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一波三折外贸路(捉虫)
周秋萍这人能处,她说要砸钱炒热海城股市,她就真的一把投入了8位数。
从银行拿到贷款的时候,她还调侃母亲:“股市有涨有跌,这万一亏了,咱养鸡场办不起来怎么办?”
高兴同志自认为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完全无所谓的状态:“那就再做买卖,多挣钱就是了。”
彭阳在旁边逗趣:“您老现在是港商,要不干脆也弄几个合资企业,赚他个几十万美金。”
这话要摆在几十年后说,别人肯定要说这人觉悟不够,还退伍兵呢,专门给军人蒙羞。
但这是1990年,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在对金钱的渴望情绪下,在摆脱贫困的深切愿望前,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都一降再降,堪称魔幻现实主义。
你能想象吗?这个时代,温州某地方有人在报纸上求购二手机械,等卖方把货发过来,他却迟迟不交货款。卖方找上门了,看到的就是一则报纸上的讣告,说他已经死了。
卖方一见这情况,只能自认倒霉,因为没办法跟死人计较啊。全村都帮着一块撒谎,就这样把机械免费骗到手。
当地人就靠这种完全可以说是匪夷所思的方式催生了整个南方地区最大的二手机械交易市场。
一切朝钱看,能赚到钱就是本事。大家关注的不是手段体不体面,而是能不能挣钱。
相形之下,高兴同志简直堪称道德楷模:“我才不呢,我不跟他们搅和在一起。”
周秋萍竖起大拇指,夸奖母亲:“那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对,阿妈是个假港商,但外汇是真的外汇呀。那300万美金的注册资金,可不是从国内转出去的,而是从东欧转出来的。正儿八经地创了外汇。
可如果借壳身份跟国企搞合资,那就完全不一样。全是左手转右手地折腾,一分钱的外汇也没弄进来。
谁知高女士嫌弃地一挥手,半点不掩饰看不上的心:“就他们,一天天不干正经事儿,看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出去摆个摊子卖仓库里的东西,还一个个眼睛长在头顶上。我跟他们合作,肥的也要被拖瘦,瘦的肯定被拖死。”
得,老太太不是不想挣快钱,而是她今非昔比,跟故事里的那个台湾小青年不一样。那人反正一穷二白,不怕被连累。
她不一样,她可是挣过大钱的人。
周秋萍快被膨胀的老太太给乐死了。现在高兴同志自我感觉很良好嘛。
她点点头,拍拍阿妈的肩膀:“好,保持住。”
转过身来,余成就跟她商量:“秋萍,我们几个开会商量了一下,想把服务部现在的闲置资金也动起来,搞个投资。”
龙卡卖得好,收入自然高。虽然他们整个服务部的人工资奖金分红都不少,为了搞研发,投入的本钱也不低;但还是留存了大约350万的资金。
这么大一笔钱,放在银行存利息的话,按照现在的物价水平,完全够养活一个服务部了。
但他们的目标是做芯片,那绝对是吃钱的祖宗,而且需要源源不断地砸入钱。
大家商讨一番之后认为汉卡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红利期持续不了多久。等到这项重要的收入来源消失之后,他们又该如何往前走?
指望外界注资不现实,他们不过是承包户,而且还是被驱逐出来的承包户,想要获得来自公家的支持,太艰难了,李东方和他的导师都不敢做幻想。
如此一来,他们只能自筹。
毕竟,作为投资人,周秋萍从头到尾都不分他们的红利了,难道还要她再往里面砸钱吗?那就真说不过去了。
然而一群做龙卡的电脑人,让他们改行做别的生意挣钱,他们也无从下手。最重要的是他们想不到什么比卖龙卡更挣钱啊。那只好搞投资了,让钱自己生钱。
周秋萍眼睛一亮,瞬间兴奋起来。没错,单靠自我盈利养活芯片团队完全不现实。那种投入都是以亿为单位的,亿万富翁在这个巨坑面前都要瑟瑟发抖。
人总有点追求,重生红利她也不知道能吃多长时间。不如趁着这个独一无二的时期,让他们自己的血厚一点。
她立刻点头:“我没意见,你们愿意干就干吧。”
曹敏莉正在喝豆浆呢,她在香港的时候喝的都是牛奶,到大陆以后感觉豆浆也挺好喝的,尤其是在里面加了大米磨的那种,特别的香。
现在听到他们讨论,她半开玩笑半认真道:“那我也投100万吧,就当是为浦东开发添砖加瓦。”
老板都动了,苏珊更加心动。她没这么大手笔,但拿个几万块不成问题。
如此一来,光是从他们手上流向海城股市的资金就高达4,000万。
这是1990年5月份的4,000万,整个海城能交易的股票总共才8支,号称老八股。4,000万往里面一丢,瞬间就让海城股市热了起来。
原本面值100的电真空市价只有91块5,几乎一夜之间就超过了票面价值。静安指数也蹭蹭往上涨,突破100之后,又跑上了110,朝着120大步前进。
回过神来的海城老百姓突然间意识到一件事,那就是这股票好像真有搞头。真正的股票一天一个价,现在终于轮到海城了吗?
人在江州,周秋萍除了通过朋友了解情况,就是守着收音机听海城的股市情况。这几千万的资金,她本来想全部购买豫园的。
因为即便是上辈子从未炒过股票的她,也听说过豫园是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支万元股。听上去挺吓人的吧,不过豫园股票发行的票面价值就是100块。也就是说,持有原始豫园股票的人,身价涨了百倍。
90年代初,股市造就千万富翁亿万富豪,不是神话,而是时代的红利。只要你能拿出本金来。
上辈子周秋萍去海城做生意时,还有同行懊恼错失了发财良机。
不然那哪里是搏一搏单车变摩托?那是小别墅都能一出手就买十来套啊。
可惜尴尬的是,市面上没那么多豫园股票,她只能雨露均沾,能买到什么就是什么。她都懊恼自己入市迟了,不能利益最大化。
明明豫园刚发行股票时是卖不掉的。她上辈子九十年代中期去豫园商场进货,听里面营业员闲聊说最早发行股票都是摊派,内部员工基本被迫认购。
对了,他们为什么聊这个?哦,想起来了,因为当股票涨到两百块时,好些员工都迫不及待将股票卖掉了。待后面暴涨时,他们后悔也来不及了,都郁闷死了。
周秋萍瞬间兴奋起来,对,密切注意行情变化,后面及时追购。赚100倍是赚,赚50倍就不是赚了吗?
她立刻召集杜仲等人开会,宣布贸易公司正式成立。
“我们这个贸易公司,注册地点在香港,是港资企业。”周秋萍一本正经地安排,“也就是说从今往后我们有正儿八经的身份了。待会儿,大家每人签一份合同,就是香港公司的雇员了,不是盲流也不是投机倒把的混子。”
大家吃了一惊,除了之前被她请教过外贸知识的李立军之外,其他人都感觉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