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什么样的人才是勇士(兰封会战万家岭大捷)(1)
第6章什么样的人才是勇士(兰封会战万家岭大捷)(1)
南京大屠杀,让一座拥有无数动人故事的东方古城就此变成了人间地狱。在那一刻,它就像整个中国的东部一样,既黯淡又无力。当然还有很多人存有希望和期盼,卡尔逊在离开南京前就知道这一切都会发生,但他认为,这只是“中国发展中的又一转折阶段”,那些西撤的中国军队会变得更强大和更有生命力,中国也总有加入世界强国俱乐部的一天。
老外的勉励是好事,只是度过劫难的中国军队并不是说恢复就能马上恢复过来的。以七十四军为例,五十一师共从南京撤出了约三千人,五十八师撤出了约四千人,到蚌埠时又收容了约两千人。这就是七十四军存活下来的全部人马,至于武器装备,则损失殆尽。
骨干折损相当严重,南京一仗下来,五十一师的四个团长,程智阵亡,张灵甫、邱维达、纪鸿儒全都受了重伤,邱维达在过江前已经昏迷,当时小火轮又无法靠岸,战友只好将小火轮上抛下的绳索捆在他腰上,从冰冷的江水中把他拖上船。
幸运的是日军这时并没有立即沿江展开追击,这给了他们得以恢复的时间。不久七十四军调湖北荆门和沙市进行休整,其间除失散的官兵陆续归队外,还补充了不少新兵。
离队休养的团长们也纷纷赶回部队,其中张灵甫升任一五三旅副旅长(仍兼三〇五团团长),邱维达升任一五一旅副旅长。现在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新兵,以便能够让部队尽早以全新的阵营奔赴战场。
吴起的练兵模式
这个世上,没有谁最完美,即便犯下过错,只要他知过能赎,亦不失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张灵甫正是如此,他实际上臂伤还没有痊愈,但报纸上刊登的战事消息,让他无法在医院再待下去。
唯有练出好兵,才能重整旗鼓。张灵甫向来以练兵从严著称,淞沪战役和南京保卫战的血雨腥风,则进一步把抗日战争的艰苦和严酷性揭示得一览无余:打仗不能光靠口号和决心,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和少牺牲。
在三〇五团,谁要想在训练中偷懒耍滑,就一定逃不过张团长的军棍。严抓训练质量的同时,军纪被着力强调,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吸取了溃退时军纪废弛,导致部队战斗力急剧下降的教训。张灵甫因此将“作战怕死、学术落伍、逃病兵多、纪律废弛”归纳为“军人四耻”。
“军人四耻”之外还有“军人四乐”。“四乐”为“救民水火、军誉日隆、精诚团结、歼敌制胜”,其中第一条就是要求官兵不得碰老百姓的一针一线,一旦触犯,按律严惩。
张灵甫的练兵法就是七十四军的练兵法,它有点像战国时吴起的练兵模式:一方面对训练和军纪抓得极严,但另一方面又强调爱兵如子。新兵胡立文到一五三旅时才只有十七岁,还是个中学生,个子又矮,张灵甫便安排他在三〇五团团部当文书。在胡立文的印象中,张灵甫私下里待士兵非常和蔼,从来没有训斥过他,有时见了面还摸摸他的头,鼓励他好好干。
1938年4月,七十四军在黄陂接受军委会的校阅,获得优良考评,三〇五团更是脱颖而出,成绩在阅后评定中名列全师第一。
到了这一步,就基本符合了上战场的条件。毕竟前线战局仍在不断恶化,不可能留给七十四军太多的练兵时间。
1938年5月初,七十四军被调入薛岳的豫东兵团,参加陇海沿线的兰封会战。
兰封会战是徐州会战的延续。在刚刚结束的徐州会战中,日军采取南北同时包围夹击的战术,占领了徐州,从而控制了整条津浦线。日本的报纸称之为“本世纪大会战”,日本国民全都陶醉在大胜利之中,但实际上日军取得的战果并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大。
