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与命运相搏到底(湘西会战)(2) - 虎部队:国民党抗日王牌七十四军 - 关河五十州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36章与命运相搏到底(湘西会战)(2)

第36章与命运相搏到底(湘西会战)(2)

陆军大学分为三年制的正则班和两年制的特别班。前者面向社会和军内年轻的下级军官进行招生,后者主要接受资深军官的报考。邱维达就读的就是两年制的特别班。特别班与正则班不同,由于学员都是有军事指挥经验的资深军官,所以课程的针对性非常强,授课教官也都是陆军大学扛鼎级的战术专家。在教官的指导下,学员们要在课堂上重温战场上体验过的战术原则,同时还要根据教官规定的情境,做计划,写命令,进行各种沙盘作业,有时他们还要到野外去上现地战术课,对假想的战斗进行模拟。

经过陆军大学两年的熏陶,邱维达在战术思维和指挥能力上都有了进一步突破的可能,王耀武将指挥大任交给他,也是要给予他突破自身的机会。

会战之前,无论邱维达还是王耀武,都已预计日军会继续采用“反天炉战法”,即以重兵迂回两翼,然后从中央进行突破。虽然“天炉战法”在长衡会战中遭遇了失败,但这不表明“后退决战”与“争取外线”的战术思想已经落伍。万法不离其宗,正如赵子立曾指出的那样,以薛岳为首的指挥层所出现的最大失误,还在于没有延长纵深度以及适时集中兵力,假如这两点能得到改进,且不犯错误,稳扎稳打,会战是有希望取胜的。

在过去的会战中,中方选择的后退决战地点一般都是城池,但这一次他们要选择雪峰山区,并且大家都认为,后者比前者在地形上更为有利。

孙子兵法有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邱维达据此打了个比方,说人生于大地之上,就像蚂蚁生于丘阜之间,地形稍有不便,就难以运动。军队也一样,遇到地形险阻,同样会限制其行动,变得束手束脚,因此善于用兵之人,一定会事先搞清楚地形的利害,“地形宜于战则战,不宜战则守”。如果不掌握地形的奥妙,就强行作战,是很难打胜仗的。

雪峰山的地理特点是山峦重叠,道路崎岖险恶,且山脉均呈南北走向,越往西进,山势越险越高。正是中国古代兵学家孙武所称的“死地”。就此而言,日军在战略战术上都犯了错误:战略上是犯了冒进的错误,而战术上是犯了攻坚的错误。

在召集有关作战人员,包括美军顾问共同研究之后,邱维达决定采取攻势防御的战术,即先守后攻,守是为了消耗日军有生力量,攻是为了进一步歼灭日军全部或大部分有生力量。中国军队的作战也相应分为两期,第一期为守,第二期为攻。

英雄山

按照日军习惯的“反天炉战法”,邱维达判断日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将集中在雪峰山中段,即七十四军固守的圭洞、江口一线。

4月17日,饭岛挺进队果然到达了雪峰山隘口的圭洞。在湖南一些地方,人们习惯于把山上的平地称为洞。作为湘西一座较大的山脉,雪峰山有很多这样的“洞”,圭洞即为其中之一。

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一师原来的前进方向不在圭洞一线,途中获悉日军已进占圭洞,才连夜移师,开往与圭洞仅隔三公里的龙潭镇。

以足当车,日夜兼程的急行军方式在中国军队里是家常便饭。行军过程中,经常有人边走边打瞌睡,直到自己的脑袋撞到前面士兵的枪口上才会惊醒。

4月17日下午,五十一师一五二团率先赶到龙潭,并利用原有的山地工事和新增强的阵地,对饭岛挺进队进行阻击。

饭岛挺进队所配备的武器也称得上精良,但是他们发现对手更了不得——有许多可以连发的轻武器,还有一种在爆炸时声音异常尖利的特殊炮弹。

很快就弄清楚了,连发的是汤姆森冲锋枪,可以发射特殊炮弹的,那是美式火箭筒。

七十四军虽被确定为美械装备,但武器装备还没有来得及完全更换。五十一师即是如此状况,这也是日军急于发动会战的原因之一。不过和过去相比,无论重武器、轻武器还是弹药方面,都能够配到充足,起码打仗时已经没什么特别缺的了。

