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草除根
斩草除根
以势压人,杀鸡儆猴,开头好了,接下来的柴平提醒禁军众将士,他们是军人,曾经是陛下身边的得力军队,但眼下的军队在柴平看来,吃喝嫖赌他们在行,行军打仗他们不行。
闻柴平所言,禁军们自然不服。
行,柴平要的正是他们的不服。要是他们服了,柴平的戏怎么唱下去?
不服,柴平便要让他们心服口服。
正好,一直以来听说柴平手中兵马强悍的人不少,但真正见识过的人相当的少。
故而这一次柴平非常乐意让他们长长见识。
柴平领了五百t女兵出面,让他们随便挑个人,但凡谁能赢她的兵,她为先前的狂妄道歉。
反过来,打不过她的兵,往后莫要在她的跟前说不服。由不得他人不服对吧。
柴平敢让人随便来挑战,料到任何后果,禁军们的态度从一开始的不服气,随之是震惊,再之后是为了争上一口气,无论如何他都应该拼一拼。
来啊,过过招呗。
无论拼手上的功夫,亦或者是骑射,柴平表示只要是军中的手段,随便他们来挑战,赢了就是本事。嘴上功夫再厉害也是无用对吧。
过招过招,武功不是柴平手下人的对手,骑射也拼不过,柴平立刻开启嘲讽模式,“禁军啊,有大宋最好的铠甲,最精锐的武器,上好的马匹任由你们先挑,结果你们竟然连我这样一支只训练三年不到的兵都打不过。诸位,你们怎么敢在外面耍威风的?”
倘若没有败在柴平的人手底下,一群禁军绝不可能接受柴平的冷嘲热讽,无奈技不如人,输了就是输了,由不得他们不认。
再不认,他们唯一能做的也只有一样,当个无赖。
无赖不是谁都能当,谁也当得了的。
至少很多人说不出不要脸的话。
柴平的嘲讽之后,无数人的脸都僵了,无一例外低下头,半声不敢吭。
“旁人怎么样我不管,在我这里,作为我的兵马,你们只需要记住一点,当兵要有当兵的样子。你们可以在外面耍威风,在此之前,先把你们的本事练好,别威风没耍成,反而让自己成为最大的笑话。”对喽,自视甚高的前提须有那样的底气和本事。如果做不到,趁早都收敛些,别出去丢人现眼。
自此,柴平开始对禁军加强训练。
当然,不配合的人不少,叫苦的人更不少。
照样,柴平对上不配合的人只管涮下去,针对叫苦的人,无一例外的让他们都走人。
他们吃不了的苦,自有人能够吃。
顺势柴平提出,军中将士愿意往前拼一拼,想卫山河,保天下的人,不防提拔作为禁军。禁军,卫的是京师不假,并非只卫于京师。
赵匡胤对柴平在禁军的作为自了如指掌,他一直没有出言阻止,证明他是认同柴平所为的。既然认同,理当继续支持。
军中,赵匡胤最忌惮的是军中,以前他所忌惮的是同袍,现在他最担心害怕的人是赵光义。
他们兄弟之间纠葛太深,分不清你我,赵匡胤一时半会同样不可能辨别出到底哪里是他的人,哪一些是赵光义的人。
既然如此,赵匡胤果断决定让柴平搅和,哪怕闹得天翻地覆也无妨,谁让柴平一个女子并不足够引起将士们的关注,她出手,更能迅速辨别谁对她怀以最大的恶意?赵匡胤此时对柴平有一定的信任,相信柴平不会做出不利于他的事,故,赵匡胤愿意尝试让柴平乱拳打死老师傅。
想在军中立威,压下军中的老人不是件容易的事,柴平乱闯一通,真闹出别的事,赵匡胤同样可以迅速出手收场。
到时候如果柴平引起众怒,赵匡胤完全可以将过错都推到柴平的身上,未必不能顺势收拢一波人心。
柴平懂赵匡胤的盘算,也知道这会儿最不痛快的人正是赵光义。想对付柴平的人非赵光义无疑,可惜,赵光义派出来的那些人,对上柴平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主儿,敢跟柴平正面杠上的人,柴平对他们从来没有手下留过情,出头一个灭一个,出头两个灭一双。
在军中谁不听话最先出手收拾谁,这样的理由说出去,哪个当将军的不认?
当然,必须有人参柴平的,无非暗指柴平小小年纪相当不留情面,好大的官威。
赵匡胤也有意思,既然把柴平推出来,他更干脆让柴平自己论道论道,她行事铁面无私,是在耍官威吗?
柴平不管赵匡胤为何将她推出,赵匡胤敢问,她自敢答上。
法自于军,赏罚分明,治军之道。
军令如山何解?
敢有不听军令者,逐出军中,不该?
所谓官威。威者,惧也。不能令人惧之,该是为官者反思才对。
赵匡胤乐了,柴平一番见解也算独道。末了柴平问,上行下效,她做的事都是像赵匡胤学的,指责她不对,更是在指责陛下不对。
这话有人不太认同了,柴平怎么敢夸夸其谈,什么时候赵匡胤行事有柴平那般乖张?
那会儿的柴平怎么做的?
对,柴平没有说话,只是举起面前的杯与众人敬上一杯,杯酒释兵权,难道不算赵匡胤的功绩?
真以为赵匡胤几句话让一众将士愿意上交兵权?好言相劝谁不听,莫怪赵匡胤手下无情。帝王之威,震慑天下,柴平耍官威,以刑令众将生威,怎么能不算禹赵匡胤学习?
再想找柴平麻烦的,懂柴平的意思后,一个个都老实了。
没办法,再不老实下场堪忧。
赵匡胤做的那点事,谁都清楚是为了江山稳定,谁要是敢做出任何损及于大宋江山稳固的事,第一个不饶他的人一定会是赵匡胤。
柴平眼下作为,赵匡胤明摆了偏袒,一个个再不识趣的和柴平杠上,怎么?头铁吗?
一时间,想动柴平的人都意识到一个现实的问题,柴平身后站的人是赵匡胤,不宜在柴平深得帝心的情况下对柴平动手,可以考虑先缓一缓。
别的人都能缓,赵光义的局势越发不好,赵匡胤连柴平都推出来了,聪明如赵光义哪里还会不明白赵匡胤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