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汉家天下4:山河复苏》(1) - 汉家天下 - 清秋子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汉家天下 >

第三十二章《汉家天下4:山河复苏》(1)

代王悬心初入都话说汉初时节,刘邦与吕后相继谢世。一代雄主,轰轰烈烈活过,又猝然撒手人寰,万民都不免心怀忐忑。从今以后,世道将如何,汉家运势又怎样?全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也无怪官民担心,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秋八月,庚申这一日,当朝后少帝所居的长乐宫内,果然就骤现兵变。原来,是老臣陈平、周勃等一干人,不甘屈从吕氏子侄的淫威,鼓动京师北军哗变,诛杀了吕后诸侄,将后少帝与张太后也软禁了起来。

消息传开,阖城官民奔走相告,街衢鼓乐喧天,不啻当年闻听暴秦覆亡一般。

陈平、周勃见民心可用,不由大喜,便趁热打铁,在丞相府集合当朝重臣,彻夜议定大计。众臣以后少帝为吕后所立、并非刘氏血脉为由,决意废之,另立代王刘恒为新帝,以绝吕氏之患。

代王刘恒为刘邦庶子,为人温厚,立其为帝,诸臣都以为妥,唯新任御史大夫张苍略有担心,未置可否。

见张苍不语,陈平知其必有所虑,遂不敢大意,忙问道:“张公有何见教?”

张苍犹疑道:“齐王刘襄首倡诛吕,其弟刘章、刘兴居为内应,均有大功。他兄弟二人必以为,新帝非齐王莫属。今忽推代王为帝,那刘章、刘兴居如何能服?”

陈平笑望一眼张苍,略一摆手道:“公可勿虑。私下里,绛侯已允诺他兄弟:事成,以刘章为赵王、刘兴居为梁王。他兄弟几人,自可权衡其中利弊,即便齐王做不成新帝,他兄弟三人,亦必不会反。”

众人闻此言,方觉释然,都认定刘襄兄弟不足为虑。

次日,朝暾初起,天方黎明,诸臣议罢大事,都觉意气满怀。陈平见众人再无异议,便狡黠一笑:“此等天下大事,仅我辈几人议定,怕还不足以服众,须广召宗室、勋臣,为我助威,以壮声势。”

周勃道:“你这丞相府,终究还是气闷,不如到北军校场去,大会群贤,议定新政。要教那天下人都望风归服,不敢怀有二心。”

陈平望望在座诸臣,一挥袖道:“正是此话!便有劳张公,将那宗正刘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棘蒲侯柴武等,连同所有列侯,以及官吏二千石以上者,都请去北军大营,共商宗庙大计。”

张苍应声而起,拱手道:“在下这便去请。”说罢便离座,大步出去了。

周勃在旁望望陈平,忽而笑道:“丞相只顾了大丈夫,高帝几位长嫂,亦不可缺。”

陈平忙道:“正是正是!这便有劳中谒者去请。只不知高帝之嫂,还有哪几位尚走得动?”

中谒者张释当即答道:“尚有高帝长兄之妻阴安侯、次兄之妻顷王后,两位夫人都还健朗。”

“那便好,都以车辇请来,与我辈同坐。料得此番阵势,不由那四方不服!”

琅琊王刘泽顿时泪涌,唏嘘道:“两位长嫂多年不见,竟都还安好。”

周勃也甚是感慨:“亏得两位长嫂原为田舍妇,与世无争,不然何以能活到今日?”

陈平道:“还有那长嫂之子、羹颉侯刘信,虽庸碌无为,然名分还在,也一并请来吧。”

周勃大笑:“那位‘刮锅侯’吗?不说倒还忘了。稍后,我顺路载上便是。”

陈平见事已妥帖,便起身朗声道:“诸君,我等这便分头去知会。今日拨乱反正,重开新局,于一夜之间议定大计,各位皆为功臣。须得再辛苦半日,一鼓作气,要教那河清海晏,再无鬼蜮。”

众人喊了一声好,就都起身,步出丞相府门,分头登车去了。

朝食过后,所邀各宗室、列侯及官吏,皆齐集于长乐宫外北军大营,一时冠盖如云,遍布校场。待众人分尊卑坐下,陈平便讲明会议之事,来者无不欢呼。

宗正刘郢欣然道:“当今后少帝,来路本就不明,又生长于深宫,未离妇人怀抱,如何治得了天下?今迎回高帝之子,方为上计。”

刘章、刘兴居兄弟二人,意在拥立长兄刘襄为新帝,未料事有变故,都不免悻悻。那刘兴居便高声发问道:“迎代王为新帝,可是诸臣共推?”