五十一师当时的“半美械配置”是,每个连有勃朗宁轻机枪六挺、汤姆森冲锋枪三支、掷弹筒四支,剩下来的士兵全部使用春田步枪。火箭筒是到营才有,团部另外还会配备四门迫击炮。

汤姆森冲锋枪有“堑壕扫帚”之称,扫起端刺刀的日本兵眼睛都不用眨。火箭筒的破坏力很强,一颗炮弹落下来,就可以炸出直径约两米,深约一米半的深坑。

可以想像,这样的火力配置日军连做梦都想象不到,更令他们难以企及的是对方良好的补给状况。

第四方面军在芷江设有兵站补给司令部,可以大量接收美军空运的补给物资,并用汽车将物资送往第一线和第二线的补给分站。物资到达补给分站后,再由辎重营送达前沿。

各前线部队可经常保持供五天使用的粮秣以及三个基数的弹药,重点作战部队若是缺少弹药的话,还可以随时进行空中补给。一句话,只愁你用不完,不怕你没得用。

就算是双手端着金山,也要找得到安放的地方才行。在美械武器的训练方面,七十四军已经相当熟练,并形成了以重视火力为主的新战术,各部队特别擅长于集中火力以及发动急袭。当饭岛挺进队向守军阵地进攻时,一五二团不仅从正面射击,而且同时集中侧射、斜射火力,以消灭阵地前的死角,阵地间的火力协同非常巧妙。

打仗时最怕的对手就是这种:不笑不说话,一笑两酒窝。在七十四军面前,饭岛挺进队哪里能占得分毫便宜,于是只得在圭洞以南就地部署防御,以等待随后赶来的师团主力。

4月18日,日军第一一六师团第一〇九联队到达圭洞,与饭岛挺进队合兵一处。

师团长菱田元四郎中将在敌情判断方面和坂西差不多,都认为中国军队防守意志不强,只要加大进攻压力就会掉头撤退。他的如意算盘是迅速扩大饭岛挺进队的“成果”,和南路日军相配合,将守军迂回包围进而歼灭于雪峰山区。

日军第一〇九联队尚未启动,五十一师的另外两个团便于当天拂晓到达龙潭镇附近。第一五三团二营奉令夺回鹰形山阵地,该营的第七连将担任主攻。

七连一名士兵的鞋子在行军中被磨穿了底,他只好悄悄地走到老百姓家门口,恳求送他一双鞋子。对方让他进屋去挑选一双合脚的,但七十四军军纪严格,官兵一律不准擅自进入民居。于是主人便将自己穿的一双半新布鞋脱下来送给了他。

士兵很感激,他说他马上就要上火线了,也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

七连即将面对的,确实是极其严酷的一战。圭洞附近有两座高地,分别是路东的鹰形山和路西的牛形山,两山如同螃蟹的钳子一样,牢牢地扼住中间通往龙潭的通道,也因此双双成为富有战略价值的据点。所不同的是,牛形山被回师后的五十一师抢先占领,而鹰形山还落在日军之手。

连长文成海下令备足手榴弹,做好进攻鹰形山的准备。随后全连一百二十名官兵沿着山梁向山顶发起数次冲锋,每次冲锋,都会有许多官兵在日军机枪扫射和手榴弹爆炸声中倒地。

七连终于在山顶获得了一块前沿阵地,但日军气焰嚣张,他们屡退屡进,为重新把对手驱出甚至不惜肉搏。战斗非常激烈,枪声、爆炸声、喊杀声此起彼伏,帮助部队扛弹药箱的民工先是帮着士兵揭手榴弹盖子,后来便直接将手榴弹投向日军。七连的电话线此时已拖上鹰形山,文成海抓起话筒大声向山下告急:“弹药将尽!弹药将尽!”

营长姜期永答复:“弹药立即送到,一定要坚守前沿阵地!”

