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谜底 - 千灯录 - 侧侧轻寒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千灯录 >

第八十八章谜底

“萧浮玉之死,好像另有内情。”

事关重大,千灯叫上崔扶风与凌天水,在书房碰了个头,将商洛听到萧浮玉临终话语的事情说了一遍。

“若今日杀害昌邑郡主的人,就是当日在荐福寺对时景宁下手的人,那么……有两种可能。”崔扶风思忖着,说出自己的猜想,“一是,确实是禁中近卫下的手。而能调动宫中近卫的,普天之下唯有三人。太子没有对昌邑郡主下手的可能性和必要,圣上对郜国公主尚有旧情,如此一来,唯一有可能的人,便只有皇后殿下了。”

“昌邑郡主按照郜国公主的遗书,一步步谋划,势必也会按照其母的嘱咐,对皇后行巫蛊之举,因此皇后吩咐近卫动手清理她,也是理所当然。”千灯赞成他的看法,“可若是如此,皇后有何必要杀害时景宁?时景宁在临死之际对我透露的讯息,又分明与我娘的死因有关。但……我娘出事时,帝后正移驾奉天,与庄子上发生的事情绝无干系。”

“对,接下来就是第二种可能,有人假冒近卫军杀害昌邑郡主。这个人必然熟悉凌天水,知道他通晓各支军队的装备特征,藉此误导我们昌邑郡主是皇后下的手,掩盖自己的罪行。同时,昌邑郡主也与他相识,并且当日在荐福寺遇到过他。”

千灯心口泛起巨大寒意,似慢慢沉入深渊:“如此说来,这个凶手要满足三个条件——他与我们和昌邑郡主熟悉、时景宁惨死当日出现在荐福寺中、他与庄子上的案情有关。”

范围再次缩小,但这一次,符合所有条件的人,已经只剩了寥寥数人。

纪麟游,薛昔阳,晏蓬莱,孟兰溪,金堂。

这五个名字,被千灯慎重地落在纸上,又怔怔看了半晌。

母亲去世已有半年,杀害她的真凶究竟是谁、那封不翼而飞的书信究竟是何内容、她临终所指的郎君又是谁……

这纷繁错杂的重压,令千灯夜夜不得安寝,可如今纠缠了她半年的心病谜团,陡然有了进展,竟是以萧浮玉之死为突破口。

凌天水的目光在那五个名字上一一滑过,沉吟不语。

崔扶风则道:“这五人中,晏蓬莱与孟兰溪应当可以排除。晏蓬莱膝盖受损,无法剧烈活动,更何况一再杀人?而孟兰溪一介国子监生,未曾学过任何武艺,从何弄到近卫军的制式刀,又如何有办法斩杀马夫和昌邑郡主?”

而剩下的三人中,薛昔阳与金堂的可能性比之纪麟游又低上许多。

毕竟,纪麟游不但身手出众,而且多年混迹军中,熟悉京中各支部队配置,甚至直接弄一把近卫军的佩刀也不在话下。

而且,能从昌化王府得到最多好处的人,也是纪家。

因为千灯的帮助,如今纪家依旧掌管着昌化王昔日麾下的旧部,而且在短时间内应该不会更换,若长期沿袭下去,这支队伍甚至将成为纪家的私军。

但,想着纪家满门老少忠烈,在转战戍边之际把纪麟游押送到王府来的场景,千灯又不愿相信,纪家会存了这般可怖的算计。

那都是跟着她父祖征战数十年的老人,忠心耿耿,不曾背弃。

凌天水问:“老王爷麾下,还有八百多人?”

千灯点头:“八百六十二人。”

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当年明皇唐隆之变,所仗尚不及此数目。

“能在御林军中实际掌握八百余人,大明宫俨然可控。”凌天水略一沉吟,道,“若县主信得过我,可将此事交托与我,北衙禁军与御林军交往倒是不少。”

而千灯与崔扶风,一个是王府贵女,一个在有司执法,和御林军打交道的机会微乎其微。

“好,此事就拜托凌郎君了。”

只是,三人追寻至此,当所有疑点最终汇聚到纪麟游身上时,他们却都不是很相信这个结果。

“此事能有进展已是不易,倒先不急了。如今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要的,还是郜国公主一案的新进展。”千灯说着,又将今日商洛醒来后与他们所说的内容对凌天水转述了一遍,“郜国公主之死可能另有内幕,我们之前的推断,可能还是错了。”

“此事确实有点古怪。”崔扶风思忖道,“以公主府的作风,怕是会直接对商洛下手,为何要费尽心机留着他?”

千灯缓缓道:“公主府不会如此对待商洛。可如果这般对待商洛的,不是公主府呢?”

崔扶风显然从未考虑过这个方向,一时迟疑:“可商洛消失于王府后院是事实,出现在萧浮玉出逃马车下也是事实。”

“不,商洛并未消失于王府后院。而且他藏身的地方,我们都曾多次踏足,甚至与他可能相距不到半尺,只是因为与常理有悖,因此未曾察觉到他的存在。”

凌天水挑眉:“这么说,他一直在院中?”

“对,只是在最后的时刻,对方给我们提供了机会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机会,从而在防守最为严密的时刻,找到了将商洛转移出去的时机。”

她立于日光明透之处,目光澄澈,绝无半分疑虑,显然予此案已有十足把握。

思索着商洛所说的能听到水声的地方,崔扶风恍然若有所悟,问:“那么,商洛的朱砂佩为何会出现在郑宅,郑饶安之死,又是否与此有关?”

“这一点,我已有把握,还得多谢崔少卿之前替我查探的细节,让我心中有了底。”千灯毫不迟疑道,“所有的谜团,都牵系于过往,世事永远是因果循环,恩仇纠缠。”

崔扶风思索着自己之前帮她查证的事情,若有所思。

“依我看来,郜国公主这般死去,对县主来说,并非坏事。”凌天水却忽然开口道,“尤其这样的结果,应该已是最好的了。县主确定要继续追查下去,非要揭露真相不可吗?”

千灯自然知道他的意思。

世事可一可二不可三。她一开始没有否决鸣鹫的嫌疑,后来又在朝堂上当众揭露郜国公主属于自尽。如今朝廷结案,连嘉奖赏赐都送来了,如今又将此案来一次反转,不但她自己,怕是连帝后与朝廷都会沦为笑柄。

而郜国公主自尽、昌邑郡主出逃死于荒郊,更是最好的结果。大长公主在朝中根深叶茂,本难处置,但她咎由自取就此了断,朝堂连一丝风波都未曾泛起,人心更是平稳。

尤其最好的一点是,此事与昌化王府、与零陵县主,没有任何关联。

她不必背负半点责任,京中流言无损于她。

她可以暗地打发走犯事的郎君,没有人会将此事与刑克相格扯上关系。这世上还有什么结局,能比干净利落地将自己从风暴中间择除,不沾染半分因果更好呢?

千灯怔怔立着,许久,才缓缓吐出一句:“可利益与真相……究竟哪个更重要呢?”

崔扶风深深凝望着她,道:“县主,在我们的心中,你的安危最重要。”

凌天水瞥了他一眼,想纠正那是你,并不是“我们”。

但不知为何,回眼看见千灯幽微黯淡的神情,他那些话便堵在了胸口,再也没有吐出来。

面前这两个男人,一个温柔相望,一个凛冽相守,是她万能的助力和坚实的后盾。

千灯长长出了一口气,闭上眼,点了点头:“好,我会……慎重考虑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