陈平拿眼斜睨过去,淡淡一笑,算是作答。周勃却亢声道:“不错!此即天命也,今日议罢,便可迎回代王了。”

刘兴居欲起身再诘问,却被刘章死死拉住,只得将话咽下,脸上犹有愤然之色。

陈平看见,却佯作不知,只管说道:“太尉昨日只身入北军,一声‘拥刘者左袒’,便定了天下大事。我等老臣,食先帝之禄,用得着之处,便是在今日。今后无论何人,若再倒行逆施,诸吕便是他前鉴无疑!”言毕,逼视全场,竟致满场鸦雀无声。

那刘章听得心惊,死扯住刘兴居衣襟不放。刘兴居也听出陈平语含威胁,一时间不敢造次,只是低下头去不理。

周勃随即起身,高声道:“丞相说得好!诸君与嫂夫人若无异议,便可去迎代王了。”

陈平却一笑,拉周勃坐下,交代道:“太尉莫急。那代王刘恒,现今终究为藩王,朝中重臣去迎,于礼不合。我这便起草征书,征召他返长安。待他入城之时,再行君臣之礼不迟。”

周勃这才明白,于是笑道:“哦哦!这等事,文臣说了算,老夫是多言了。”

陈平便唤过书佐来,口授公文一通。书写毕,陈平接过,即向众人高声读了一遍。

这一通公文,名为征书,实为委婉劝进。陈平在此处,是用了一番心思的,想到这征书一发,便不怕他代王托词不来。

待陈平将征书当众读罢,众人又是一片欢呼。四围执戟的卫卒,也猜出是要换天子了,都齐齐举戟,三呼万岁。

周勃精神抖擞,一把拿过征书来,交给宗正刘郢,嘱咐道:“誊毕,即盖天子玺,勿延误片刻,尽早遣使送往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

刘郢接过,转身即去布置了。众人正欲起身离去,周勃却拦阻道:“今日大会,不可不贺!北军别无长物,唯有美酒多如山积,请诸君畅饮一番再走。”

话音刚落,却见刘兴居腾地站起,发问道:“朝食方毕,却又要饮酒吗?”

刘章一个疏忽,未拉住刘兴居,此时便惶急,直眨眼睛,示意刘兴居不可妄言。满场人不知刘兴居此为何意,都屏息欲听下文。

周勃拉下脸来,冷笑一声道:“新岁即至,世事亦更新,如冬月忽闻春雷,当然要饮酒!小将军有何见教?”

刘兴居便躬身一揖,不卑不亢道:“朝食刚过,又欲饮酒,下臣以为于礼不合,恕不奉陪了!”说罢,便撩起衣襟,大步退了场。

众人立时一片哄笑。刘章顿觉大窘,连忙起身去追。

周勃遂也大笑,挥挥手道:“小儿辈,有此脾性,倒也可嘉。诸君不必理会,且拿酒来。”

再说晋阳代王宫中这几日里,亦是颇不安宁。秋来大熟,农家所收谷粟,尽已入了打谷场,塞下人家都一派欢悦,唯刘恒却夜夜不能安寝。因往年此时,胡骑最易来犯,刘恒幼年即与薄太后来此,年年逢秋,最为惊悸。

当年代国都城在代郡(今河北省蔚县),离匈奴甚近,不利防守。刘邦平定陈豨后,将太原郡划入代国,改代都为晋阳。晋阳之北,有奇峰险阻,好歹可以阻挡一下边寇。

不料今秋并无边警,倒是长安代邸[1]频频传来密报,说长安城内人心不稳,老臣或将有异动。果然至九月中,天崩地裂,老臣在都中起事,将诸吕杀了个血流成河。刘恒闻报,亦惊亦喜,半晌合不拢嘴。稍一思忖,便急奔入后殿,告知薄太后。

那薄太后年已半百,患有目疾,受不得大惊吓,闻讯只是扪住胸口,喘息道:“恒儿,亏得我母子早年便避居于此,前者躲过了诸吕相逼,今日又不致受老臣挟制。”

刘恒道:“母后之言,正是儿臣所欲言。儿幼时遵父命,远来北地,心中却挂记长安,不能释怀,然时日愈久,愈觉侥幸。以今日看来,此等苦寒之地,倒是个福地了。”

此时的刘恒,已然二十六岁,平素多有历练,早出落成一位稳健之才。又与窦美人恩爱相谐,生了一女两子,更是沉稳得多了。凡有国政,片时也不敢疏忽,总要与近臣商议再三。遇事一遵母命,二听谏议,只是小心守住这一方天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