弹药充足,只是要送到阵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十多匹骡马驮着弹药箱,沿着石板路行进,石板被铁马掌踏出了星星点点的火花。

接着姜营长又听到文成海在电话中再次告急:“伤亡严重,请求增援,请求增援!”

姜期永告诉对方:“坚忍至最后五分钟!”中午时分,当姜期永率援兵赶到时,七连只剩下七名官兵,文成海本人也负了伤,但仍带伤指挥作战。

七连的浴血冲锋以及尔后的坚守,为五十一师在龙潭战役中占据主动打下了基础。曾目睹过整个战斗过程的支前民工们每当回忆起当年情景时,仍然激动不已。他们称赞七连连长文成海果断沉着,是个不怕死的硬骨头军人。后来,龙潭一带民间便不约而同地把鹰形山称为英雄山。

鬼子来了

日军残部从前峰退到后峰后,也得到了第一〇九联队后续部队的增援。至此,双方阵地相距不过一百多米,连对方吃饭时碗筷的碰击声都清晰可闻。

湘西会战前,中美空军已经完全掌握了制空权。会战开始后,中美空军混合团立即出动大量飞机,对日军后援地衡阳、邵阳、湘潭三角地带的大小桥梁进行彻底破坏,同时分出相当一部分空军力量,以芷江为基地,直接掩护雪峰山区的地面部队作战。

雪峰山战区紧靠芷江机场,战机到达第一线的飞行半径很小。在战区的天空中,往往只能看到助战的中美飞机,日机大部分时间都不敢现身,只在拂晓时,会有低空飞行的单机在中方阵地上空一掠而过,对地面部队产生不了丝毫威胁。还有的时候,一两架日机会偷偷地飞到日军阵地上空,丢下几包东西后马上逃走,但就这样,跑得慢些的仍不免被中美战机的机关炮所击落。

在相持阶段,中美战机不停地在空中盘旋,找到日军阵地后便予以猛烈扫射。日军白天无法自如地进行活动,他们更多地是在夜间展开袭击,每次袭击都只摸上来一小股士兵,三五个的样子,常常是被打死了一股又冒出来一股。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五十一师弹药充足,一到天黑就进行火力拦阻,以阻遏日军偷袭。不足之处是部队素质参差不齐,老兵或者刚从军校毕业的军官比较沉着,见日军叫嚷着冲上来,端起机枪就射,但还有一些新兵缺乏经验和胆量,遇到日军偷袭,或者慌慌张张地朝天乱开枪,或者缩在战壕里不敢抬头。

日军弹药供应不上,子弹有少无多,然而他们的长处是士兵体力好且射击技术优良,射出的子弹就好像长了眼睛一样,即便在黑夜中,也能给中方士兵特别是那些新兵以很大杀伤。

有一天夜里,一名临时担当勤务兵的本地少年与另一名士兵背靠背睡觉,等到第二天醒来,少年却发现那个士兵已经死了——是被偷袭的日本兵给狙击掉的。

日军第一〇九联队无法面对面地夺回鹰形山,只得另选抄袭的途径,这个地方是位于圭洞西北的高札坡。

站在高札坡的山顶,几公里之外的龙潭镇可以一览无余。它附近还有一条小河,河西的村庄里驻扎着中国军队。村民韩直承当时年仅13岁,出于那个年龄段男孩对战争特有的好奇和兴趣,他成天跟当兵的泡在一起,与部队打得火热。

4月20日,韩直承钻进了一名哨兵所在的战壕。那时正值初夏,天气逐渐热了起来,但五十一师的士兵都还穿着冬装,很多人身上都长了虱子。哨兵忙着捉身上的虱子,韩直承没事做,一个人到处东张西望。

突然间,他看到对面山坡上有几棵小树在不停地摇晃,更奇怪的是,这些小树居然还会移动,并且动一会停一会。韩直承急忙指给哨兵看,哨兵一听,想都没想,便一把将他按倒在战壕里:“那不是树,那是鬼子!鬼子来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