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遗卷二 - 一生最爱纳兰词大全集 - 纳兰性德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补遗卷二

渔父

收却纶竿落照红1,秋风宁为剪芙蓉2。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  【注释】

1纶竿:钓竿。

2宁为:乃为,竟为。

【赏析】

几乎所有的词评人都赞纳兰的小令是天籁,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

而眼前这一首是纳兰为友人徐虹亭写的一首题画词。徐釚在《词苑丛谈》卷五品藻篇中曾说:“余旧嘱谢彬画《枫江渔父图》,长白成容若为余《渔父》词云云,同人以为可与张志和并传。”

可见是纳兰作这首词时,是对着一幅名为《枫江渔父图》的画卷,将画意凝为诗情,融进了这首曾在张志和笔下大放异彩的词牌。

抛开那首“西塞山前白鹭飞”不说,先来看纳兰的词。

“收却纶竿落照红”,常读《饮水词》的人看见这句便可会心一笑了,纳兰一贯钟情的白描手法在此一显无余。夕阳西斜、晚霞烂漫,渔人悠然收竿,首句铺展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幅场景。纶竿即为钓竿。落照,西斜的夕阳。“收却”二字用在全词的开头,别有一番意味。从字面上看,“收却”与“落照红”是同时发生的动作,而纵览全词,则可体味出这两者其实有着暗示的因果关系:即因“落照红”而“收却纶竿”,无需多言,便道出了黄昏中渔人逍遥自得,不假它求,这种自由自在的情绪,为整篇作品奠定了基调,又与下句的描述前后呼应。

“秋风宁为剪芙蓉”承接上句,由落照的色彩写到秋风的声响,由人之主体写到荷花之喻体,仍然是从细节着手,以拟人的手法,描述飒飒秋风之凉意吹飘,不求它物,只为了能轻轻地摆动水中那一簇簇绝美的荷花。此处着一“宁”字,赋予了秋风人的性情与品格,出奇地于平和中凸现词人强烈的感情。

从声韵上讲,“宁”作连词用时,读去声,放在动词的前面或句首,表示在现实情况下对选择某事物坚定的意志和愿望。可以解作“情愿”、“宁可”。如《史记·屈原列传》中有:“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剪,《说文解字》云:“齐断也。”此处为形容词,即剪剪,引申为齐整、摇动貌。如欧阳修《暮山溪》句:“纤手染香罗,剪红莲,满城开遍。”

芙蓉是荷花的别称。《国语·招魂》中就有“芙蓉始发,杂制荷些”一句,《古诗十九首》中也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荷花自古在诗词曲赋中都代表着一种高洁淡泊、出淤泥而不染的意象,如《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于画于词,我们都能感受到这种以花喻人之高洁和淡泊的情怀,而更让人玩味的是,荷花的花期是在夏天,至秋便开始逐渐残萎,并非处于最清丽娇娆的状态,然而纳兰却依然让秋风执意为凄美的秋荷吹拂,其间之情感暗示与唐人郭恭的《秋池一枝莲》可谓同出一辙,其诗云:“秋至皆零落,凌波独吐红。托根方所得,未肯即随风。”

其中的自持之情与超脱之意都可在纳兰这首词中见得相通之处。

勾勒完了风物,“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芦花短笛中”一句抛出一个空远淡漠的远景,人影稀,烟水蒙,笛音轻,纳兰将他的“山泽鱼鸟之思”寄托于词中。时人称纳兰题画诗词有种“烟水迷离”之感,从这首小令的诗情画境中也可见一斑。

唐圭璋在《词学论丛·成容若(渔歌子)》盛赞道:“风致殊胜。一时胜流,咸谓此词可与张志和《渔歌子》并称不朽。”

私以为,纳兰这首小令,虽算不上前无古人,却的确可以说后无来者了。

菩萨蛮过张见阳山居赋赠

车尘马迹纷如织,羡君筑处真幽僻1。柿叶一林红2,萧萧四面风。

功名应看镜,明月秋河影3。安得此山间,与君高卧闲4。

【注释】

1幽僻:幽静偏僻。

2柿叶:柿树的叶子,经霜即红。诗文中常用以渲染秋色。

3秋河:即银河。

4高卧:高枕而卧,比喻隐居,亦指隐居不仕的人。

【赏析】

纳兰与张见阳交情很深,在《饮水词》中有很多篇是写给张见阳的,这篇就是其中之一。

张见阳擅山水画,人称其“得董源、米芾之沉郁,兼倪瓒之逸淡”,家藏有名画极为丰富,因此他临摹古画能达到形神逼肖的地步。又工书法,学晋唐人体势,并善刻印。这样的人自然而然成为康熙年间的名士,当时的名流如高士奇、曹寅等都与其交往友好。

张见阳与纳兰的交情可谓深厚,纳兰去世后,张纯修为其辑刻《饮水诗词集》并作序,我们如今所理解的《饮水词》之“饮水”二字,便是因为他说“所以为诗词者,依然容若自言,‘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而已”。这二人的友谊,应该说是“互不以贵游相待”,而“以诗词唱酬、书画鉴赏相交契”的那一类。

这一日,纳兰来到好友张见阳的住处,看惯了俗世繁华的纳兰对张见阳在山间的居所很是羡慕,这就像今天我们羡慕在城郊风景秀丽处有幢别墅的人一样,更何况张见阳山居处又有一番柿叶林红、幽静安闲的美景。一心向往之情化在笔端,就成了这首《菩萨蛮》。

“柿叶一林红,萧萧四面风”,看见“柿林”二字就忍不住要笑。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似乎是从唐朝杜牧这首《山行》之后,文人才子便愈发钟情于这漫山红遍之景。但张见阳也未免太占便宜,柿子成林,自然也是红叶满山,虽不比枫叶清高雅致,但也自有一派闲云野鹤的意蕴在其中,想来纳兰看见也要不禁莞尔。

“功名应看镜,明月秋河影”,话到这里语意一转,纳兰又提起了他的“山泽鱼鸟之思”。

对“看镜”二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与后文关联之后,这两句词也就有相应不同的解释。

一种是将语意集中在“镜”字上,谓功名利禄之事无非是镜中之月、河中之影,繁华幻象而已。

另一种则是将“看镜”二字看成是对杜甫《江上》诗意的化用。杜甫诗中有:“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这句诗的意思是,年老勋业无成,频频对镜叹息。功名利禄的确诱人,可有多少得意人,也就有多少失意人。与其整日忙忙碌碌,对镜忧老,叹息不止,倒不如放下心来,“安得此山间,与君高卧闲”更为妥帖。

两种理解在文意上都是通顺的,在情感上虽略有出入,但总体上纳兰那种壮志未酬、无限落寞的伤感也都得到了体现。私下更倾向于第二种理解,尤其此意与前句之“羡君筑处真幽僻”的“羡”字更能够遥相对应,说明正是由于自己放不下功名利禄,才生出“羡君筑处真幽僻”的感叹。

末句“安得此山间,与君高卧闲”让人无端想起李白《独坐敬亭山》诗: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同样安宁静谧的场景,一边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洒脱,一边是自身寂寞凄凉的处境,情意脉脉之中别有深意。

纳兰的词总是这样,淡淡几笔,像是嘴角一抹轻笑,却掩饰不住眼中的落寞神色,让人读至篇末,竟不知该说什么好。

南乡子秋莫村居

红叶满寒溪1,一路空山万木齐。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2。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3。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4。

【注释】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