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世界上最伟大的士兵(南昌战役)(5)
第17章世界上最伟大的士兵(南昌战役)(5)
五十八师攻克沙古岭后,罗卓英电调其他部队接防,让五十八师继续攻击。这时日军一个步战混合大队企图夺回沙古岭,五十八师为友军着想,继续留下来迎击,直到击退日军的反攻,他们才让友军进入阵地接防。罗卓英得报后很是赞许,特地报请军委会给廖龄奇记大功一次。五十一师采取的打法与两个兄弟师有所不同。除加强当面攻势外,师长李天霞还以加强营为单位,组织了两个支队驰骋敌后,对日军进行破坏牵制。12月29日,其中的刘光宇支队冲入后方维持会,烧毁了两处日军仓库和通信机关,之后又从容撤出。
一着得手,让七十四军看出了对手的虚弱。事实上,自冬季攻势发起以来,日军三十四师团一直坚持乌龟壳战术,到12月末,甚至明知有外围据点不断遭到围攻,驻于奉新的主力部队也不敢派兵出城救援,任由各据点靠自己的力量死守。
你们不出来,那我们就进去。12月31日,五十一师王俊儒支队突然夜袭奉新。乘日军警戒疏忽之际,支队从奉新西门及北门冲入,以机枪和手榴弹将警戒部队歼灭大半。随后,王俊儒下令用手榴弹将城北的两门日军山炮予以炸毁,并焚毁了西门外的两座军用仓库。
日军第三十四师团万没想中国军队敢摸它的老巢,赶紧调集奉新城郊的各支守军回援。王俊儒支队在撤退过程中遭到夹击,归路被切断后陷入了包围。一五二团三营前去营救,官兵们冒着枪林弹雨杀入敌阵,奋不顾身地搭救陷于重围中的弟兄,营长王经印因此在战斗中殉职,但该营终于帮助王俊儒支队安全冲出。
1940年1月,第九战区下令结束冬季攻势。整个攻势期间,以七十四军损失最重,对整个攻势所做出的贡献也最大。正是他们神出鬼没的突袭战术,使得日军第三十四师团被迫放弃奉新城郊的次要据点,将部队收缩到奉新城内固守。奉新的城防纵深由此变窄,其侧面要地大多控制在中国军队手中,已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防卫阵地。不久,奉新便被第九集团军一举收复。
作为当时最熟悉中国情况的美国军事观察家之一,卡尔逊早在淞沪战役结束时就认识到了游击战的价值,认为它可以有效地弥补正规战的不足。随着南京和武汉的先后失陷,军委会也开始越来越重视游击战的作用,蒋介石甚至破天荒地接受中共建议,在湖南衡阳开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专门进行游击战术的训练。冬季攻势实际上就是一次游击战术的大演练,尽管它在收复失地和歼敌数上突破不大,但却在最大程度上达到了袭扰目的。攻势进行期间,南浔铁路一连两个月不能通车,日军运送补给完全依赖水路。攻势结束后,第十九集团军留下的工兵破坏队又继续扰袭日军交通,仅南浔路铁轨就被破坏了二十余公里。
冬季攻势的成效令军委会颇受鼓舞,于是筹划一旦完成对部队的整补,便在1940年夏季发动规模更大的攻势。夏季攻势的战术原则仍与冬季攻势相同,即以正规野战军配合游击部队对敌后进行大规模袭扰,以消耗日军战斗力。
一时之间,敌后游击战成为战略规划的新宠,但客观地说,在正面战场上,游击战术只能作为正规战的一种辅助——如果日军被游击战完全吸引,将其野战部队化整为零,专用于在占领区内的扫荡和固守,那就“入我彀中”了;然而倘若不为所动,继续发动中等规模的主力会战,则中方游击战的生存空间和意志将会受到严重打压。
身为日军指挥层一等一的战术高手,冈村对此做过深入研究。他认为在同等条件下,中国军队的战斗素质远不如日军,之所以能在冬季攻势中弄得日军左支右绌、忙于招架,说穿了,还是仗着人多,即每次作战,中方兵力都要比日军多十几倍。
怎么办?冈村的办法是集中使用兵力。这一手非常狠辣,两年后冈村赴任华北,正是用这一办法让八路军的游击作战陷入了全面低潮。
因人施术
冈村平时以儒雅作风示人,但对执行自己的战术非常坚决。最初日军第十一军内有不少指挥官都对他的战术思想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样做可能导致左右乃至后方空虚,从而为中国军队所乘。冈村听到后,马上以其他各种各样的理由把这些指挥官全都给调走了。
夏季攻势尚未启动,冈村便提前出击,集中五个师团的兵力对武汉北面的第五战区发动了一次大规模攻袭,这就是著名的枣宜会战。
枣宜会战令第五战区损失惨重,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首先战死南瓜店,令日本战地记者都深感震惊。当小俣行男了解到张自忠及其集团军司令部是在经过十几轮白刃战后才覆灭时,不由大为动容,在他的采访生涯中,这种“中国军长(实际应为集团军总司令,日方无此职务,因此小俣将它比拟为日军的军长级别)也战死了的白刃战”是从来没有过的,而如此高级别的指挥官都浴血沙场,也足以证明遭遇战打得有多么惨烈。
枣宜会战的坏结果并没有仅止步于此,接下来的宜昌失守,使得川东门户大开,重庆受到直接威胁,抗战形势变得异常严峻。
枣宜会战是一个分界点,自此以后,各战区谋略层都在埋头研究如何设防,正面战场上刚刚兴起的大规模游击战和已制订的夏季攻势计划均悄然流产。
战事暂歇,七十四军抓紧时间在上高一带进行休整和补充,军官层也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换血。王耀武用人秉持选贤与能的原则,甚少宗派或乡亲意识。他的胞弟王哲民一直跟随他,曾官至营长,但因在兰封会战中表现不佳,被王耀武降为副官。后来王耀武发现他这个弟弟确实缺乏才干和胆略,便再也没有予以提升,以至王哲民多少年都只挂着一个副官衔。
王耀武培植军官,非常重视当连长的经历。在七十四军内部,一个军官若没有连长履历,即便拥有光亮的学历和资历,也很少能够得到高级带兵官的职务。
某次王耀武有事到五十一师师部,碰到了刘炳均。刘炳均原来在别的部队任炮兵排长,经人介绍给王耀武后,被直接任命为五十一师炮兵营营副,以后李天霞又调他到师部当了作战科长。王耀武觉得刘炳均不失为做指挥官的好材料,但是因为没有当过连长,在带兵打仗和管理部队经济方面的实际经验必然不足,而这将给他今后的个人发展造成不利。
有感于此,王耀武便提醒刘炳均:“你以为在师部当科长好吗?你没当过连长,将来要吃亏的!”
