没有传到平安府来,市场还是一片空白,这就是巨大的商机。
但苏壹也懂贪多嚼不烂的道理,如今他经营墨坊和铺子收益都不错,等墨坊离了他还能安稳的运营下去之后,他才能放心去经营其他生意。
他就算想开布行,也不是现在,如今他要做的是如何把自己手里的松烟墨打出名气。
苏壹另外找了家布庄,向里面的伙计报了仪哥儿的尺寸,给沈从仪定做了一件小羊毛里的黑色棉布印云纹披风。
披风很快便做了出来,苏壹把披风带回家,让沈从仪穿一穿看看合不合身。
沈从仪穿上新衣服,十几岁的少年如同一直挺拔的小杨树,黑色的云纹布料,袖口和领口露出的白毛边,整件衣服衬得他越发干净。
苏壹满意的点头,“好看。”
……
冬天永远过得很快,一转眼又到了过年。
今年朝廷不再打仗,百姓的日子好过不少,沈家村的年味特别浓。
村里几个婶子给苏壹拿了不少自家做的吃食。
尤其是郭里正的妻子丰氏,送来的东西尤其多。
黍米糕、花样馒头、豆腐、素丸子、油炸面果,还拿了两条鱼,丰婶子虽然说是亲戚家送的,自己家吃不完,但苏壹知道这只是对方给自家送东西的借口。
苏壹很高兴的收了,毕竟这些东西都代表着丰婶子的心意。
今年秋收之前郭里正和苏壹还有郭四叔在沈家村合办了一个粮行,那粮行不仅收粮,还可以换面粉。
不仅如此,粮行还会每隔一个多月主动往门口的牌子上近期的粮价让周围的农户了解粮食价格,然后再自行决定是否卖粮。
年前粮食升了一波,郭里正找准机会把粮行里的粮卖去府县,赚了一笔钱,苏壹还收到了五两银子的分红。
粮行五两银子,十亩良田的租金,二十亩薄田的租金。
单单是这些钱就让苏壹荷包又鼓了鼓。
看着送来的年货,苏壹道:“仪哥儿,咱俩今年过年都不用再准备东西了,这些估计都吃不完,也正好省了我自己在家折腾。”
沈从仪看着桌子上的东西,他明白那些同村的婶子都是因为哥哥才会送东西来的。
苏壹见仪哥儿发呆,控制不住自己蠢蠢欲动的爪子,最终还是伸向小孩的脸。
“小小年纪皱眉发什么呆,要开心些。”
沈从仪的脸被苏壹揉搓的变形,但他却乖乖的一动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