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鲢鱼病害防治
本病又名鲢疯狂病,主要发生在一足龄鲢,可引起大批死亡,未死的鱼也因肉质变味而失去商品价。全国各地均有发现,但以浙江杭州地区最为严重,无论是池塘、湖泊、水库和江河中均有出现,成为当地严重的流行病之一。
【病原】病原是鲢碘泡虫(myxobolusdrjagini)。此孢子虫可寄生在鲢体的各个器官,但主要侵入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如脑、脊髓、脑颅腔内拟淋巴液、脑神经、听视神经等,形成大小不一的颗粒状白色胞囊。孢子椭圆形或倒卵形,前段有一大一小两个极囊,嗜碘泡明显。
【症状】病鱼十分瘦弱,头大尾小,体色暗淡无光泽,脊柱向背部弯曲,使尾部上翘。病鱼离群在水面狂游急窜或旋圈打转,不时跳出水面,复又钻入水中,反覆多次,终致死亡,死时头常钻入淤泥中。剖腹后,可见肝、脾萎缩,腹腔积水,剖开脑壳,露出脑部,可见白色颗粒状胞囊,取下孢囊,在显微镜下可见大量孢子。
【发病规律】鳃碘泡虫在鱼体内发育经过活动的营养体期到不活动的孢子期,从侵入鱼体到孢子形成,在水温16~32c时,约需4个月。当年夏花被碘泡虫侵入后,在6~9月为营养体期,10月后才逐渐形成孢子。因此,越冬的春花脑中,即可找到白色胞囊。次年5月胞囊内的孢子排出到体内各器官,部分排出体外,进入水体,沉入水底淤泥中积累,使疾病不断蔓延和流行。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春秋两季较为普遍。
【防治方法】由于病原体对药物有狠强的抵抗力,而且药物对脑部寄生虫的作用非常有限,故此病著重於预防。1、每l/15公顷用125千克生石灰或100千克石灰氮彻底清塘,杀灭淤泥中的孢子,以减少此病的发生。2、在冬片放养前,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每立方米水体500克)浸洗30分钟,或用石灰氮溶液(每立方米水体500克)浸洗30分钟,可以杀死60%~70%的孢子。3、6~9月,处於营养体阶段的病原,可用敌百虫(含量90%)按每立方米水体0.5克水浓度全池遍洒,每半月1次,可降低感染率。
防治
双线绦虫隶属绦虫纲,裂头科,双线绦虫属,第一中间寄主为桡足类,第二中间寄主为鱼类,终寄主为食鱼鸟类。过去一些大中型水库,在鲫鱼及野杂鱼体内偶有发现,常集中感染,有蔓延趋势。主要对一龄鲢鱼种造成较大危害,最高的池塘感染率达92%,感染强度最高时,每尾鲢鱼体腔内有13个裂头蚴。患病鱼种越冬死亡率最高为84%。但各年段感染不尽一致,主要和水体环境改变(因干旱引起水面积减小)和水鸟的活动有关。本文对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