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韩信援汉击楚背后的几点考量 - 大秦野心家 - 一个人的远游s茹毛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大秦野心家 >

第一百四十五章韩信援汉击楚背后的几点考量

张良带着诏书和封印来到齐地,韩信觉得意外但又觉得不意外。之所以觉得不意外,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刘邦除了拉拢他和彭越等人,别无选择。觉得意外,是没想到刘邦答应得这么干脆利落,还派最倚重的谋士张良过来,明显是想施加压力,劝他尽快出兵。  本来,他向刘邦提出封王,除了伸手要地盘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拖延时间,静观其变,万一刘邦不答应,自己拥兵自重便有了充足的理由。

不过,他的小算盘早就被张良识破,吃定他不敢走这一步。

“王也封了,地也给了,韩信会不会变卦?”当张良回去见刘邦时,刘邦还是不无担心地问。

“大王请放心,借他十个胆都不会。”张良信心满满地回答道。

“听说早段时间项羽曾派人过去跟韩信议和,可真有此事?”刘邦接着问道。

“即使真有此事,韩信也不会跟他合作。”

“为什么?”

“因为楚霸王刚愎自用,已经触犯了韩信的内心底线,否则当年就不会主动投靠大王了,所以我断定,韩信绝不会选择投靠项羽,唯一担心的是——”

“担心什么?”

“这次去齐国,曾听到一些风声,说有人曾劝韩信选择拥兵自重,想跟大王和项羽三分天下。”

“这才是本王最为担心的。”刘邦听到这个消息,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如果韩信真的这样做,那个齐王岂不是白封了?

“不过大王也不必过于担心,谅他也不敢,到时形势所逼,他迟早还是会倒向我们这一边,大王静等好消息便是。”张良胸有成竹地说道。

张良之所以这么认为,是有他的根据的。

本来,韩信按兵不动,就是瞅着刘邦跟项羽火拼,等着坐收渔翁之利,不论刘邦消灭项羽,还是项羽消灭刘邦,他的实力还在,到时均有搏的机会。最好的结果是项羽和刘邦两败俱伤,那样他便可以趁机出来三分天下了。

既然如此,韩信为什么不接受蒯通的建议,直接宣布独立呢?

其实韩信一点也不傻,他没有接受蒯通的建议,是有他的通盘考虑的。

首先,他没那么恨刘邦,在没有充足的理由之下,他并不想在这个时候跟刘邦撕破脸,那样,一方面会受到道义上的遣责,另一方面又容易被刘邦和其他诸侯所孤立,比投靠项羽更不合算。

其次,韩信的军队有点复杂,自己的人马和根基没外人想像的那么多那么牢固。当年,韩信是领着刘邦的部队和人马杀进关中的,后来虽然不断吸纳了魏、代、赵、齐等国归降的将士,但手下大部分都是刘邦的亲信将领,特别是后来,刘邦为了约束韩信,专门派曹参、灌婴等得力干将前来协助韩信,这些人一直都奉刘邦为主公,韩信仅仅是他们的上级而已,能不能搞定这伙人,考验着韩信的政治手腕和情商,尚是一个毫无把握的未知数。

试试想想,如果韩信一旦宣布独立,势必会产生内部分化,一种可能是刘邦集团的人立马会甩掉韩信,领着自己带着兵去支援刘邦。如灌婴有可能带走骑兵军团,因为这支骑兵部队是刘邦以关中秦人为基础组建的。韩信唯一剩下的部队,只有魏、代、赵、齐等归降的将士,这班人当中,完全忠心于自己的,又是一个未知数。

还有一种可能,便是刘邦集团的人马有可能掉转枪头,夹杀韩信。曹参、灌婴等将领,虽然没有代替韩信的本事,但说杀掉韩信,不是没有这个可能。虽然韩信在井陉之战后,已着手建立了自己的中军幕府,底下也有自己的谋士,如李左车、蒯通等,但一旦宣布独立,便是以下犯上,反杀谋反的人,显得顺理成章。

既然一方面不想支援刘邦打败项羽,另一方面又不敢明目张胆宣布独立,韩信唯一能做的,就是找个借口,把这伙人留在齐国,等待时机。找什么借口?就是以齐人狡猾、不好对付为借口,滞留在齐国并向刘邦要封地和封号,这一拖就是一年时间。

换句话说,韩信完全可以把这一年时间变成两年,甚至三年。一个理由是继续平定齐地,千里齐地,平定个一两年都是名正言顺的。另一个理由是向北扫荡燕国,这场仗也可以打个一两年。反正不想援助刘邦,找到的借口都是冠冕堂皇的,不仅可以堵住刘邦集团将领的嘴,甚至都可以堵住刘邦的嘴。

当时北方局势是,韩信不出兵,赖在齐国不走,燕王臧荼有韩信挡着,也不可能有什么作为,要么被韩信打、要么安心呆在燕国,赵王张耳更不用说,韩信不出兵,他也不会出兵,因为被刘邦夺过一次兵权,他对刘邦没有安全感。

当时天下局势是,刘邦拥有关中、成皋两道大防线,他想打就打,不想打就守。而项羽则不同,守着一个四面包围的西楚国,他只能进攻,因为西楚无险可守。

正是看到这样的局势,张良才极力劝刘邦给韩信、彭越、英布三人封王,同时还亲自到齐国来了个敲山震虎。

退一步来说,就算韩信继续装聋作哑也不怕,因为彭越一开始就是跟着刘邦混的,相信封王后他会感激涕零,很快便派出援军鼎力相助,九江王英布也一样,因为他背叛过项羽,只能听命于刘邦。一旦彭越、英布动起来,韩信想无动于衷,便难了。

后来的发展果如张良估计的一样,封了王的彭越和英布,很快便领着兵马过来助阵,形势的发展对刘邦越来越有利,韩信这时候只能选择靠边站,因为他没有继续装下去的理由,更不想错失收割革命成果的机会。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