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6章皇帝的赏赐
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到了初秋的一个早上,晨光初破,宁都村的鸡鸣声中带着几分不同往日的期待。泠轩早早起身,身着一袭整洁的长衫,步履轻快地穿梭于工坊之间,检查着每一个细节。他的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却也保持着一份难得的冷静与严谨。
“吕凤,你且去通知赵县令,今日午后,我们需召开次会议,商讨火铳量产之事。”泠轩对身旁的吕凤吩咐道,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吕凤应声而去,不多时便带着赵子昂的消息归来:“大人,赵县令已备下茶点,正于县衙等候,说是要亲自聆听您的计划。”
泠轩点头,心中暗自赞许赵子昂的办事效率,随即整理衣衫,准备前往县衙。临行前,他还不忘叮嘱工匠们继续细化火铳的各个部件,力求精益求精。
午后,县衙内,茶香袅袅,气氛庄重而又不失温馨。泠轩、赵子昂以及分宁县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围坐一堂,共同商讨火铳量产的大计。
“泠大人,此番火铳试制成功,实乃我大宋之幸。不知接下来,您有何打算?”赵子昂率先开口,眼神中满是期待。
泠轩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图纸与计划书,缓缓展开于众人面前:“诸位请看,这是火铳量产的详细计划。首先,我们需要扩建工坊,增加工匠数量;其次,要确保火药、铁料等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再者,便是加强质量监控,确保每一支火铳都能达到最佳状态。”
众人听得入神,不时点头表示赞同。赵子昂更是拍案叫好:“好一个详尽周密的计划!赵某定当全力支持,即刻着手筹备所需一切。”
会议结束后,赵子昂亲自陪同泠轩回到宁都制作坊,着手安排扩建事宜。工匠们闻讯,无不欢欣鼓舞,纷纷表示愿意加班加点,为火铳的量产贡献自己的力量。
接下来的日子里,宁都村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推动,处处洋溢着繁忙而有序的气息。工坊扩建如火如荼,工匠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只为早日实现火铳的量产。而泠轩,则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指挥官,穿梭于各个工坊之间,协调各方资源,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转眼又过去了半月,工坊扩建已初见成效,工匠数量也大幅增加。陆子逸、卢林等人更是带领着各自的团队,夜以继日地攻克技术难关。火药的稳定性、枪管的铸造工艺、扳机与枪托的设计……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与汗水。
这日傍晚,夕阳如血,将整个宁都村染成了一片金黄。泠轩与工匠们围坐在村头的大树下,分享着一天的收获与喜悦。
“陆兄,火药配方可有新的进展?”泠轩关切地问道。
陆子逸微微一笑,从怀中掏出一瓶新制的火药,神秘兮兮地说:“泠兄请看,这是我最新研制的配方,威力较之前又有提升,且稳定性更佳。”
泠轩闻言大喜,连忙接过火药,仔细端详起来。他深知,火药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火铳的实战效果,不容有丝毫马虎。
“好!陆兄果然不负众望。待会儿我们便进行试射,看看效果如何。”泠轩说着,便招呼工匠们准备试射场地。
夜幕降临,试射场上火光冲天,一声声轰鸣震耳欲聋。泠轩亲自操持火铳,一次次试射,每一次都力求精准无误。最终,在众人的见证下,新配方的火药成功通过了测试,火铳的威力与稳定性均达到了预期目标。
时间转眼便来到了绍兴八年的八月初,宁都制作坊内传来阵阵欢呼声。经过数日的不懈努力,第一批量产的火铳终于顺利下线。这些火铳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完全符合战场需求。
赵子昂闻讯赶来,望着眼前堆积如山的火铳,不禁感慨万千:“泠大人,您真是我大宋的福星啊!有了这些火铳,我大宋的军力必将大增!”
泠轩谦逊一笑,道:“赵兄言重了。此等成就,非我一人之力所能及,乃是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随即,他转头望向在场的工匠们,眼中满是感激与敬佩:“诸位兄弟,你们辛苦了!是你们的智慧与汗水,铸就了这些保家卫国的利器。待火铳装备我军之日,便是我们大宋扬眉吐气之时!”
工匠们闻言,无不热血沸腾,纷纷表示要继续努力,为大宋的安宁贡献更多的力量。
绍兴八年,八月初的微风中夹杂着淡淡的火药味与铁匠铺特有的热浪,宁都村迎来了它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火铳量产的喜讯如同春风般迅速传遍了整个分宁县,乃至更远的地方,人们议论纷纷,对这位年轻有为的泠大人充满了敬佩与期待。
次日清晨,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温柔地洒在宁都制作坊的屋顶上,金色的光辉与忙碌的身影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画卷。泠轩一如既往地早早起身,他的步伐比往日更加坚定有力,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规划。
“吕凤,今日我们要对火铳进行最后的检验,确保每一支都能达到最佳状态。”泠轩对正忙碌着的吕凤说道,眼神中闪烁着不容忽视的认真。
吕凤闻言,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计,恭敬地应道:“是,大人。我这就去安排。”
检验场上,工匠们各司其职,有的负责测试火药的爆发力,有的则专注于校准枪管的精度,还有的则负责检查扳机与枪托的耐用性。泠轩穿梭其间,不时停下脚步,与工匠们交流意见,或是亲自上手调整,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专业而自信。
“陆兄,你看这枪管的铸造工艺,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泠轩走到陆子逸身旁,指着刚出炉的一支火铳问道。
陆子逸眯起眼睛,仔细端详了一番,笑道:“泠兄真是火眼金睛,这枪管确实还有细微之处可以雕琢。不过,以我之见,我们不如在枪身上刻上工匠的名字,既是对他们手艺的认可,也能激励大家更加用心。”
泠轩闻言,眼前一亮,拍掌称赞道:“好主意!此法既能提升工匠们的荣誉感,又能确保每一件作品的质量可追溯,真是一举两得。”
说干就干,工匠们纷纷响应,开始在火铳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或标记。一时间,制作坊内锤声与笑声交织,充满了欢声笑语。
转眼间,夕阳西下,天边最后一抹余晖也消失在地平线上。泠轩与工匠们围坐在篝火旁,分享着一天的收获与喜悦。火光映照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与自豪的笑容。
“今日之成果,实乃我等共同努力之结晶。”泠轩举起酒杯,向众人致意,“来,让我们为宁都制作坊的辉煌未来,干杯!”
众人纷纷举杯响应,一时间,欢声笑语响彻云霄。
接下来的日子里,宁都制作坊继续保持着高效而有序的生产节奏。工匠们不仅在技术上不断突破,更在团队合作上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默契与凝聚力。火铳的产量与质量稳步提升,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视。
绍兴八年,八月中旬的一天,朝廷特使带着皇上的旨意来到了宁都村。泠轩率众工匠跪迎圣旨,心中既激动又忐忑。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宁都制作坊所制火铳,威力非凡,质量上乘,实乃我大宋之瑰宝。特赐泠轩为工部侍郎,负责全国火器制造事宜;并赐工匠们金银绸缎,以资鼓励。望尔等继续努力,为大宋江山社稷贡献更多力量。钦此!”
圣旨宣读完毕,泠轩与工匠们激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跪拜谢恩。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们努力的认可,更是对他们未来的期许。
“诸位兄弟,皇上如此厚爱,我等岂能辜负?”泠轩站起身,目光坚定地望着众人,“从今往后,我们要更加努力,不仅要将火铳做得更好,还要研发出更多更先进的武器,为我大宋的繁荣富强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