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问题
修复项目原则是根据建筑的原始样式加以复原,在保证建筑完整的前提下做到修旧如旧。这也是青石镇的明确要求。
一般来说,修复项目在建筑留存状况较好的情况下难度并不大。所谓的留存状况好,指的是建筑的每一部分都有留存,而并不是说留下的数量有多少。拿屋顶来说,哪怕你塌掉了大半,但只要有一小部分保存下来,建筑师就可以根据它的样式和材质推导出整片屋顶。
落实到这个项目上,其他的部分倒还好,但口那座佛殿只剩两片墙,建筑的各个部位的样式找不到现成的参照。这种情况倒也不是没遇到过,一般都是通过搜集考察,考究建筑之前保留的相关资料作为依据。如果资料也找不到,那就只能以同年代同类型的建筑作为参考。
问题总归可以解决,但搜集考察的流程需要花费不少时间,而青石镇给的期限却十分紧张。他们希望能够赶在十一之前建好,然后将古庙作为一个新景点在这个旅游旺季推介给游客。此时已经六月底,满打满算也只剩下三个月,扣除建设需要的一个半月,留给设计的时间也只有一个半月。
考虑到时间紧任务重,众人在看完现场也就没有就地解散,而是准备回到镇上统一讨论。
回到镇政府后,胡主任让大家先回各自办公室休整一下,十分钟后到会议室集合。
镇政府的会议室刚好就在陈轩他们隔壁,陈轩和王瑞各自拿了个本子,便准备先去隔壁等其他人。
陈轩刚准备跨进会议室门口,却发现里面已经坐了三个老人。
搞不清状况,陈轩也不方便直接进去,回头问王瑞,“会议室里面好像正有人在用,要不要和胡主任沟通一下晚点再开会?”
陈轩并没有刻意压低声音说话,王瑞还来不及回答,里面的老人听到后,反问了一句,“你们是过来给古庙开会的吗?”
“是的,大爷你是?”
“我们也是,你们进来坐。”
陈轩听对方这么说,也就直接走了进来找了张空椅子坐了下来,只是心里有些纳闷。这三位看年纪看穿着,怎么也不像是政府单位的工作人员。王瑞倒是看上去和这几位挺熟悉,先是分别和他们打了招呼,然后坐到辰轩旁边,和他小声的解释了起来。
这座古庙现在虽然破败了,但几十年前在镇上却很有名气。据镇上老一辈说,这里曾有一位高德大僧在这里得道成佛,僧人虽然飞升离开,但古庙却也沾了他的灵气,镇上的居民来这里许愿特别灵验。因此寺庙当年未被损坏时,香火鼎盛,镇上的居民无论婚丧嫁娶,求学求子,都会来此祭拜一番。直到后来因为一些缘故寺庙被捣毁了,然后这么渐渐破败下来。
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和古庙没什么接触,但对经历过它繁华时期的镇上老人来说,意义依然非同一般。在他们心中,青石镇现在能有这般兴旺,多半是就是庙里高僧佛陀在庇佑这一方水土。这些话说是封建迷信倒也不是不行,不过这些老人不少都能称得上德高望重,他们的子女现在也正值壮年,不少都已经闯出了一些名堂,这就导致他们的想法也不得不重视。说实在的,要不是古庙现在已经破败成危房,人都不能进去,这项目还真不一定能得到他们的同意。对这些老人来说,生怕修复中间哪个地方顶撞了佛陀,反而变成坏事了。
听罢王瑞的话,陈轩有些哭笑不得。青石镇现在这么红火自然会有许多专业人士分析过原因:一方面因为这里有着全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广和政策的倾斜。
因此虽然领导们也觉得神佛庇佑这事听上去很扯淡,但任何事情想要做成都不能脱离实际,因此也就不得不对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权衡。考虑到青石镇是以原生态为卖点古镇,不少景点就是镇民们正常生活的老街坊老房子,当地群众的配合至关重要。而这些老年人的意见对镇民的影响不容忽视,毕竟就算你本身再厉害,你爹你爷爷的话到底还是要听的。
最终镇政府为了体现对群众的充分重视,镇上老人们自己投票,选出了三位作为代表进了项目组里,用来传达镇民的意见。同时也要求陈轩在设计方案中必须充分结合这些意见。
这三位大爷也是特别积极,听说陈轩他们看完古庙要回来开会,一个个急忙从家里赶过来。住的最远的那位怕赶不上时间,还破例打了车。而且他们还不是简单的装个样子,等众人来齐会议正式开始后,这几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踊跃发言,不断提出“建设性”意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五彩斑斓的黑”,“放大又缩小的感觉”等等,不仅把陈轩听的一愣一愣的,参会的其他人也只嘴角直抽。
