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世界上最伟大的士兵(南昌战役)(4) - 虎部队:国民党抗日王牌七十四军 - 关河五十州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6章世界上最伟大的士兵(南昌战役)(4)

第16章世界上最伟大的士兵(南昌战役)(4)

于是在罗卓英发现日军真实意图,下达追击令之前,王耀武便提前一步做出了部署。他派五十一师向九仙汤挺进,派五十七师向九仙汤与奉新之间的上富进攻,只把五十八师留下来作为军预备队。五十一师轻装疾进,途中部队得到了赣北民众的大力支援。虽然冈村宁次站在有利于侵略的角度,制定了所谓的“讨蒋爱民”战略,然而他也承认,从始至终,他的“爱民”方针都未能得到彻底贯彻,日军“对俘虏、居民缺乏仁爱”。如果说在武汉等日军占领区,暴行还会相对收敛的话,在赣北这样的“敌对区”就不一样了,前线日军简直形同野兽,仅在一个多月前,就爆发了团山寺惨案,高安百姓一次性被屠杀六百多人。

深受日军荼毒和残害的赣北民众反过来对子弟兵更加拥戴。五十一师北上,根本不用额外征用民夫,老百姓都自发地为部队抬担架、送粮弹,并且是一站接一站地送过去,这对五十一师起到了极大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部队士气旺盛,官兵们都抱有打大胜仗、抓活鬼子、得战利品的信心和决心。

10月6日,五十一师第一五三团攻占了九仙汤前的日军据点,但在向九仙汤攻击时遇到了日军的猛烈阻击,战斗异常激烈。

赣北多属山地,且越向北地势越高。九仙汤乃赣北地势较高的一处山地,遍山茂林修竹,只有一条狭长的山道与外部相连。攻击类似高地,一般是先用迫击炮连续向日军机枪掩体进行射击,炸哑机枪后,进攻部队再利用死角向制高点前进。

以第一五三团的能力,采用这种打法攻占高地,通常都没有太大问题,但九仙汤守军担负着掩护大部队后撤的任务,抵抗起来十分玩命。加之当时正逢秋雨季节,山上细雨蒙蒙且大雾弥漫,也大大增加了攻击难度。

一五三团在进退困难的情况下,不得不在死角进行隐蔽,作战双方一度处于胶着状态。

10月7日拂晓,五十一师师长李天霞接获情报,五十七师一七〇团将盘踞在上富以北村落的日军击退,上富一带已无敌迹。李天霞据此判断,日军一〇六师团主力正在急速向奉新方向撤退,九仙汤日军仅负责掩护,于是他进一步增加攻击兵力,将一五一团也投入了战场。

一五一团从右翼,一五三团从左翼,以迫击炮与机枪齐射作为掩护,终于完全占领了九仙汤。九仙汤是日军兵站基地,日军溃逃时丢下了不少辎重粮弹,甚至还有很多大皮靴。

九仙汤有百户人家,来不及逃窜的漏网之鱼便躲进民房里继续顽抗。直到清扫战场,还发现一间民房楼上藏有日本兵。一名上尉军官想上前去抓活的,不料竟被开枪射倒。其余官兵见状,一枪打中日本兵的腹部,将其生擒活捉。

五十一师最后一共俘虏了八名日本兵。本来还可以捉更多,但五十一师在赣北耳闻目睹日军的暴行,早已对敌人恨之入骨,有的士兵在搜捕时遇到死不肯投降的日本兵,宁愿不要二百元的赏金,一刺刀就把那家伙给捅掉了。

这时日军第一〇六师团主力已退回奉新,罗卓英为避免攻坚,电令各军停止追击,在收复区就地巩固阵地。

捕获队

攻占武汉后,由于战线拉长,日军在兵力上已渐感捉襟见肘。蒋介石对此早已洞察于心,他在内部军事会议上分析说:“照敌人理想,他何尝不想一举挺进我们的长沙和南昌,而他进到岳州就不能再攻进来,这不是他战略上没有算到这一着,而是他事实上力量已经用尽。”

侵华成为日本国力的庞大负担,可是又不能就此退出,只好不尴不尬地这么挂着,也就是陷入了中国人所说的“持久抗战”。为了守住华中占领区,冈村以武汉为中心,将日军第十一军所属的七个师团、两个混成旅团洒雨点一样配置在长江南北岸。其联队以上主力主要集中于南昌、奉新等城防阵地内;外围以中队级部队据守山丘小据点;而在这些小据点之间,则安排大队级部队随时应援。

对于广阔的乡镇地带,日军就无力完全布防了,至多在重要关卡和渡口,再部署一些小队级部队警备,其他只能交给伪军去维持。

日军在占领区只能占点而不能控面的窘态,让军委会感到可以有所作为。1939年10月,蒋介石决心发起冬季攻势,组织正规野战军打击日军,同时让掩护整编成熟的游击部队挺进敌后,以游击战方式弥补正规会战的不足。

冬季攻势发起之前,七十四军即奉令接防第十九集团军在锦江北岸的部分阵地。此时日军第十一军总部通过截获和破译密电,已提前掌握了中方的冬季攻势计划,各部都在预作防范。当七十四军到达接防地点时,发现日军一〇一师团、一〇六师团也正与三十三师团、三十四师团交接防务。日军调动十分频繁,而且为了加以掩饰,还不时用火炮对中方阵地进行扰乱射击。

