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解读3
在军事战略中,“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这一理念体现了深刻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固然是最好的谋略,但在实际中并非所有战争都能达到这个理想境界。为了配合伐谋,有时候确实需要动用武力威慑。
伐谋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出兵,可以在出兵的同时辅助伐谋,这就是谋战,即有谋略的战争。战争实际上是为了配合更好地实现谋略,这才是智将的做法,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武力乱打,妄图用武力征服。
伐谋是从策略和谋略上战胜敌人,让敌人认识到无论如何都没有胜算,从而直接投降。伐交则是通过各种手段,如威胁、利用间谍或给予好处等,使敌人孤立无援,弱化其内部,以获得胜利。而伐兵是在其他方法都不奏效时,只好在战场上一争胜负。
在实际运用中,这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支撑、相互制衡、相互利用。当三者都能达到极限运用时,胜利的希望就会更大。这就如同边打边谈、边谈边打,既搞谋略又搞军事,这样敌人就更容易投降。
例如,在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中,聪明的将领往往会综合运用伐谋、伐交和伐兵的策略。他们会通过巧妙的谋略布局,同时运用外交手段争取盟友、孤立敌人,并在必要时果断出兵,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这种多管齐下的方式,能够给敌人造成巨大的压力,使其在心理上和实际局势上都陷入困境,从而更有可能选择投降。
总之,在军事行动中,要充分认识到伐谋、伐交和伐兵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通过灵活运用这些策略,结合谋略与军事力量,才能在战争中取得更大的胜利。同时,这一理念也可以在其他领域,如商业竞争、外交谈判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应用。
在军事战略的考量中,攻城被视为下策,是一种不得已才会采用的方法。这主要是因为攻城的消耗实在是太大了,这种消耗不仅仅是对于进攻方而言,对于防守方来说也是巨大的。而且即便最终攻下城池,得到的也往往是被战争破坏得千疮百孔的地方,其价值相对较小。
从准备攻城器械方面就能看出这种作战方式的代价之高。比如要制造攻城的器械、楼橹,还有像“赣韫”这种四轮车。“赣韫”上面蒙着生牛皮,下面可以容纳十人,它能够防止敌人的木石、弓箭的伤害,并且可以用于运兵、运土,使士兵能够靠近城墙。除此之外,像各种各样的云梯、飞楼等攻城器械也需要准备。而仅仅是准备这些器械,大概就需要耗费三个月的时间。这意味着在攻城之前,仅仅在器械准备上,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包括时间成本。
这种巨大的消耗无论是对军队的持续作战能力,还是对国家的资源储备都是沉重的负担。在战争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损耗的控制至关重要。如果不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攻城可能会使自己陷入资源耗尽的困境,甚至可能因为长时间的攻城而给敌人其他方面的反击创造机会。所以,在军事决策过程中,将领们需要谨慎权衡攻城的必要性和可能带来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