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下有苏杭——
下了船,米莉沿着岸边直走,河里的水清澈见底,岸边青草上的雨珠落到水面,溅起一圈涟漪。
天晴了,一缕阳光落在青石板路上,照着潮湿的青石板路,过了一会儿又被云彩遮住。
对岸的老树下摆放着一只矮矮的茶桌,一只小巧的竹椅,茶桌上的茶水已经接满了雨滴。
溢出来的雨水沿着杯壁缓缓滴落,很快就在茶桌上引出了一片湿意。
主人或许是去躲雨了,又或许忘记了这河边的茶桌,许久不见人来。
不知道从哪飘来的柳絮沾到米莉的鼻子上,让她打了个大喷嚏。
柳絮又被吹走,在空中转了个圈,落到了河面上。
穿过两条马路,就看到拙政园的牌子。
米莉小的时候,姥姥总是听那咿咿哑哑的昆曲。
一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让她记了这么多年。
前阵子在扬州参观了何园,让她对于江南的古建筑升起了兴趣。
作为苏州的头牌,□□颁布的第一批保护文物,同时也是四大园林之一的拙政园又是什么样子的?
拙政园有三个入口,门口排队的人很多。
米莉从缝隙里钻进去,阳光透过树叶,打下零零散散的光线碎片,园子里的树木很多很高,大多比两三层楼还要高上一截。
但大部分的数并不像北方的树那样粗壮挺拔,而是细细的一长条,歪歪曲曲的向上长着,颇有些瘦骨嶙峋、两袖带风的文人味道。
进了园子没走两步,米莉就看到一座白墙青瓦的苏轼建筑,上面写着“兰雪堂”三个字。
据说最早这三个字是苏东坡写的,摘自李白所做的“[1]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这句诗。
兰雪堂的窗户并不是光滑的一整块,上面有着一块块冰裂纹,仔细看还能看到裂纹上雕刻着的梅花图案。
[2]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寒窗。
穿过兰雪堂,便能看见一片林子,拙政园真正的景色就在这后面。
据传在元朝时这里是片寺庙,后来寺庙被毁,明朝官员王献臣来到这里后,请了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在寺庙的基础上设计了这篇园子。
据说这座园子整整修建了16年,园子建好没多久王献臣就病逝了。
而王献臣的儿子是个赌徒,一夜之间将拙政园输给了一个姓徐的人家,后来落魄到以哭丧为生。
穿过林子,没走几步,便能看到一片池塘,里面的荷叶茂盛,这个季节荷花还没有开,但亭亭的荷叶也给园子增添了一分野趣。
在池塘边向远处眺望,池塘、荷叶、杨柳,远处的亭台与高塔尽收眼底。
米莉莫名想到一句诗——[3]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苏州对于古城的保护很贴心,古城里的建筑最高不能超过米莉刚才看到的那座塔的三层,颜色也有讲究,固定在黑白灰三种颜色之内。
怪不得她一路走来,总觉得到处都是风景。
米利觉得在这种充满古韵的小城和园林中脚步和心态都要放慢,走马观花似的观赏并不能让人真真切切去感受这座园林。
路边的小亭中摆放着皇家特供的金砖,说是金砖,其实也是墨水的颜色,金这个名称是来自于“江山稳固,固若金汤”。
在古代,这种由苏州制造的砖是专供皇家使用的,现在a市故宫里铺的就是这种砖。
金砖的造价格外昂贵,从烧制到完成的时间一共两年多,据说最近的一块来自于明朝的砖在拍卖会上卖了四十万。
金砖随意放在桌子上,桌子后有有一扇长方形的小窗,透过小窗可以看到外面的白墙与竹林怪石。
这种框景的手法米莉在扬州的何园也曾经见过,何家小姐毓秀楼外的连廊上就是做了这种窗户,只是窗户的形状更多样一些。
再往后走,能看到一座被柳树和池塘围绕着的建筑,太平天国的李自成打入苏州后就曾在那里居住。
岸边有通向亭子的连廊廊下有座位可以供游客休息,池塘中湖水清澈,各种造景层出不穷。
有的建筑里面还用的是国外进口的玻璃,白色与紫蓝色相间,阳光透过玻璃撒在地上映出一片片仿佛虚幻一样的光线。
金色的阳光与紫蓝色的花窗玻璃融合,金中带着一抹紫,这大概就是甲方要的那种五彩斑斓的金吧。
从拙政园出来,已经到了傍晚,米莉从南门向着东直走。
一边闲逛,一边向着山塘街的方向前去。
[4]山塘街东至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阊门,西至“吴中第一名胜”的虎丘,全长约3600米,约合7华里,故称“七里山塘到虎丘”。
唐朝时期,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对苏州城外西北河道进行疏浚,开挖成山塘河,傍河而建的古街被称为山塘街,沿街均为古建筑。
到了现在,山塘街也演变成了当地的一个美食街与商业街,河两岸的建筑大多都是晚清或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到了晚上夜景确实很美。
她在街巷中走走停停,逛完了整条街,肚子也鼓了起来。
米莉在小河旁找了一棵树当作自己临时的住所,将下巴搭在爪子上,她百无聊赖地看着树下蜂拥的人群,尾巴轻轻拍打着树叶,发出簌簌的声音。
第二天一早,她就去了四大园林之二的留园。
华国一共四座古典园林,苏州就承包了两座。
留园距离山塘街并不远,只有两三公里,步行半个多小时就能到。
这座与拙政园齐名的古典园林曾名为东园、寒碧山庄,最早在明朝时期建立,曾经经历过多年的荒废与易主,最终在1953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