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实事求是不如纸上谈兵?
第111章实事求是不如纸上谈兵?
儒学?新学?
朱元璋知道什么是儒学,但并不知道什么是新学。
所以他不解的看着苏闲,实在想不到,你能给咱说出个什么新学?
“小子,单说科举,那也是经过了很多朝代的兴衰灭亡,所以才在儒学的基础上改进过来的。”
“你说的新学?是凭空跳出来的?还是你自己准备给咱挖掘出来?”
说到这里,朱元璋感受着这平和的东宫,却是连他自己都有些好笑了。
太子妃无事,国朝不用将重点放在什么选新的太子妃身上,自己也不用看着标儿失魂落魄,内心压抑,所以才能和苏闲在这里侃侃而谈。
况且对方说的,有些确实有道理,但这种大言不惭,嘴巴一张就是“新学”的语气,他还是觉得有些荒诞。
而苏闲则抬头,新学?
他不可能用后世的理解和眼光,去给这位洪武皇帝去解释。
所以,唯一的答案,也就只有切合实际以及当下了。
“陛下想要解决什么?然后因此得到的答案,就是新学!”
“或者说,大明需要的人才,没办法让他们一展所学。那么各地的贪官污吏、豪绅地主,就没有人去监察检举!”
“可咱大明又需要商贾,所以很简单……”
“哼!农户是大明的基石,正如你之前所说,如果人人都不愿意去开荒、耕种土地。看到商贾赚钱就去行商,那这天下也迟早玩完了。”
说到这里,苏闲话语一顿,继续道:
“陛下生在元末,大元的制度陛下再清楚不过,只要地方官府能给大元朝廷缴纳税粮,那地方怎么治理全然不管。”
“科举的本质,是朝廷将四方的良才,收归朝廷。然后再利用他们治理地方,清查贪吏,造福一方百姓。”
“所以,没有科举,再重新找一条,同样能到达这个目的的新路……就是新学!”
朱元璋被这个答案都有些绕晕了。
“小子,你哪来这么多唬人的大话?”
他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元末之后的第一次科举,选拔出来的人外强中干,实在不忍直视。
“而祸端,也就越埋越大,到最后一眼望去,天下不安,百姓怨声载道!有人登高一呼,便是红巾遍山!”
尔等逼得太急,到最后咱真要下场,可别后悔?
朱元璋这一次沉思的有点久,苏闲甚至看到了他攥紧了手掌。
这么大的权力,让他干什么?
不就是和胡惟庸打擂台?
朱元璋又想到了自己的惨痛回忆,毫不犹豫道:“此类人就该设为最下等,他们想人前显贵,咱就偏偏不如他们的愿!嘿,咱下令就让他们穿不得丝绸,人前光鲜绝不可能!”
自己不仅给他右相的职位,还让他兼任右御史大夫!
“军户是咱大明的根本,眼下还需要大明将士征战四方,决不可动!你也趁早死了这条心。”
其所说的也有道理,大明确实需要一個公平的人才选拔方法。
到最后他是为了让朝局稳定也好,让百姓尽快恢复耕种也罢,不得不捏着鼻子,任用一些元庭旧臣。
“久而久之,腐朽滋生一切罪恶,固化的环境并没有让大明的百姓真正稳定,反而是在加剧祸害!甚至会成为天下动乱的根源。”
“至于农户和匠户……辛勤耕种,营造利器!这才是大明的基石,咱大明也需要给这些人上升的通道。”
“至于农户、匠户、商户。”
原本,从洪武三年后。
这一次,这小子是真的“不忘初心”,说来说去,怎么还是那户籍?四民?
唰!
朱元璋面色一肃,刚刚还悠闲的他,现在却是猛地站了起来。
“咱还要永世的将他们镇住,一人从商,全族也别进入朝堂,否则又是个蛇鼠一窝!”
起码荐举制度,谁给朝廷推上来的官员,一旦出问题,自己就能立马锁定他的同党,然后一网打尽!
而现在,朝廷之上,关于选仕的风云,却已然到了不得不动的时候了。
想到这里,他就不由得想骂一个人。
朱元璋越说越流畅,最后看向苏闲,“想来想去,好像又只有科举,伱也别给咱卖关子,姑且说说你认为的那个新学。”
是不是和他爹商量好了,专门在这件事情上套咱?
可话又说回来。
结果呢?其整日沉迷声色,酗酒睡大觉!
以至于这朝政混乱,似乎又要逼自己下场?
好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