刘炳均没好气地回答道:“你们不调我去,我能自己去吗?”
王耀武治军严格,但畏而不猛,平时待部属非常随和。他被刘炳均顶撞之后也毫不生气,反而很是高兴:“好,好,我跟你们师长说。”
经王耀武安排,刘炳均很快被调回五十一师炮兵营任副营长兼第三连连长,使他的才干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
培植将士的前提是必须了解将士。平时不管有多忙,王耀武都会尽量抽出时间,分别和各级军官进行个别谈话,同时了解军官各方面的情况。
王耀武的家属住在重庆,有一段时间,日军日夜不停地对重庆进行轰炸,他便想另外找个地方让家人躲一躲。刘炳均是会理人,会理位于四川省的最南端,是座偏僻小城,相对要安全一些。王耀武就找到刘炳均:“你的家乡会理,我看那里蛮好,日本飞机不会去。我想叫我家属到你家里去住上一段时间,如何?”
刘炳均的家庭条件不错,房子很宽大,不然王耀武不会这么说。刘炳均一听很高兴,满口答应下来。后来因为重庆轰炸逐渐趋于缓和,王耀武才取消了搬家的打算。七十四军的军官为数众多,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王耀武对部下个人乃至家庭情况的熟悉程度。
对邱维达、张灵甫这些既有实战经验,又具一定军事理论素养的指挥官,王耀武尤其爱惜,而且他也知道如何针对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鞭策。邱维达内敛沉静涵养好,即便你有时责备得过重,他也不会放在心上,王耀武给他的“待遇”就是职业老兵常用的那种骂骂咧咧,用以激发邱维达的豪气。张灵甫与邱维达有所不同,这是一个清高孤傲、固执倔强的关中汉子。王耀武因人施术,对张灵甫大多数时候都是嘉奖兼表扬。即便碰到不满意的情况,王耀武也不直接批评,而是会当着张灵甫的面,对另外一名犯错的军官进行训斥。那些话其实就是说给张灵甫听的,王耀武的用意,是在给予启示的同时,还给对方留面子。
王耀武有一套笼络人的独特技巧。还在他当五十一师师长时,张灵甫常派文书胡立文去师部送文件,王耀武由此认识了这个小家伙。他对胡立文格外和气,有一次胡立文在师部办完事时已近中午,到了该吃饭的时间,正好碰到王耀武。王耀武拉着他的手闲聊,知道他还没吃饭后,又叫他一起到师长办公室吃午饭。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一个师长每天不知道有多忙,能拉着一个十几岁的小兵问长问短,还请吃午饭,其实都是为了一件事,那就是要让小兵的长官,也就是张灵甫得到不一样的礼遇。他的高明之处在于,整个过程看似完全不经意,其实润物无声,王耀武想达到的目的全都达到了。
随着旅部的裁撤,原任旅长的邱维达闲置下来。王耀武先将邱维达调为师步兵指挥官,接着邱维达自己考上了陆军大学特别班,王耀武又将他调为五十七师副师长,让邱维达能够拿着副师长的干薪,在陆军大学心无旁骛地读书深造。
同样,王耀武也在张灵甫就医期间,为他挂了一个过渡式的步兵指挥官职务。因为内地医疗条件有限,张灵甫住院治疗了大半年,腿部也没能痊愈,当时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送往香港,由英国医生负责治疗。可是香港的医疗费用很昂贵,个人承担不起。于是王耀武便报请薛岳,并通过薛岳转报蒋介石,为张灵甫争取到了一笔专门的治疗费用。
张灵甫伤愈归队时,正值廖龄奇升任师长,王耀武顺理成章地将张灵甫由有职无责的步兵指挥官递补为五十八师副师长,确保他有兵带有仗打。
无论邱维达还是张灵甫,抑或刘炳均这样的基层军官,对王耀武都是既敬畏又爱戴。这批少壮军官的脱颖而出,成为七十四军走向辉煌的重要保证。
现在王耀武和他的部下们要想继续走向成功,缺少的也许只是机会,而这些机会,自会有对手慷慨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