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偶遇
听到萧玉书此行是为了云禾县而来,宋县令脸色顿时阴沉下来,一脸的愤然,咬牙开口:“云禾县现在的情况你也知道了。这样的情形已经一个多月了,里面现在到底如何谁也不知道。
不过我们倒是有些消息说是云禾县里面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还活着,听说云禾县县令疑似与汴京不得了的大人物有关系,谁也不敢轻易招惹他。
当初封城的消息传来时,我去了一封信劝告,却没用,还是执意封城,到底封城之后为了什么,谁也不清楚。”
萧玉书不动声色地听着,却暗自思忖。
宋县令一口气说完,喝了口茶,润润嗓,思索了一番继续说道:“封城之后我怕有什么意外便让人盯着云禾。
近来有些异常的是每日半夜都有作商人打扮的人偷偷进入云禾县,不过究竟是不是商人却不得而知了。”
听见这个消息,萧玉书不由地皱了眉头,心中有些不好的猜测,却也没有说些什么。
转而想到了刚进城时县丞说的县令有先见之明的事,此时便问了出来。
“宋叔叔,听说您去年刚上任时便让百姓屯粮,说今年有大旱,这是为何?”
听见萧玉书这样问,宋县令也没做遮掩,先是低声问道:“你可知何为天文?”
萧玉书闻言便知此事不简单。
天文,乃是帝王之学,一般的人可不会,而会天文的人如今大多为隐士,轻易不会出山。
见萧玉书的了然的神情,宋县令继续开口说道:“去年我在上任途中遇到一人,十分神秘,只是告诉我来年望城及周围的县会有大旱。
本来我是不信的,可是他却能准确地说出我近年来的困顿,并且还能说出缘由。我便想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萧玉书闻言一亮,对此人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可是宋县令也不知道此人在何处,这样的世外高人都是十分神秘的,一般的人可找不到他们,只有朝代更迭或者国家动荡时才会出山。
与宋县令告辞之后,一行人离开了县衙,得到想要的消息后,萧玉书没在此处继续停留。
虽然都是宋家人,可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一方的人,萧玉书放心不下,留了一人在此处注意着他们的动静。
萧玉书则是带着其他人径直出了城,眼下已经很晚了,不好再继续赶路,找了个平整的地方稍作休整。
夜已深,深秋的夜晚格外的寒冷,一群人围在火堆边取暖,萧玉书盯着火苗不知在想些什么。
“小姐,我们接下来去往何处?”一旁的墨羽声音粗哑地开口问道,眼睛还亮亮的盯着萧玉书。
被墨羽拉回了神游的思绪,萧玉书抿了抿唇,闭了闭被火焰烤的干涩的眼睛,睁开时眼底一片清明,冷静地开口回道:“反正目前云禾县我们是没办法进去了……”
话还没说完,一群人突然站了起来,警惕地看向一个方向,萧玉书还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
站起身顺着寒月剑指的方向看去,借着月色看清了有一个人正往她们这边赶来。
不知是敌是友?
待来人靠近,一身衣袍已经看不出原本的模样,头发十分潦草,脸上也是脏兮兮的,身上似乎还受了伤。
男子停了下来,定定地看着萧玉书,往这边靠近。
“站住!你是谁?”墨羽手拿着刀,刀锋在月光的照耀下泛着寒冷而嗜血的光芒,男子停了下来,撩开挡住脸的头发,抬手擦了擦脸,对着萧玉书开口说:“萧小姐,是我——向明啊!”
萧玉书往前靠了几步,看清了之后,对着警惕地看着向明的墨羽开口说道:“没事了,自己人。”
向明一瘸一拐地跟着萧玉书,萧玉书让人找了身差不多的衣服给他,令人带着他去一旁的湖里面洗一洗。
等到向明收拾好自己过来时,萧玉书起身走向另一边,向明紧跟其后。
“当初在汴京到底发生了什么,你如今又为何会在这里,还是那副模样?”萧玉书停了下来,转身看着向明问出了困扰她多时的问题。
向明低着头跟着萧玉书,听着萧玉书的问题,陷入了回忆。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到楼下用了饭,然后上楼准备休息,刚坐下倒了杯茶,就听见窗外传来动静。
起初我以为是风吹,可半天一直在响,我当时便想着过去看看,还没走进窗户便被打开了,跳进来一个极为魁梧的男子。
我没遇到过这种情况,顿时慌了神,转身想往外跑,正准备开口呼救,那男子便上前捂住了我的嘴,打晕了我。
后来我被颠簸着醒来时,似乎处于一个封闭的空间,我有些害怕。
不一会儿就停了下来,外面有人在说话,可我实在听不清在说些什么。
后面我被带了出来,发现已经到了一个宅院里,当时看守的人不多,可能觉得我不会武,我偷偷找机会跑了出来。
可也不敢再回汴京了,便想着回云禾,没想到在此处碰到了你。”
向明一边回忆一边庆幸,庆幸自己逃了出来,还在此处碰到了萧玉书。
萧玉书听完向明的讲述,也为他松了一口气。
毕竟向明的这番遭遇还是因为她,若不是她带着向明进了汴京便不会有这样的情况;
若不是她以为没人注意到没有派人保护向明,他便不会有这样的无妄之灾。
幸好向明机灵跑了出来,不然都不敢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萧玉书突然想起些什么,狐疑道:
“你说你打算回云禾,可是如今云禾已经封城,你如何进得去?”
听到萧玉书这个问题,向明抬手挠了挠后脑勺,一脸窘迫的开口说道:
“这……我当初就是从那儿……出来的。”
萧玉书闻言,眼底闪过一抹亮光,继续开口说道:
“那儿?那你能带我们去吗?之前我们去了云禾,可城门紧闭,没有办法才在此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