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猜测
今日张远谈到与玄奘的接触时,说玄奘为自己过世的父亲诵读经文超度亡魂,而后入夜父亲便托梦相告不日即将转生。这自然说明诵经超度是成功的,可是这又怎么可能!?
玄奘和陈轩所掌握的皆是大唐现有的佛经,皆属于小乘佛法,而小乘佛法渡不得亡者升天。这是观音菩萨下凡时亲自告诉唐皇的,玄奘一行自是了然,他们此去西天的目的正是为了替唐皇取回有超度功效的大乘佛法,以解他梦中被泾河龙王惊扰之忧。
陈轩之前昨日为寂松诵经是一种自我安慰的形式。而今天交谈中,张远说玄奘听到自己的请求时犹豫了一会才同意。以陈轩对玄奘的了解,这种小事玄奘肯定是不吝同意的,那犹豫大概率是因为玄奘明白经并不会有实际的功用,只是最终为了表达对张远的感谢只能走个形式。最终竟然真的有了成效,陈轩相信玄奘得知此事时也是心中错愕。
为什么明明无用的经书却真起了作用?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是观音说谎,大唐现存的经书已经有这个功用,她只是为了诓骗唐皇派人取经才这般说道。不过这个可能性不大,毕竟菩萨下凡前京中的僧人已经为皇帝将现存的经书念了个遍,的确没有什么作用。
要么,经书确实无用,但有人知道玄奘有此番行动,暗箱操作帮他将这无用功变为成功的超度。
此事跨越生死,有能力做到的必定是神佛之流。而且玄奘下午念经,张远之父晚上便托梦告知,发生的如此紧凑,只可能是因为玄奘的一举一动都对方眼皮底下。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玄奘一直被神佛关注着,自己一行人为何还会落到如此田地?从自己昨日能逃出生天的情况来看,当时追来的定不会是什么不得了的大妖,自然不会有蒙蔽神佛的本事。
陈轩之前虽然知道自己和寂松作为编外人士大概率会有此一劫,但是在他潜意识里觉得多半是意外导致,就在刚才他还叹息自己一行人运气实在是太差了,这么倒霉刚好碰到了妖怪。
有些事找不出问题,只是因为看待问题的角度被限制住了。但如今视角一转,得出的结论就截然不同。顺着遇妖并非巧合这个思路回溯当时的情况,很多细节都呈现出诡异的一面。
张远一家都是凡人,最多有些拳脚功夫。他说自己世代在这里打猎为生,至今已有五十多年,这么长的时间都能安然度过,说明陈轩遭遇的那伙妖怪只是临时来到此处,并非本地妖,否则无法解释一个猎户能在妖怪环绕的地方安全生活数十年。
临时路过的妖怪,恰好碰到自己一行人,又刚好当时腹中饥饿,所以对他们痛下杀手。这种可能性难道就没有吗?老实说,虽然概率不大,但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
可一群饥肠辘辘的妖怪们又碰巧吃了寂松便填饱肚子,然后放玄奘安然无恙的离开,甚至还给他留下一匹马?别说万分之一,就算是亿分之一,陈轩也不相信会有这种可能,谁家妖怪会这么节制?
而且之前一直疲于奔命无暇顾及,此时陈轩回想起自己在林中听到的吼叫,这伙妖怪对自己一方的人数都弄得清清楚楚,摆明就是冲着自己等人来的。
这么盘算下来,事实已经相当明显了,一伙不入流的妖怪在竟然在神佛的注目下特地来到这袭击了自己一行,目的是要杀掉自己和寂松。刨除自己这个意外因素不谈,整个过程相当顺利,没有受到任何阻挠。那么很显然,妖怪的行动是被神佛默许的,甚至这次行动正是他们授意的。
神佛是指使者,得出这样的结论,陈轩并非无法接受。他毕竟有着不属于这个时代的灵魂,因此对神佛的认知自然也与这个时代的人截然不同。
这里凡人只知神佛高高在上,必然神圣圣洁。毕竟在他们朴素的观念里,得道方能成仙,反过来说,既然都已经成仙了,那道德水平总不会太低吧。但作为看过西游记的现代人,陈轩明白所谓的神佛只不过是一群有着强大力量的人,挨打会痛受伤会死,他们一样有着七情六欲,一样要讲人情世故,自然也一样有着各自的黑暗面,甚至因为掌握着强大的力量,他们能够展示出来的破坏性是凡人远远无法比拟的。
只是他觉得这件事荒唐的地方是,有这个必要吗?
