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9章伏虎降凤
贾琮道:“户部那边民用工厂办得如何了?” “户部才呈了个条陈上来,说已和徽商、晋商等商帮合作,开办了三十七家厂矿,使用的都是万国号引进的西夷器械,果然产量大增。”庞超道。
贾琮沉吟道:“产量大不足为奇,销路好么?”
“销路甚好,还能卖去山南省和东瀛,许多布匹、铁器还能卖给草原鞑子并辽东的夷民。”庞超道。
“那我就放心了,只是工业生产提高以后,市场的开辟也要跟上,不然造出来的东西没人买,那也不行。海军建的如何了?”贾琮道。
“燕将军、彭将军正筹措此事,目前已从南方熟悉水性的卫所军精锐中抽调了五万,正在整训,教练新式战法。目前已然成军,只是战舰方面还跟不上。”庞超道。
贾琮微微颔首,道:“都说百年海军,咱刚起步,能有这个进展已经不错了,造船厂那边产量如何了?”
“目前西夷帮助建造的两个造船厂已经过试用,逐渐加快了战舰建造速度,加上薛家的船厂,这一年多来已建造了一级舰一艘,二级舰四艘、三级舰十一艘、四级舰二十艘。
加上最先订购的两支舰队并陆续增购的西夷战舰,目前总数是一级旗舰三艘,二级舰十五艘、三级舰三十五艘、四级舰七十七艘。”庞超道。
贾琮笑道:“好好,我那许多钱总算没丢在水里,有此雄兵在国朝周边来说也算过得去了。”
庞超笑道:“王爷又起了开疆拓土之心么?”
贾琮颔首道:“花大价钱建了海军,总不能一直留在家里,不拉出去打仗岂不浪费了?
趁东瀛还未有西夷涉足,先把这块眼前的肥肉吃了也不错。”
庞超道:“以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新军拿下东瀛当不费吹灰之力。”
“此事再议。还有事儿么?”
“还有两件,安国公从南方发来战报,说恩威并济,连战连捷,已彻底清理收伏了湘桂二省土司,正在西进。
川滇黔土司得知官军神勇不可敌,闻风丧胆,颇有降意,想来今年之内应能收服。”庞超道。
贾琮点头道:“老李戎马一生,打仗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告诉他,我在都中等着给他庆功,祝他早日克竟全功,凯旋回京。”
“是。另一件是顾中堂已拟定了漕务改革的具体方略,请王爷审定。”庞超从袖子里掏出一封折子。
贾琮翻开看了看,皱眉道:“太长了,先生简要说说罢。”
“好。顾中堂将此策分为人、船、粮、商四策。先说海运之人,从现在运河上的船夫、运丁中招募,配以海商熟悉海途的船工;
海船方面,着工部加紧赶制,争取到今年夏收时建成或购买四十余艘千料海船,便可堪使用,也可调用水军中老旧战船充数;
漕粮方面,今年只改一成为海运,往后逐年递增一成,十年之后,漕粮全数海运;
运商方面,今年这一成漕粮,半数交给公船,半数交给万国号运送,一石粮给予一两五钱银子运费,但须签订对赌协议,若漕粮漂没,商户须照数赔偿。”
贾琮道:“商人有得赚么?”
庞超道:“问过薛家的掌柜,这个价是码头接货价,海船本就要来往南北贩货,若能稳定接到漕粮生意,大有赚头。”
“好。”贾琮点点头。
贾琮想了想,道:“若用海运,江浙山东一带沿海倒是好办,江西、两湖、河南、安徽等地怎么办?”
庞超道:“顾中堂在太仓、淮安、胶州、莱州等沿海多处码头设了漕粮登船处,
内地省份的粮可通过车马或小船从长江、淮河水道运至海边,亦可折银征收,在内地少征粮,在沿海省份多购粮,以尽量节省运费。
两者孰优孰劣,还须试过方知。总而言之,不管何法,肯定比河运大大节省。”
贾琮点头道:“嗯,先尝试着办起来,区区一成漕粮而已,等这条路走熟了,我看用不了十年就能竟全功。”
“王爷说的是。”
“等漕粮河运彻底停了,再多花些钱把运河修好,这条河毕竟有相当意义,也能方便内陆人货往来。
到时候把那些河上讨生活的人都雇来修河,也能一举两得。”贾琮道。
庞超道:“王爷和顾中堂想到一处了,他也有这个想法。
另外,吴节度从山南递来折子,说在那边推行汉化遇到些阻碍,主要是精通汉文的人才太少,请朝廷调拨些讲郎过去。
我建议从天下秀才、童生中选拔些送去。”
贾琮一拍脑门,道:“早该想到。先生此议甚善,科举这根独木桥何必用这么多人去挤,何况许多人注定一辈子考不上。
我看让礼部并各省先选一千人送去,不够再加。”
庞超道:“只是有个关碍,故土难离,这些读书人未必愿意千里迢迢远赴海外。”
贾琮笑道:“若说不愿去,不是故土难离,而是价格不够。
告诉礼部,我给他们开个价,凡读书人愿去山南的,皆授学官、教谕官职,举人授正七品,秀才授正八品,童生授正九品。
童生赏赐房屋一所、田地百亩、山南少女一人、健妇二人、奴仆二人,秀才、举人再酌情增加。
若还不愿去,我再加码,反正山南百姓众多,难道还养不起几个教书先生?”
庞超抚掌笑道:“如此,天下许多皓首穷经的童生、秀才都要争先恐后了,过去直接就做官,还有许多赏赐,再不回乡也值得。”
贾琮道:“科举能一帆风顺考上倒也罢了,若考不上,着实荒废光阴。
我看以四十岁为限,不论是谁,到龄后不许应乡试、会试,国朝不需要这么多老头做官,都多些自知之明,该干嘛干嘛去。”
庞超道:“如此也好,免得许多人一辈子误在科场,四十不惑,也该清醒了。我回去就把王爷的意思传谕礼部。”
贾琮颔首道:“先生觉得此时取东瀛如何?”
“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