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间谍(1)
间谍,作为一个现代词汇,对应到古代,应当为“斥候”一词。斥候原为边塞上专门视察望敌情的人,后作为侦察兵的一种。
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触这类人,却并非在曾经平淡乏味的现代生活,而是在一个三国时代之中,确实出人意料。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里,诸侯割据,战争频繁。
这些间谍们如同鬼魅一般,穿梭于各个势力之间,传递着各种机密情报。
他们的存在让整个战局变得扑朔迷离,让人难以捉摸。而我,作为一名穿越者,不得不面对这样的挑战,努力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
…………
我们向天下发出檄文后的第二天,关于青州、豫州兵马出动,救援徐州的消息再次被证实。
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得到了不少情报,但这些情报,却让局势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首先,部分州边界的士兵上报说他们见到了这两个州派来支援的骑兵;其次,有消息称扬州乃至荆州也开始厉兵秣马、整军备战。
更令人担忧的是,根据西边流民的口供,董卓的残余势力,竟然又重新聚集在一起。这意味着,又多了一个不确定因素。
不过关于曹军内部的情况,以及曹操本人的态度,我们却一无所知,仿佛他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一般。
自檄文发出那天起,我整日奔波于营地与官府之间,负责鉴别和处理来自四面八方的消息,并整理出各方目前可证实的态度。
但每当涉及到北面的曹军时,消息便少得可怜,仅有寥寥数语可供参考。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不禁陷入沉思: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难道曹操真的如传闻所言,已经放弃了攻打徐州吗?或者他正躲在暗处,密谋着什么惊天动地的计划?亦或是其他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种种猜测涌上心头,令我感到困惑不已。
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信息的传递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今,曹军突然陷入沉默,他们的动向成为了一个谜,这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应对?是否应该采取主动措施,去探寻真相?还是继续等待更多的线索出现?
带着这些疑问,我把收集到资料整理到一起,在官府的一次会议上,向刘备和陶谦反映了我的疑虑。
刘备听罢,只是镇定的摆摆手,没有回答我的疑问,陶州牧则示意我不要再说了。
这弄的我一头雾水,可我实在困惑,只好等到散会后再次询问一下。
等到其他人走光后,我再次向刘备他们提出这些疑问。这下刘备和陶州牧没有敷衍,而是把我拉到一个角落中,严肃地说:
“关于曹军的情报,其实我们是有的,不过这些消息的来源,还涉及保密,只有我和刘备知道。”
陶州牧边说边碰了碰刘备下,刘备的神色也严肃了起来。
我还是有点不悦,再说凭什么要瞒着我呢,好几次我连命都豁出去了,难不成他们在怀疑我吗?
我于是继续问道:
“那这个曹军内部的消息来源,是如何向我们汇报情况的呢?我们又是如何鉴别其真伪呢?总不能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嘛。”
陶州牧笑着回答道:
“当然有甄别真假的方法,但这个曹军内部的消息来源,是我们能绝对信任的。这一点我可以很肯定的。”
听到这里,我不禁感到疑惑,于是继续追问:
“何出此言?”
陶州牧和刘备相视一眼后,决定由刘备来解释这件事情:
“老实讲为了这位‘线人’的安全,越少人知道越好,但既然天成你毕竟是讨贼檄文的作者,还是负责整理情报的负责人。”
“所以我认为,关于这个‘线人’的情况,也有必要让你知晓一下。不过在此之前,我希望你用自己的名誉保证,你绝对不会向外说。”
我听了这话,毫不犹豫地举起自己的手,发起毒誓来:
“我以我的名誉发誓,如果我泄露了这个秘密,就让我遭受天谴!就失去做人的资格!”
那刘备看我态度真诚,于是皱起了眉头,开始向我娓娓道来:
“其实一开始,我和陶州牧,是没有想过在曹贼身边安插卧底的。
但奈何半年前,那是天时是地利人和。我们正苦恼于曹贼的第一次进攻,他们的骑兵部队令我们损失惨重。
打得我们毫无还手之力,正当我们苦于应对时,一纸飞信,被陶州牧的门童们发现于田园门柱上。
经陶州牧翻阅,确定这是一封投诚信,因为信中简要说明了一下,他自己的家世,还有自己身居曹营的什么职位,甚至直截了当地写了句
“愿以七尺之躯,许徐州百姓!”
后来经过几位官吏查阅相关资料,我们惊讶地发现,这封信的主人竟是徐州的本地人。
而且他的外祖父,还曾经担任过徐州某个县的县令。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位仁兄不仅擅长文学,还有着过人的武艺。他在曹营中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凭借自己的实力爬到了很高的位置。
而后续的飞信往来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许多曹营内部非常高级别的会议,他都能够参与其中。
并且由于他拥有惊人的记忆力,甚至可以将许多重要会议中的原话,完整无误地转达给我们。
这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情报资源,对于我们的决策制定,提供了极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