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过于拘泥了
牌坊街上,彩灯旖旎,每一座牌坊下面,都扎着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彩灯,主题都是围绕传统民间文化的。
牌坊街的街道两旁,是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如此相得益彰,便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独特侨乡风格。
三人一路走马观灯,来到下午到达时的城楼底下。城楼底下的彩灯,此时已经全部亮起,城门的正面,两条盘旋腾飞的巨龙,双双口吐龙珠,呈现双龙戏珠的吉祥寓意。
忽然,城门前的广场上传来急促的鞭炮,一面两三人高的大红色锦帆,由一名红衣人举着,缓缓朝人群而来
锦帆上,自上而下用金线绣着五个大字——“龙岗英歌队”。
举锦帆的红衣人身后,是一支数百人的队伍。
队伍最前面,几人正推着一辆小车缓缓驶来。小车中间,站着一个黑面长髯,一身黑色锦袍,戴着头冠的人,他身前是一面平放的大鼓,正在击鼓。
陈旭苒指着那个黑面长髯的人,对苏晓泠和冯骥说:“这是‘李逵’!”
“李逵”身后的众人,同样身穿戏袍,面着彩绘,一个个戏曲中人的扮相。
最前头的,是一个身穿黑色短打,双手驯蛇之人。
陈旭苒指着此人,对着苏晓泠和冯骥道:“这个是‘鼓上蚤’,‘时迁’。”
“时迁”身后的其他人,则都身着各色长戏袍,带着头冠,他们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
‘时迁’身后的众人,随着阵阵锣鼓,和有节奏的哨音,手里的木棍分别在上、下、左、右对击,踏着节奏,飞身跳跃、腾转、落地。
他们的动作雄浑有力,所过之处,带起阵阵旋风。
陈旭苒:“这些人分别代表‘水浒一百零七将’。”
苏晓泠和冯骥:“为什么不是‘一百零八将’?”
陈旭苒:“‘宋江’不在其列!”
“哦~~!”苏晓泠和冯骥会意,三人同时大笑。
队伍后面,是一支舞龙队,舞龙队全部由十四五岁的少年组成,队伍的前方的少年托举“龙珠”,他挥舞着一头挑着颗“龙珠”的木棍,“龙珠的”位置则随着他的身姿而变换。
他身后一众少年挑着的龙头,随着龙珠的位置,不停仰合俯摆,和‘龙珠’之间,仿佛有一根无形的细丝牵引着。
龙身和龙尾的少年则根据龙身的位置,默契地调换角度和身位。
只见随着龙珠的起落,龙头一个上下翻转,龙身和龙尾处的少年随即也纷纷依次放低手中的龙身,少年们的身姿依次跃过龙身后,再依次将龙身举高。
一条游动的“金龙”,在少年们的手中,就这么被盘活了!
游龙过后,是一群手持各色“彩鱼”的少年,他们比舞龙的少年年纪略小,正尾随着“游龙”,认真有序地舞动着手里的“游鱼”。
陈旭苒、苏晓泠、冯骥,三人回去的时候,将近晚上十一点。
苏晓泠很兴奋:“这才叫‘一夜鱼龙舞’呢!哎,难怪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冯骥:“你的意思是,不走这一遭,那些书都白念了呗!”
苏晓泠:“应付一下考试可以,但今晚看了这一遭,这些古诗词中的画面,才终于从教科书里活过来了!”
苏晓泠:“苒苒,为什么这些舞龙舞鱼的,都是小孩子呢?”
陈旭苒:“这些孩子都是各家族中推选的,我们当地每个大一点的家族都有祠堂,逢年过节都会举办这种游神的仪式。
‘老爷’站桌,中间摆上很多桌子,有各家各户的礼品。游神时,诸位福神,全副仪仗配齐,马头锣开道,锣鼓齐鸣,所到之处,礼炮迎送,男女老少,各备香花灯烛,跪迎敬拜。”
陈旭苒一脸投入:“光靠嘴巴描述不出那种震撼,有机会带你们从头看起,看全程!”
苏晓泠期待道:“好!”
“你俩想吃宵夜吗?”陈旭苒看向苏晓泠和冯骥。
苏晓泠伸出一个手掌,做了个谢绝的动作:“谢谢!还饱着呢!”
冯骥:“你们女孩子不都注重饮食和睡眠吗!早点回去吧!”
回到陈旭苒房间时已经很晚了,但火车上过了一天一夜,苏晓泠还是去洗了澡和头。
在陈旭苒的梳妆台边吹头发时,苏晓泠看到一张三人的照片,照片是黑白的,上面是一对夫妻,妻子手里抱着一个幼儿。
“这是我爸妈和我,照片里的我大概三岁吧,后来我们就没合过影。他们走的时候,我15岁。”陈旭苒走到苏晓泠身边,看着照片道。
苏晓泠放下手里的吹风机,抱了抱陈旭苒。
上一世,陈旭苒30岁结的婚,没办酒,领证后告诉苏晓泠,她结婚了,让苏晓泠有空到江城家里去玩。
苏晓泠在有一次休年假时,去过陈旭苒结婚后江城的家,没有到过陈旭苒老家,也从没有见过这张照片。
苏晓泠和陈旭苒一起躺进被窝,被窝里很干燥,根本没有海边的潮湿感。
“苒苒,你下学期有什么打算?”苏晓泠问。
陈旭苒:“大概率还是和上学期一样。你有什么打算吗?”
“我大概率也和上学期一样,继续在‘渡口’兼职。”苏晓泠补充道,“我还打算过些天去买个电脑。”
陈旭苒点了点头:“你想买个怎样的?”
苏晓泠:“本来打算买个台式机的,但台式机太笨重了,我想就买个笔记本吧。”
陈旭苒:“笔记本挺贵的,得2万吧?你手里的积蓄够吗?”
苏晓泠:“嗯,差不多刚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