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汉家天下4:山河复苏》(2) - 汉家天下 - 清秋子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汉家天下 >

第三十三章《汉家天下4:山河复苏》(2)

姐弟重逢两世殊

元年气象,果然非凡。入冬后,屡降瑞雪,关中大地得以滋润,眼见得稼穑丰年可期,官民都大喜。至正月初,文帝忽想起赵幽王刘友之事,便唤来周勃、陈平二人,商议道:“汉家平吕之后,万事顺遂,百姓欢悦,朕于宫中亦能察觉。近日思往事,屡屡念起吾侄刘友,可怜他已成幽魂,见不到这番景象了。当年刘友被吕太后幽禁,毙命之日,恰是正月十五上元节,临终时,尚念念不忘平吕。朕每思之,直欲泪下。”

周勃、陈平闻之,亦是唏嘘。陈平叹道:“赵幽王苦命,为史上所罕有。民间之议,也多为之不平。”

文帝便道:“刘友眷属,尽散落民间,惨苦之状想也想得到。日后得便,还要复其宗室属籍,赐给钱财过活。”

周勃登时泪不能禁,伏地稽首道:“陛下恩深,高帝若地下有知,当不再怪我等老臣了!”

文帝又道:“吕氏作恶,伤及的却是汉家,你我君臣不能装聋作哑,务要平息民怨。赵幽王薨于上元节,这一日,若民间念念不忘,便成了汉家之痛。闻听宦者闲谈,此节日,原为乡俗,农夫于上元之宵燃灯驱兽,于野外欢会。朕之意,今后城邑百姓亦应燃灯,同贺元宵。不妨谕令天下,是日,百官亦休沐一日,可任情交游饮宴。当夜,朕亦将出宫赏月,与民同乐。”

陈平当即领悟,拊掌道:“甚好甚好!免得逢此日,民间便多有怨意。”

“我意正是如此,这便拟诏吧。告谕百姓:闾里万家于上元夜,皆须张灯彩、猜灯谜、观百戏、赏乐舞,可名之为‘元宵节’,以共庆平吕之喜。”

周勃、陈平都同声称善,退下后,各自去张罗此事了。

待谕令颁下,四海皆欢。至正月元宵,不独长安城内外,即是那边荒远地、山海之隅,亦是万民同庆,着实热闹了一番。

如此,文帝即位三四月后,心中便不再惶然。罢朝之后,常踱至椒房殿,偕窦美人及子女围坐,说笑嬉戏,其乐融融。

那窦美人,原不过是长乐宫女官,当初吕后遣散宫人,阴差阳错被遣至代王宫,未得归乡,却因祸得福,独受宠爱,一跃而成妃嫔之首。承欢日久,先诞下一女刘嫖,后又诞下两子,长子名刘启,次子名刘武。两子虽是庶出,然刘恒甚爱怜之,远胜过已故王后所生的嫡子。

先前那位王后,本生有四子,个个生龙活虎。不料王后命薄,一病不起,不多日竟至香消玉殒了。四位嫡子,转眼成了孤儿,甚是无助。窦美人在长乐宫内历练过,早知得宠时不可忘形,于是待那些嫡子极好,又管教自家两子,对兄长彬彬有礼。刘恒看在眼里,越发高兴,对窦美人更是宠爱有加。

后宫其余妃嫔,见了这情势,岂有不知趣的,都一齐拥戴窦美人。因此,窦美人虽未扶正,却是统领后宫,俨然正室。窦氏心中,虽知扶正是迟早的事,却佯作全无此念,只埋头相夫教子,如寻常民女一般。

且说那宫闱中事,往往有意外之变。就在刘恒入都为帝的前后,已故王后所生四子,竟接二连三病亡,夭折得干干净净。其时,刘恒只顾着长安城变故,顾不到伤心。倒是窦美人哭了几回,料理好了诸嫡子的丧事。

此时入都,文帝跟前,即是窦美人两子最为尊贵了。窦氏心中有数,暗自欢喜,只不露声色而已。

这日文帝闲暇下来,在椒房殿小坐,抚摩着刘启、刘武两人头顶,忽想起四个夭折嫡子来,不由得喟叹一声:“四嫡子若在,今日将是何等欢娱!”

窦美人便陪着叹息,流出了两行泪来,劝慰夫君道:“世事无常,我辈又能奈何?好在天道尚公平。太后无恙,陛下亦安然,不枉受了这许多年苦。”

文帝不禁情动于衷,望望窦美人,执其手道:“你我之缘,也是天赐。今日总算熬出来了,两幼子所幸还健壮,万不可疏忽了。”

窦美人拭泪道:“臣妾自然知道。教子之事,往昔曾见张皇后行事,也领略得一二,只不教陛下分心就是。”

文帝颔首微笑道:“那便好。今日不比在代国了,凡事不可马虎。领有这天下,皇子便不同于民家子,贤愚与否,非同小可,务要教他们知书循礼。”

窦美人便唤两子近前,跪拜文帝座前,教两子答道:“父皇之训,小子谨记了。”

文帝开怀大笑,当即吩咐宦者,从少府署取两匹绢帛来,赏给了两子。

刘启、刘武欢踊谢恩,文帝便起身道:“皇子不可长居深宫,快去更衣,你我父子出城去围猎,多添些虎气!”

