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解读4
在战争策略中,攻城被明确视为下下之策,原因就在于其消耗巨大。攻城不仅是最次的方法,而且往往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进行。这是因为攻城的过程中,无论是进攻方还是防守方都会遭受极大的消耗。即便最终胜利了,得到的也常常是一座被战火破坏得残破不堪的城池,其价值大打折扣。
制造攻城器械的代价极为高昂。比如制造楼橹和“赣韫”这种四轮车,“赣韫”上面蒙着生牛皮,可容纳十人,能抵御敌人的木石、弓箭攻击,用于运兵、运土以靠近城墙。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云梯、飞楼等器械,准备这些器械大约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这意味着在攻城准备阶段,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
而除了制造器械,还有其他准备工作也耗时耗力。比如在城墙边上堆积高于城墙的土山,称为“距闉”。堆积这个土山以便更好地攻击敌人,这个过程又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可见,从准备攻城器械到进行其他辅助攻城的工作,整个过程漫长而艰难,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时间。
在战争决策中,将领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攻城的巨大风险和成本。如果有其他更好的策略可选,就应尽量避免选择攻城这种代价巨大的方式。只有在确实没有其他可行办法的情况下,才考虑攻城,但也要谨慎权衡利弊,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规划,以尽量减少损失。
在战争中,攻城被视为下下之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带来的巨大损失和风险。将领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准备工作尚未充分完成时就贸然决策,让士兵如蚂蚁般攀爬城墙强行攻城,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当将领心绪散乱、忿怒难抑,不等攻城器械准备好就急于进攻,这无疑是不明智的。士兵们在这种情况下强攻城墙,会遭受巨大的伤亡。即便死伤三分之一的士卒,也可能仍无法攻下城池,这便是攻城带来的灾难。因此,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将领更不能情绪失控、决策错误。
为什么攻城是下策呢?因为这是一场双方都受损的战斗。战争不仅耗费大量的财富,更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死伤人数众多。打不下来,自己一方会损伤惨重;即便打下来了,城池也会被破坏得差不多,自己也很难捞到什么便宜。
打仗并不仅仅是为了赢得胜利,真正的胜利应该是在赢了之后能够增加财富、变得更强。如果赢了战争却让自己变弱了,财富也减少了,那这样的仗就没必要打。所以,攻城是最不得已的做法。
在战争决策中,将领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智,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权衡利弊。不能被情绪左右,做出错误的决策。只有在做好充分准备、确保有较大胜算且能获得实际利益的情况下,才应考虑发动战争。同时,也要明白战争的目的不仅仅是胜利,更要为国家和人民带来长期的利益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