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抚
安抚
赵德林再一次凝望赵德昭,提醒道:“此番科举只要成功,从此只要平儿不糊涂,再没有人能夺她的江山。”
此话落下,赵德昭生出何种的心思自不必说,赵德林却严厉的警告道:“二哥有的心思,无数人都会有,我劝二哥千万别乱来,否则谁也救不了你。”
柴平不会允许人任何动摇她的江山的,步步谋划,一个个解决在那些人眼里认定一定可以让柴平付出代价的事情。
科举一事,关系重大。取人才为己所用,能让柴平在将来能够有更多的助力,关系着未来,谁要是要动手,别让柴平捉到把柄还罢了,一但落在柴平的手里,叫柴平明白谁敢坏她的好事,柴平绝不可能放过他们任何一个人。
赵德昭连用人之道都不懂,还想给柴平添堵,他莫不是以为柴平不敢动他?
“我没有这个心思。”赵德昭的心思被亲弟弟看破,死也不能承认。他不是那样的人对吧。
可惜,赵德林别管信不信,只告诫赵德昭道:“没有最好,此番科举是平儿清扫障碍的好机会,所有参与挑事的人下场都只有一个。”
那唯一的下场是什么,完全不必再明说,赵德昭听懂了。
“我怎么会。”赵德昭断不可能承认自己的那点小心思,矢口否认。
赵德林语重心长的道:“不会最好。平儿和旁人不同,只要不与她为敌的人,她不会计较。但她既敬我们一尺,我们若不懂珍惜,她绝不会饶恕我们。”
面色凝重的赵德林无一不在告诉赵德昭,永远不要小瞧柴平,更不要听信旁人的三言两语就以为有机会能够对付柴平。
之前完全无力反抗于柴平的他们,如今也绝不可能对付柴平。
指望一群本来就斗不过柴平的人,大概是疯了!
“陛下,契丹之困虽然得解,但边境之内对陛下以女子之身成为皇帝一事多有不服,怕是会在近期做出一些事。”在赵德林想方设法按住自家亲哥的时候,同样有人提醒柴平边境的情况,望柴平重视。
“反旗未竖,所有的风言风语都给按住,朕不希望听到更多不想听的话。”柴平相当清楚手握兵权的将领会多么令人忌惮,在她这儿确实也会引起不少人的恐惧,但那又如何?
人未反,先疑心人反了,多少将领是被逼着反的。
柴平在细论诸将时,只与他们论功行赏,无一不肯定他们的付出。
边境里的将士们好些年没有打过那么痛快的仗了,既能卫国保家,顺道扬眉吐气一番,也让他们各自的心情都相当好。
收到柴平送来论功行赏的诏书时,不是没有人有想法,但更多是开心吧。
柴平在诏书后面指出,燕云十六州还在契丹人的手里,我辈中人若不能收回燕云十六州,必为后世所耻笑。边境安宁有赖于诸位,待国中稍安,大军必将直入收复失地,不知彼时有多少人愿意与她一道前往?
啊,提起燕云十六州,多少人本能的即想到那原本是他们的国土,自被石敬瑭送到契丹手中,多少年过去了,谁人不想收回来,想归想,但他们同样也明白一个道理,想收回不容易。
想当年柴荣在世时,大军长驱直入,眼看成事,不料柴荣英年早逝,以至于此事搁置,再后来有这个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却没有人再有这样的能力。
柴平在澶州的表现各将领都有所耳闻,自知这一位并非随口一说,她或许在前面真能像她的父亲一样,率领千军万马夺回澶州。
一时之间,对柴平以女子之身成为皇帝的事有些不满的将军们,他们面对柴平送来的赏赐,那是真丰厚,不仅是他们,连他们的家人都因他们的功劳受到嘉奖。如此不吝啬的奖赏,足见柴平十分懂得拉拢人心。
柴平一番奖赏下来自不必说,军中的那些将士对柴平的好感更是往上蹿。
不仅如此,柴平还让人在军中一番慰问,一应吃穿铠甲,柴平都尽所能的想给到他们最好,只为了让军中的将士可以卫国保家。
柴平挑去军中慰问的人都是澶州出来的,既是自小吃尽契丹袭扰之苦,更是柴平带在身边多年,手把手教出来的人。如何能够让人认同,如何让人忠于柴平,一通洗脑哪能半点效果也没有。
有功即赏,还有一份真正卫国安民之心,更重要的是,柴平爱护百姓t,澶州内的人都知道的,柴平为了给百姓增产是挖空了心思,尤其在对待出征之时为国尽忠而死的将士们,柴平下令为军中所有将士造铁令,凡为国牺牲者,其家眷将由朝廷奉养。这大端朝的第一战后,柴平更是让人修烈士陵。为国而捐躯者,怎么能不算是烈士?