自己和寂松不过区区凡人,确实对取经大业没什么帮助,不过待到猴子入队,碰到的局面越发高端后,自己二人自然会知难而退。退一万步来说,就算你们不愿墨迹,只想二人赶紧消失,伸根手指或者吹口气随便弄点意外就行,哪里需要这么劳师动众,还特地找了一伙妖怪,在玄奘面前整了这一出。
“嗯?”陈轩想到这里,突然愣了一下,然后不禁重复了一句,“在玄奘面前整这一出?”
此时他突然回想起一个困扰自己许久的细节:当时自己在金山寺准备逃跑时,为何会有超凡的力量阻止?既然有人阻止,说明自己在取经的过程中有着某种作用。可是陈轩之前一直无法理解,自己只是一介凡人,上不了天,入不得地,打不了妖怪,驱不了野兽。以被自己附身前慧海的表现来说,只是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普通和尚,那时候可没人知道他会有一手野外生存技能,那么慧海存在在这个队伍的意义是什么呢?
现在他终于明白了,自己和寂松两人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在某一个时刻被杀死在玄奘面前。
陈轩随着玄奘一路走来,经历事件的发展走向和记忆中的西游记完全一致,只有一点和故事中的描述出入很大,那就是玄奘的人设。
陈轩所接触的玄奘完全符合自己心中的高僧形象,虽然生活方面多少有些不能自理,但他平和善良,佛法渊博,为人处世通情达理,能听得进别人的话,对佛虔诚但做事却又并不死板。和西游记中的愚昧麻木,自私刻薄,有事徒弟上,自己只会一味念经诵佛的形象完全不同。这让陈轩一路上暗自嘀咕,吴承恩在写西游记的时候,是不是为了凸出猴子的正面形象,特意把玄奘丑化了,从而塑造出唐僧的形象。
但,如果西游记没有写错呢?玄奘一开始确实是位有道高僧,只是后来的某个人或者某件事刺激到他,从而将现实中的玄奘变成书中的唐僧——比如,让妖怪在他面前吃掉自己的同伴!
自古以来上位者对自己追随者的首要要求是忠诚,以这点作为评判,玄奘的种种美德全都没有了意义。他虽然虔诚,但是虔诚的并不狂热,而且他膜拜的对象是佛教,是展示出的种种美德的佛的形象,而不是具体到某一个神佛。他相信善恶有报,对事情有自己的判断,佛经中记载的种种描述只能作为他行为的参考,而不能真正左右他的行动。
面对这么一个人,派一群妖怪在面前凶残的杀死他的同伴,摧毁他的信念,然后让一位神佛救他脱身。用事实告诉他什么诵经念佛,什么虔诚信仰,全都是虚妄,只有力量才是真实的。而取得真经,他便能成佛进而得到这般力量,以这样的引导让玄奘能够死心塌地的信奉自己唯令是从,从此不要再有自己的想法。
而达到这一目的,只需要杀死两个凡人,可不可以?
陈轩将自己带入神佛的视角——当然可以,并且无本万利。
想到此,陈轩只觉手脚冰凉,再无一丝睡意。
如果只是路上偶遇妖怪,那躲过了也就安全了,可陈轩现在面临的是神佛的迫害,他又能如何是好?
按照结果来说,寂松确实是死在了玄奘面前,神佛的目的也算是达到了,毕竟死一个还是死两个并也没有太大区别。可是他们真的允许自己一个凡人没有遵从自己的剧本吗?
陈轩大脑疯狂运转,将这两天发生的事情一遍又一遍的在脑海中回放,希望能找到有什么忽略的细节可以帮自己获得一线生机。然后他想起了玄奘和张远的对话。
根据张远的说法,在他收到父亲托梦后向玄奘表达了感谢,但玄奘却说这并非他的功劳。从这句看来,玄奘此时也已经意识到不对,什么大乘佛法、小乘佛法不过是个幌子,能不能超度最终的解释权全都在神佛手里。而后,他临走时叮嘱张远,让张远照看自己一番。陈轩虽不知玄奘是如何确定自己还活着,却注意到他没有让自己脱险之后与其会合。这似乎在暗示自己脱险之后不要再接近他。
就这样陈轩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了许久,一直想到头晕目眩也没想出什么眉目,最终迷迷糊糊昏昏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