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皇帝面前挂号 - 隐凤清鸣 - 喜欢蘘荷的洪大人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隐凤清鸣 >

第105章皇帝面前挂号

彼时,京城朝堂之上,气氛肃穆。礼部尚书迈着沉稳的步伐出列,恭敬地拱手行礼,朗声道:“启禀陛下,臣有要事启奏。陛下明鉴,三年一度的乡试已近在咫尺,此乃为国选材之关键盛事。臣斗胆请问陛下,今年的乡试安排可有任何变动之处?臣等亟待陛下圣谕明示,以便臣下等妥善筹备,确保乡试顺利举行,为朝廷遴选贤能之才。”

身着一身明黄色朝服的虞昭帝,在位三十五年,今年已经六十岁,然因保养得当,面容不见过多岁月沧桑痕迹,仅眼角与额头处浅浅细纹,似在无声诉说悠悠光阴故事。其眼眸深邃有神,仿若藏纳千年智慧与万里山河,举手投足间,尽显帝王威严气度,不怒自威。一头乌发虽添几缕银丝,却依旧整齐束于冕旒之下,更衬出一种历经世事的沉稳与从容。

只听他声音洪亮,中气十足的问道:“今年各府可有什么出色的人才。”

礼部尚书赶忙上前一步,恭敬地答道:“陛下,今年各府院试确有不少才俊脱颖而出。如江州府的一位少年才士,年方十三,已经连中小三元,于院试之中,所作策论高瞻远瞩,剖析时政利弊鞭辟入里,所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其思维之敏捷,见解之独到,令阅卷考官们大为惊叹,皆赞其有宰辅之能。还有那扬州府的一名年轻书生,精通数术,在院试的算学考核中,解题之法别出心裁,复杂难题于他手下皆能迎刃而解,其对天文历法亦颇有研究,观星象、推节气皆有心得,实乃不可多得的奇能之士。”

群臣闻之,皆整衣敛容,齐声高呼:“陛下圣明烛照,德被四海,致使我朝文运昌隆,贤才若繁星耀空,竞相涌现,实乃社稷之福,苍生之幸,臣等恭贺陛下。”

虞昭帝闻此颂赞,龙颜舒展,笑意盈盈,旋即目光落于礼部尚书身上,声如洪钟道:“此十三岁便摘得小三元之殊荣者,确属罕见。朕心甚奇,卿且将此子情状,详尽道来。”

礼部尚书微微欠身,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陛下,此子乃江州府苏氏之子,名唤苏瑾言。

在此次院试之中,首场经义,他引经据典,对圣人之言的阐释丝丝入扣,且能结合当下时政,提出独到见解,令考官们拍案叫绝。次场诗赋,他文思泉涌,笔落如飞,所作诗篇辞藻华丽,意境优美,既有对自然风物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仿佛将世间万象皆融入那方寸诗笺之中。末场策论,他更是目光如炬,剖析问题精准透彻,所提治国安邦之策,虽年少却颇具远见卓识,尽显经世之才。

且此子不仅才情出众,品德亦颇为端正。在江州府学,尊师重道,与同窗相处和睦,常以自身所学,解众人之惑,深得师长赞誉与同窗敬爱。臣以为,此子假以时日,必成大器,可为陛下、为朝廷分忧解难,效力尽忠。”

虞昭帝微微点头,目光中满是期许:“如此佳儿,当悉心栽培。着江州府多加关注,不可使其才学埋没,亦要引导其品德修养,务使长成后能为我朝栋梁。”

吏部尚书出列奏道:“陛下圣明,此等良才自当用心雕琢。臣以为,可传召其入京,入国子监深造,得诸鸿儒悉心教导,必能更上一层楼。且能使天下士子见陛下爱才之心,皆踊跃向学。”

虞昭帝手抚龙椅扶手,思索片刻后道:“此议虽善,然其年仅十三,乡试将近,稚子离乡,朕恐其心性未定,反受波折。可先令江州府学举荐良师伴其左右,精心授业解惑,待其年岁稍长,再行入京之事不迟。”

“臣等遵旨。”众臣齐声应和。

虞昭帝又道:“此次乡试,江州既有如此良才,这乡试的考官及考卷须好好斟酌,莫要遗漏了其他贤能之士,亦不可使奸佞之徒蒙混过关。朕听闻,以往乡试,或有考官徇私舞弊,或有考题晦涩不明、偏离经义正轨之事发生。此次,务必选派德才兼备、公正廉洁之士担当考官,且于考前对其进行严格训诫,若有违朕意、坏我科考公正之举,定当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礼部尚书忙应道:“陛下圣虑周详,臣定当遴选贤能考官,精心拟定考卷。此次定会以经史为本,时政为辅,既考校士子们对圣贤经典的研习深度,又察其对国之大事、民之生计的关注与见解。且考卷拟定之后,臣会呈交陛下与诸位重臣审阅,确保万无一失。”

虞昭帝微微颔首:“朕知你一向办事谨慎,然此事关乎我朝用人根本,不容有失。再者,考场安保亦不可松懈,着刑部与锦衣卫协同,加强考场周边巡逻,严查一切可疑之人与物,杜绝任何传递作弊之可能。朕要的是一场公平、公正、公开,能真正选拔出我朝可用之才的乡试。”

刑部尚书出列领命:“陛下放心,臣即刻安排得力人手,于考场内外严密布防,定不让任何不法之徒有机可乘。”

此刻朝堂上的三皇子,听着这礼部尚书的话,心中暗忖,此后若想对其下手,无异于登天。他面色阴沉如水,牙关紧咬,那一口银牙似要在愤恨中碎落,双手在袖中悄然紧握成拳,指节泛白。心中恨意如汹涌波涛,暗自恼道:“这苏瑾瑜,究竟有何能耐,竟得父皇如此眷顾。本皇子筹谋许久,布局多方,本欲将其悄无声息地除之而后快,如今却横生这般枝节,实在可恼。”

他目光闪烁,阴冷之意渐浓,思索着下一步该如何行事。“哼,即便父皇如今看重他,本皇子也绝不会善罢甘休。且容我另觅良机,定要让他知晓,与我作对,绝无好下场。”三皇子强自按捺住内心的波澜,表面上仍装作若无其事,只待退朝之后,再与幕僚商议应对之策,那隐藏在心底的阴谋诡计,犹如暗处的毒蛇,正伺机而动。

退朝之后,虞昭帝回到御书房,仍对苏瑾瑜之事念念不忘,对身旁侍奉的太监说道:“朕许久未曾听闻如此逸才,此子若能顺遂成长,必可为朕之臂膀,朕当为其铺就平坦仕途,只盼他不负朕望。”

李大监连忙躬身道:“陛下圣恩浩荡,此子定当感恩戴德,肝脑涂地报效陛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