由于日军的兵力数量不到中国军队的三分之一,他们很难在广阔的平原上将中国军队完全围住。有的隐蔽在村庄里的日军明明看到中国军队在转移,但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只能眼巴巴地屏息目送着,而不敢进行追击。
日军在占领徐州之后,发现自己得到的仅仅是一座空城,才开始调集力量沿陇海线追击。七十四军起初的任务就是在徐州以西的砀山一线阻击追敌。5月13日,五十一师一五一旅乘火车抵达砀山,五十八师一七四旅进驻丰县,从而构成了一个犄角状防御阵形。
砀山是徐州西撤部队入豫所取的最近道路,自然也是敌我双方争夺的要地。一五一旅到砀山的当天,便有日军小股部队在骑兵装甲车的配合下,发动了试探性攻击。一五一旅也不含糊,旅长周志道当即派三〇二团予以截击。由于紧急情况,三〇二团团长纪鸿儒挑选了一百五十名精兵,由少校营附刘文锋率领,星夜向日军发起突袭。
在缺乏反坦克炮和战车防御炮的条件下,中国军队对付日军坦克的主要办法,是一边组织神枪手对坦克顶盖上的暸望孔进行射击,以转移其视线,一边派敢死队员跃进前扑,将捆绑起来的集束手榴弹塞进坦克履带。采用这种办法,刘文锋率队炸毁了四辆装甲车,并歼敌一百,但出击官兵们也大多倒在了战场上,到战斗结束时,一共只有二十人得以生还。
5月14日,从永城北上的日军大部队来犯,正好一五三旅也乘车及时到达砀山。副旅长张灵甫一下车,便指挥部队加入阻击,五十一师以基本完整的阵容投入战斗。经三日激战,该师两名营长一死一伤,营长以下官兵伤亡二百余人。
在砀山东北的丰县,五十八师一七四旅也遭到日军的猛烈进攻,那边的伤亡更大,营长同样是一死一伤,主力团伤亡近半。
撤退之不易,七十四军曾经在上海和南京有过刻骨铭心的体验。官兵们都十分清楚,只有确保砀山、丰县,才能把西撤大军的损失和牺牲降到最低程度,因此无论压力多大,大家都一步不退。
5月23日,七十四军奉令将防务移交给友军,随后西移兰考、开封。在兰封战场,一场激动人心的围歼战正在等待和召唤着他们。
旧朝遗物
徐州会战结束后,除沿陇海线西追之敌外,由黄河南渡的日军第十四师团也对西撤部队形成了威胁,但是由于两路日军配合不够默契,孤军深入的日军第十四师团最终陷入了中方的包围圈。
这是兰封会战中最为壮观的一个场面。豫东兵团总计十万大军从东、西、北三面启动,对盘踞于内黄、仪封的日军第十四师团发起了全面攻击。
作为七十四军前锋,王耀武亲率五十一师快速突入内黄城,与日军展开激战。
中原地形与南方水乡截然不同,尤其内黄更是沙砾纵横,沿途空旷一片,一望无垠,让人恍如到了西部沙漠地带。这种平坦地形为骑兵作战创造了条件,日军的数百名骑兵纵马向五十一师发起冲击,五十一师攻势因此受挫。
有人打骑兵是先打马,等骑兵从马上跌下来后,再用轻重机枪猛击。王耀武反其道而行之,他命令狙击手占据制高点,直接给骑兵们逐个点兵。
方法不同,效果一样。看到前面的骑兵纷纷被射落马下,后面的骑兵只得退后,五十一师乘势猛击,一举收复了内黄城。
与此同时,仪封的日军也在中方的攻击下弃城而去。日军第十四师团并不是真的没有实力守住内黄、仪封,主要还是因为在缺乏后续兵援的情况下,其后方联络线已被豫东兵团给截断了。师团长土肥原察觉到了危险,遂决定将后方从陇海路转移到黄河南岸的柳园口。
柳园口是黄河边的老渡口,日军第十四师团可以通过柳园口,从黄河北岸得到粮弹补给,而其主力则分据兰考西面的大小围寨。
豫东兵团再次展开围攻,周志道率五十一师一五一旅对毛姑寨发起攻击。围寨的围墙都很坚固,没有重武器便奈何它不得。南京保卫战虽然让七十四军失去了所有的重武器,但在整训期间,五十一师又重新配备了中型迫击炮。攻击之前,周志道先下令用迫击炮对准寨子轰击,等轰开小口后,再派突击队利用夜间猛冲进去。