七十四军决定借机试探对方的虚实以及阵地的巩固程度。自11月15日晚起,五十八师开始组建多支“捕获队”。“捕获队”的称谓最早起自于南昌战役,当时也是因为敌情不明,所以建立了这样短小精悍的小型部队,目的就是捕捉敌人,查清日军番号。“捕获队”里既有携带手枪、麻绳、麻袋的便衣组,也有荷枪实弹的战斗连,这样万一与日军大部队遭遇,仍可靠火力进行对抗和突破。

在正面战场上“抓舌头”(即抓俘虏),比想象中要艰难得多。第六十军“捕获队”曾经一连十几天都抓不到一个俘虏。后来师部开会,研究出十几项捕捉计划,也一项都没有成功。最后还是日军看不下去了,派部队出来扫荡,结果反被“捕获队”给击退,这才抓到两个伤兵,弄清了对面日军的番号。

五十八师的“捕获队”也遇到了抓不到“舌头”的情况。更糟的是,日军全都缩在阵地工事里,并不主动跑出来扫荡。没办法只好硬攻。日军阵地前布有几层鹿寨和铁丝网,非常难以突破,即便进攻部队剪断铁丝网,从鹿寨缺口处冲入,日军秘密火力点的轻重机枪还可以进行侧射,使进攻部队前进不能、后退不得,从而陷入其火力网的覆盖和包围之中。

“捕获队”因此蒙受了很大损失,而收获寥寥。11月25日,五十八师一七三团团副罗仁麟亲自率部实施袭击,“捕获队”在冲破铁丝网、鹿寨后,同样遭遇了日军轻重机枪的集中封锁,一名副营长及以下百余人阵亡。直至第二天拂晓,“捕获队”才得以撤出。

不过这一次“捕获队”进入了日军工事内部,并缴获多件军旗、书籍以及至关重要的文件。文件显示,七十四军对面的日军确已由第一〇六师团变更为第三十四师团。

军委会的冬季攻势令11月21日就发布了,但是因为考虑到第九战区在长沙会战后还未补充完整,因此将攻击发起日延迟到了12月12日。

两年前的12月12日,日军在南京展开了大规模屠城。中国军队选择这一天发起攻势,显示的是一种永不屈服的抗战意志。按照计划,第十九集团军被分成三个兵团,分别是警戒兵团、挺进兵团和预备兵团。七十四军被纳入警戒兵团,任务是实施佯攻。当天,警戒兵团发起第一波佯攻,王耀武派五十一师、五十八师出击祥符观。

在这次佯攻行动中,七十四军除以小部队袭击当面敌军外,主要精力都放在破坏日军的交通和通信设施上。就在破坏过程中,王耀武发现日军野战主力始终没有露面,企图前来恢复交通的都是小部队,而且一打就退。他由此推测,日军第三十四师团在占领区内的活动能力相当有限。

为什么不乘此良机扩大战果呢?再说让七十四军这样的精锐之师承担佯攻、砍电线杆这样的活也未免太大才小用了。王耀武向罗卓英打电话,主动请缨要求打突破战。

战场上就怕你胆小畏缩,不怕你气势如虎。罗卓英听后很是高兴,于是授命七十四军加入进攻行列,不过主要目标仍限定于截断日军交通,而不是攻坚拔地。

12月15日,五十七师集结完毕,王耀武也率军部及直属部队向前推进。此时正值友军遭敌阻击,攻势停顿,七十四军得到了一个绝好的发挥机会。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日军第三十四师团在奉新以西部署了大量以中队级兵力驻守的据点,并以大队级兵力进行机动配合,从而组成防御纵深。五十七师扑上去后连克十五个据点,但接下来的小岭阵地布防严密,日军凭借地形和工事组成了浓密的火力网,九二式重机枪和“歪把子”轻机枪不断喷吐火舌,让攻击部队难以接近。

在这种情况下,五十七师师长施中诚下令将各团迫击炮集中起来,为进攻小岭的步兵提供火力支援。

神出鬼没

12月16日凌晨,迫击炮兵开始进行试射。通过两次试射,炮兵修正了射向、射距,也获得了射击诸元的正确数据。

随着一声“预备——放”的口令,迫击炮弹“咣”的飞出炮膛,在预定目标地点发生爆炸。驻守小岭的是日军三十四师团二一四联队的一个中队,他们正在进行晨间训话,万没想到攻击部队会在这个时候进行炮击,连找地方躲藏都来不及。

单发炮弹命中后便是连续射。炮弹一发接一连如冰雹一样落下来,前沿阵地上火光闪烁,烟柱翻腾。一俟炮火延伸射程,五十七师一六九团即发起冲锋,以迅猛的动作将小岭的二百余日军全部消灭。

同一天,五十八师也对阻碍其前进的沙古岭阵地展开猛攻。副师长廖龄奇亲自指挥三十七毫米平射炮支援步兵冲锋,一七四团两个营两面夹击,将日军二一四连队一个中队约二百余人予以全歼。

与一六九团以奇袭方式攻击小岭,因此伤亡较小不同,一七四团基本上是强攻,尽管有炮火支援,仍伤亡近四百人,为歼敌数量的两倍,但假使各部队申报的战果都不掺一点儿水分的话,这样的敌我伤亡比率在当时来说已经是非常划得来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