此等情景,由宦者、宫女传出宫外,朝中百官,皆知文帝宠爱两子。堪堪时入孟春,周勃、陈平窥得文帝心情好,便领衔与百官联名上疏,请早立太子,以固天下之本。

文帝阅罢奏疏,知是群臣在揣摩上意,心中便叹世态炎凉。想那往昔,次兄如意暴毙后,两侄儿接续为赵王,连连冤死,群臣竟无一人敢直谏。若有一人冒死廷争,似周昌那般,诸侄何至于死得如蝼蚁?

于是将奏疏搁置,传谕给周勃道:“朕无甚德能,上天既无眷顾,百姓亦未见拥戴,只恨不能广求天下贤士,以禅让天下,岂能预立太子?此种不德之事,教我如何对天下启齿?此类事,可毋庸再议。”

周勃等人得了上谕,只道是君上假意推让,便又推陈平出头,上疏固请道:“三代以来,立嗣必为子,今皇子刘启,位居长,性仁孝,宜立为太子,上承宗庙,下服人心。”文帝阅毕,仍是推让。如是推让三回,文帝便于朝会上唤陈平出列,问道:“天下事,何为大者?请叔父辈教我。”

陈平答道:“无非水旱丰歉,南北边事。两者,为天下至要。”

“既如此……”文帝便拿出奏疏来,递还给陈平,“此等小儿琐事,可不急。”

陈平接过,脸一红,谢罪道:“臣等所虑不周,然此意,确出于至诚。”

周勃耐不住,抢出班来,慷慨应道:“臣等并无私心,只以天子事为天地间大事,急陛下之所急。立嗣之事,若无个着落,臣等便觉对不起先帝。”

文帝注视周勃片刻,方微笑道:“右丞相忠君之心,也为天地所知。若无你只身入北军,朕此刻在何处,还未可知呢。”

周勃连忙揖道:“陛下过奖,臣只是不忍负义而已。”

“哦?”文帝闻此,即敛衽正坐,环视朝堂道,“那么,吾兄如意枉死,诸位可曾有话说?其后又有两侄,枉死于赵王位上,老臣们可有一人出来阻谏?”

此话一出,满堂皆惊,文武皆不能应对。周勃更是涨红了脸,手足无措。

文帝这才缓缓道:“今日世事已平,诸君可不必空费心思;明日若遇不测,再用力亦不迟。”

陈平肃立,听到此处,心下顿感不安,忙回奏道:“陛下,老臣之心至诚,天下都不疑。唯吾辈亲历前代翻覆,心有余悸。前朝那始皇帝,若早立太子,焉能有倾覆之乱?故而立太子事,非一家之私事也,为天下安危之所系。臣等呶呶不休,并非不明事理,乃是犹记前鉴,不忍汉家重蹈秦二世覆辙。”

文帝脸色便一变,恨恨良久,方轻呼出一口气道:“丞相,你到底是先帝股肱,见识超卓。那么,朕即是当今秦二世了……”

陈平脸色一白,吓得连忙跪下:“臣不敢!臣绝无此意。”

文帝见状,忽然就笑了,起身将陈平扶起:“丞相,你言之有理,侄儿我明白了:立嗣之事,迟疑不得。朕准奏就是,勿使生出许多枝节来。”

陈平这才松了口气,俯首道:“臣正是此意。”

文帝回身又坐下,摆摆手道:“左丞相,不必愧悔失言,以辈分论,我亦是二世。二世之主,龙床不好坐,入都前朕早已料及。诸君今后,可直言不讳,以往那吕氏专权事,汉家不许再有了,各位尽管放心。”

群臣听了,心头都一热,连呼“万岁”不止。

次日,文帝果然有诏下,曰:“如大臣所请,即日册立皇长子刘启为太子,早定国本,以免重见秦末扶苏之祸。”

窦美人在椒房殿闻听消息,心中石头落了地。见了夫君,便喜上眉梢,贺道:“启儿之事,入都数月便见了分晓,实是大喜之事!想想先帝立储之难,启儿还真是有福呢。”

文帝拉过刘启,揽在怀里,对窦美人道:“此事,也无须惊喜。世道清平,群臣无以立功,除了逢迎,还能作甚?你且看,明日便轮到你。”

窦美人会心一笑,不再提起此话。

果然未过几日,周勃、陈平又领衔上疏,曰:“太子既立,民心大安,实为汉家至福,臣等为陛下贺。然皇后之位亦不可虚悬,臣等诚心请立皇后,以便早定母仪,方合于天意人心。”

文帝见了奏疏,却是满心疑惑,当下就召见宋昌、张武。三人于偏殿坐下,文帝就感叹:“转眼入都竟是半年了。朝堂之上规矩,也懂了些,却还有难解之处。今日请二位来,便是要问:群臣上疏,奏请立皇后,为何不提窦美人之名?此前请立太子,明明白白写明刘启,此次奏请立皇后,却不书窦氏其名,难道太子之母,竟不配为皇后吗?”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