是晚,经过五小时激战,一五一旅在歼敌数百人、击毁五辆日军坦克后,一举攻克了毛姑寨。
拿下毛姑寨相对轻松,相比之下,罗王车站、三义寨、曲兴寨等据点就要难啃得多了。罗王车站是陇海铁路上的一个不大不小的车站,但因居于开封和兰考之间,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所以早在全面抗战爆发前,此处就有钢筋混凝土构筑的永久性国防工事,炮兵掩体、机枪掩体、隐蔽所、指挥部一应俱全。原本是拿来抗战的,孰料随着形势的急剧变化,反而被日军所用,让人始料不及。
5月25日,当五十八师协同友军对罗王车站发动攻势时,日军便利用这些工事进行拼死抵抗,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
晚上六点,五十八师一七二旅曾一度攻入罗王车站候车亭,但一个小时后又得而复失。此时俞济时已专任七十四军军长,五十八师师长由副军长冯圣法兼任。见部队伤亡较大,冯圣法下令暂缓进攻。
罗王车站成为敌我双方拉锯的重点。豫东兵团总司令薛岳这时发现前线粮食输送不理想,有的士兵已超过一天没有吃饭,遂赶紧用电话给后勤补给部门下达严令,要求迅速予以改善。
人是铁,饭是钢,吃饱喝足,又经过一夜休整,进攻部队士气大振。5月26日,五十八师师长冯圣法亲临前线督战,并集中炮火猛轰日军阵地。
和五十一师一样,五十八师也重新配备了重武器,该师炮兵营装备有六门德国克虏伯野炮。这些克虏伯野炮系清末时从德国克虏伯公司购置,炮身上还刻有“大清光绪年间”和圆形祥龙标记。虽然是旧朝遗物,样式也较为陈旧,但你也别瞧它不起,克虏伯所生产的火炮,一向都享有质地好、射击精度高的名声,到二战期间,不仅中国在用,日本也没有放弃。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克虏伯野炮果然颇有威力,能把日军阵地炸到四分五裂,使得日军只好将站上的卡车临时充作保护掩体。在炮火支援下,五十八师通过单兵爆破、小组突击等方式,一步步向车站逼近。5月28日,罗王车站、罗王寨先后被收复。
在日军指挥所内,中国军队缴获了一柄土肥原自佩的指挥刀,证实这次罗王争夺战系由土肥原亲自指挥,可见他对确保罗王车站的重视程度。对未能擒住土肥原,三军上下当时莫不引为憾事,然而如果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以中国军队当时所具备的实力,这一目标是极难达成的。
寸步难进
就在五十八师攻打罗王车站的同时,五十一师正在协同友军会攻三义寨外围。5月25日,凌晨四点,一五一旅首先取得突破,一举攻占柴楼,并以柴楼为依托继续向纵深推进。
五点,日军发起反扑。一五一旅三〇二团团长纪鸿儒率部端起刺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
要在平原之上跟日本兵拼刺刀,总体上中国兵是吃亏的。你这边可能刚刚做出刺杀动作,对方的刀锋就已逼近胸膛,而且日本兵虽然普遍个子不高,但身体粗壮,力气比中国兵要大,以至于拼刺时都拨不开他的刺刀。在兰封战场上,有一名学生出身的士兵表现得极其英勇壮烈,日本兵的刺刀首先从他的前胸捅透后背,但在濒死之际,他的刺刀也同时扎进了日本兵的腹部。打扫战场时,战友们发现双方的刺刀都留在了对方身上。
有经验的老兵知道自身枪短,一般不会这样面对面地硬拼,而是会合理地使用闪避动作。闪的时候不会正好闪得那么巧,当刺刀从肘边晃过时,刀尖很容易划破皮肉。
痛是难免的,可是得忍住,要不然就不止伤痛那么简单了。重要的是做下面这个动作:避过突刺之后,或者侧身转到日本兵旁边,一刀将其刺死,或者索性直接用枪托横扫过去,砸他的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