一番操作下来,军中上下谁人不对柴平竖起大拇指,军中的普通将士们感受到被人看重的心意,由此,柴平哪怕是女皇帝又怎么样?他们愿意追随这样一个懂得他们的苦,把他们当回事的皇帝。
军中的好些将军们都愣住了,柴平是没有对他们生出忌惮防备不假,却也差不多拢住了普通将领们的心,再有人想要笼络底下的将士,让他们一起造反,怕是几率渺茫。
一时之间一群将领都明白了,柴平不是好对付的人,她是不像赵匡胤和赵光义那样防备诸军不假,却也绝对不会让军队失控。
军中大事柴平不让人过多的参与,只是派些人往军中去,和军中的将士们说起一些故事,比如今□□廷都下达了什么样的政令,这些事和他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呢?
反正中心只有一点,让所有的将士都知道,大端朝的皇帝心存百姓,有心要让天下的百姓吃饱穿暖。
军中的将士能做的事也很多,勤加训练,成为大端的铁军,卫国安民,将来有一天更要夺回燕云十六州,让那在契丹人手里生活不易的兄弟姐妹们都重新回到大端,像样的活着。
一番操作下来,军中士兵们对柴平的认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以至于有些不太服柴平的将领将这样的情况道与大将,希望将军们能拦着点,别再让这些柴平的人再继续操作下去了,再这样下去,军心皆归于柴平,以后这些兵听谁的?
“当今陛下已经是陛下,我们都要诚心归附,士兵们听陛下的有何不对。”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柴平当皇帝不好。
柴平自为帝以来如何安抚军中将领,又是怎么让他们打仗的,都有比较了,谁心里没点数。
况且,柴平只是收拢军心而已,既没有夺他们的权,更没有容不下他们,这有什么不好的。
针对军中的一系列改革,重视将士,并不像别的皇帝一样视将士的牺牲为理所当然,单柴平这样的行为,有远见的大将都打从心底里认可无比柴平,很是以为柴平当的这个皇帝相当的好。
想挑事的人,他们存的心思怎么样,并不代表无人懂得。
“你的小心思收起来吧。你以为一介女流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她岂能没有半点准备。”瞧,本来没有一个人看好柴平的,她虽然澶州立了军功不假,但她并没有像武则天一样经营多年,在各州县内也没有自己的人,她成为这个皇帝,底下的人完全有可能把她架空。
可是,想架空的人,只要不像南边那样完全的竖起反旗要反柴平,给柴平一些时间,柴平诸多的政令一下达,让人先明白一个道理,她虽是女主临朝,作为女皇帝,她照样可以治理好这个天下,也会尽所能的让百姓们过上好日子。
有一个道理很多人都未必清楚,但也有很多的人明白。
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在意上边当皇帝的人是谁,普通人更多在意的是日子能不能好好的过。
只要没有太大的变故,谁来当这个皇帝完全不重要。
一直以来挑事的人都是那些达官贵人。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准备一股作气的起兵叛变。
柴平要的是他们这一点迟疑,只要他们不是立刻揭竿而起的反她,给她时间,她完全可以想办法让底下的人不会再和中间这些达官贵人凑在一起,不知所谓的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