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景德镇冷粉
但不管如何,听到这个消息的米莉还是为自己小伙伴高兴的。
在微博和book上潜伏了两天,确定这件事已经解决了之后,米莉彻彻底底放下心。
她在石台躲过了五一假期奔涌而至的游客后,这才开启自己下一段旅行。
五月初的婺源,山里的油菜花已经快要败了,遍野的映山红和杜鹃花开得正烈,层层叠叠的梯田布满山坡。
这里虽然商业化,但也并不影响它释放属于赣省的独特魅力。
米莉在这里停留了一天,傍晚就坐上了去景德镇的大巴车。
大巴车一路向西,不到两个小时就已经来到了市里。
景德镇源于宋真宗年间,迄今已有千年,所以又名“千年瓷都”。
它虽然以“镇”命名,但却是一个市,而且早在汉代就开始以制瓷得名,瓷器又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闻名海内外。
米莉最早知道景德镇还是因为周董的那一首《青花瓷》,“素笔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这句歌词。
不管是那描绘得十分有韵味的画面,还是这轻松又写意的旋律,都让米莉对景德镇升起了向往。
她到市里的时候已经八点多了,街道上亮着路灯,米莉注意到路灯也是青花瓷样式的,别具古意。
一天的奔波下来,她肚子已经扁了,米莉干脆找了家小吃店,准备尝尝这里颇有名气的景德镇冷粉。
说是冷粉,上来后米莉才发现竟然是热的,里面除了腌菜、榨菜、辣椒、香油等调料之外,竟然还有橘子皮。
冷粉不是米莉经常吃的那种细粉,而是宽宽的,吃起来有点硬,米莉让老板放的中辣,她比较能吃辣,所以觉得还能接受。
粉条很劲道,咬下去不会立刻断开,牙齿能感觉到那一瞬间的阻碍,里面配料的花生很多,应该是炒过了,咬下去脆脆的,而且很香。
白天走了一整天,米莉难得有些疲倦,晚上也没敢吃太多,只吃完一碗冷粉就找了个挡风的地方睡觉了。
第二天早晨她被枝头的鸟叫声吵醒,才发现周围朦朦胧胧的。远处的太阳刚露出一角。
米莉打了个哈欠,也没了睡意,干脆去昨天去过的那家餐馆吃了早饭。
景德镇除了冷粉之外,还有一个特色美食——拌冷粉。
对,虽然它们只差一个字,但据说这是两种食物。
米莉昨天吃的冷粉下面是有一点汤的,看起来更像是煮熟后捞出来再吃的。
但拌冷粉相比较就干巴一些了,制作方式应该和拌面差不多。
除了拌冷粉之外,米莉还要了饺子粑,这同样也是景德镇的特产。
之前在晋省、秦省、豫省这几座北方城市吃得最多的就是面食,到了江南也不例外,依旧是各种各样的特色面,她吃得都有些疲惫了,没想到景德镇竟然是个吃粉大市。
米莉突然想起南昌拌粉,这才恍然大悟,大概整个赣省都是吃粉比较多吧。
等待牛骨粉上来的时候,她又看了一下自己今天的计划。
先吃早饭,然后去博物馆,出来再吃午饭,然后下午去网上很火的陶瓷集市看一看,听说晚上还有夜市,如果她不累的话,刚好也可以逛一圈。
“你的拌冷粉和饺子粑好了——”
老板帮她端到桌子上,临走的时候还有些不放心,“你确定你能吃辣?你能听懂我说的话吧……我可是劝了你好多次了。”
米莉无奈,老板虽然没有因为她是只猫而怠慢,但昨天就劝她不要吃辣,没想到今天竟然还将这件事放在心上。
她低下头看着这碗似乎和昨天的冷粉没什么差别的拌冷粉,努力寻找两种食物的区别。
她发现拌冷粉是细的粉,但冷粉的粉比较粗。
可能就是依照这个来辨别?
至于饺子粑,这种食物长得和饺子一模一样,只是它不是用面做的,而是用的米粉。
饺子粑皮薄透亮,里面的韭菜馅若隐若现。
米莉叼起一个咬下去,发现口感和米粉有点像,但更紧实一些,像是米粉和饺子皮的结合品,再掺杂一点糯米粉的样子。
不过味道不错,很有韧劲。
而拌冷粉她没有吃出什么特别的,不过口感和冷粉一样。
饺子粑和拌冷粉下肚,她还是觉得不太饱,出门后看见十字路口有卖早点的,又买了一份油条包麻糍。
油条包麻糍,顾名思义就是用油条包住沾满了各种料的麻糍,她买的是黑芝麻味,上面撒了糖,吃起来甜滋滋的。
像是零食,反倒不像早餐。
米莉两只爪子捧着油条蹲坐在一旁努力消灭它,但早晨买早餐的人有点多,不一会儿她就被包围了。
“好可爱,这只猫正在吃油条哎……”
“她穿得好像人啊。”
“好乖,好乖。”
米莉费力地把嘴里最后一块油条麻糍咽下去,看了一眼周围两眼放光的人类,连忙撒腿跑了。
人类太恐怖了。
感觉要吃了她一样。
陶瓷博物馆要提前预约,入馆时间是上午九点到下午四点半,周一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