当然大爷们的发言虽然听上去天马行空,毕竟他们不是专业人士,陈轩盘算了一下,觉得自己把重点的几条在之后的设计中稍微体现一下,再和大爷们私下沟通一番,大概率能拿下毕竟对设计师而言,与别人沟通这项已经算得上是职业技能,忽悠几个大爷,还不是手拿把掐。
目前最令人头痛的问题是参考资料不足。
根据记载,这座古庙最早建于唐代,后来虽然几经损毁,但每次重建基本都是之前的形制,所以总体风格上一直保持着唐代的样式,直到几十年前被损毁。那个年代,青石可不像现在这般繁华,说一声穷乡僻壤都不为过,镇上哪会有什么资料室记载庙宇的样子。
“既然古庙自身的资料找不到,那我们就去参考别人吧。找个年代差不多的,按照对方的来,应该能做到八九不离十。”有人建议道。
“如果要借鉴别人,那就要找唐代寺庙,可现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仅有四座,数量稀少不说,布局、样式和我们这个差别都挺大,只能说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外现存的这几座建筑都在sx省,真要作为参考对象,最好还是去现场观摩一番,但这样跑一趟起码要一个星期,时间压力也挺大。”
听到陈轩这样说,众人不由的都皱起了眉头。花上一个星期时间去考察参考价值并不太高的案例,听上去并不是个太好的决定。最终作为分管领导的胡主任排版,先是发动各方面的关系在镇子上集中查找古庙的相关资料,以一周为限,这一周陈轩这边同时安排s市的人员查询现存建筑的信息。既然说了参考意义不大,那也没必要跑这一趟,到时候就按照查询到的资料来。
意见已经形成,那大家便分头行事。当天下班前,党群工作室便发过来一个名单,上面记载的几位老人据说对古庙有一定的印象,但镇上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具体要问他们什么,如果陈轩有需要,可以当面去请教。
陈轩看着名单,朝着王瑞露出一丝苦笑,事到如今也只能采取这种最原始的方法。两人合计了一下,决定第二天一早王瑞便带着陈轩去一家家拜访,希望能通过老人们的口述,推断大殿损毁前的模样。
但当这个方法真正实行起来却并不顺利。古庙被损毁了差不多有五十年,能记得当时情景的年纪至少六十往上。这么大岁数的老人,其中一部分习惯了宁静的生活,对突然的访问表现得较为冷淡,不愿被打扰。而愿意接受访问的,也因为时间太过久远,提供的信息零散且不完整。
跑了两天,拜访了七户人家,最终把收集到的信息整理之后,陈轩发现有效内容并不多,涉及到建筑细节的描述,不同人讲述的内容存在显著差异,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就拿佛殿门口是否立有柱子来说,有的人说有,有的人说没有。说有柱子的人表达也各不相同,四根、六根、八根,各种说法都存在。
回到酒店房间,陈轩看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头大如斗。考虑了一会,陈轩拿起手机打给胡主任。
“胡主任,按照我们这两天收集到的情况来看,这样下去基本没什么意义。我决定也不用一个星期了,明天再找一天,如果还是没有收获,那就按照现存的建筑样式来修复,这样我这边设计的时间还能宽裕一点。”
“刚刚小王也和我反映过了,那就这么定吧。”
虽然对上门打探这件事不再抱有希望,但是以陈轩的性格,既然决定再试一天,总归要认真对待。于是他一大早来到项目办公室,先是把昨晚整理资料提取出的有用部分打印出来,然后开始研究拜访名单。镇上提供的名单,标注了每位老人的姓名,年龄,地址以及退休之前的职业,经过前两天的实践,陈轩倒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一般离职前是公职的,配合程度都比较高,他现在就根据这条估摸着表上的哪些人提供信息的可能性更大。
过了一会王瑞到了,陈轩此时也已经确定今天要拜访的人员,他把选好的名单打印出来交给王瑞。王瑞接过看了一眼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对着陈轩点了点头,一向活跃的他经历了前两天的情况,此时也变得稍显沉默,估计他也明白今天的情况也并不会有什么两样。两人收拾了一下便准备出门。
站在门口,王瑞看着陈轩严肃的脸色忍不住开解道,“还没到最后,什么都有可能,说不定今天就能发现什么有用的东西。而且就算最终真的没有收获,我们不是还有备选方案嘛。”
常见的鸡汤语录,以陈轩的性格对这种话向来是无感的,但不知为何此时听到却感觉一阵心悸。
两人说罢便准备朝楼梯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