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第139章
听到柔嘉患病的消息,芈颜和王太后芈鹭都十分忧心,各自派人过来慰问。
但无不例外,都被拦在庆陵台的宫门外。
她们也只能从太医署中,问得一些消息,而后心急如焚。
比起关心柔嘉的情况,太后更关心一同住在庆陵台的赵登。
她几次派人过去,想要将暂时仍然没事的赵登接走。
起初姬禾没让赵登离开,出于风险考虑,她怕一直与柔嘉上学的登儿也会感染,便将他迁移在庆陵台偏一些的地方。
几日的观测下来,见着登儿依旧壮实,没有任何不适,她这才应了太后的要求,让她把人领走。
赵登被挤到太后的宫中后,很是不习惯。
尽管他在一岁之前,一直跟着祖母住在此处,但那会儿太过年幼,他几乎没有那时的印象。
来到这里的第一晚,登儿就彻底失眠了。
既有搬到陌生地方的不习惯,也有对妹妹和姨母的担忧。
他躲在被子里哭,后面被守夜的宫人发现,哄了好久都哄不好,直至惊动了太后。
太后过来哄了他一会儿:“你与柔嘉一同长大,但她病着,你住在那里不安全,在祖母这里,登儿才能平安无事。”
登儿抹眼泪:“可是我与妹妹有过约定,要互相帮助一辈子,我怎么能在她病着的时候,就弃她而去呢?”
太后摸了摸他的脑袋:“傻孩子,你就算在庆陵台,也帮不上什么忙,反而还会有染病的风险,你顾好自己就行了。况且,你与柔嘉,以后总会分开的,现在提早适应,不是什么坏事。”
登儿止住了哭泣,眼眶中凝着亮晶晶的泪液:“为什么会分开呢?”
“因为……”她未必撑得过这一场疟疾。
平心而论,太后虽然因为赵翦有意将大统留给柔嘉一事,对她有些忌惮,但她到底是自己看着长大的小丫头。
听到她患病,太后心里既担忧,又想着如果这个孩子不幸撑不过去,也是天意。
连她自己都不知道,她到底是想要柔嘉能好,还是就此不治而亡。
如今回答赵登的这个问题,险些脱口而出的答案,才让她认识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但她不能这样说出来,于是太后换了个说法:“因为等你们长大了,各自嫁娶,有了自己的小家,就再也不能像小时候一样,一起吃饭,一起上学了。这是人之常情,《礼记》有云:男女七岁不同席、不共食。”
登儿似懂非懂,他好像明白了一些。
如今他六岁,妹妹五岁了,他们就快到了不能再同吃同住的年纪。
他觉得有道理,于是不再哭腾,乖乖躺下睡觉。
太后哄睡了登儿之后,再也没有了困意。
她为自己想着要柔嘉挺不过去,而感到罪过。于是回到寝殿,在耳室供奉的一座女娲神像面前,念经忏悔,假意慈悲。
她不知道是不是那日,她可以说的话,让那些氏族的族长,有所行动,才在这个当口,巧到不能再巧,先是太学的夫子染了疟疾病故,再是由他感染了每日听讲的柔嘉。
如果是的话,也怪不得她,她毕竟什么也没做,她只是说了几句宽慰他们的话,会错意,也是他们的事,与她无关。
如果不是,那就真的是天意了。
只能听凭天意,看看柔嘉到底是不是由天神认可的合格的王储,好事多磨,度过此劫。
*
在邯郸城疟疾肆虐濒溃的时候,被赵翦盼了数月的司懿,终于出现在众人的视野。
确切来说,是他在路上,听到邯郸疟疾的消息,于是主动骑着小毛驴,不辞日夜,千里奔来。
那天守城的卫队,见到一个不修边幅的的老叟骑驴狂奔,自然而然就将他拦了下来。
他开口就是:“放我进去,我能治疟疾!”
听得他如此大的口气和不怕死的精神,于是查看了他的文牒,才知道这人就是国君一直在找的神医。
司懿入城之后,就抓了几个病患,望闻问切,随后雷厉风行地开了一张方子,如何治理,如何吃药的应对之策,全部写了下来,让去誊抄交给城中的所有大夫和太医。
当年他送范奚魂归故土之后,一路北上,去了齐国,去了临淄,环渤海而游,再去了燕国的最东端。
这一云游,不知不觉就过了一年多。
路上他遇上了很多人,顺手给人治过疑难杂症,也顺手散下些医术给有缘之人。
在一个村子里,司懿也遇到过这种一模一样的疟疾,当时他留在那里很久,才琢磨出这个医治之法。
但是当时,因为他没能够及时研制出根治之法,那个村庄有一半的人没能熬过去。
这也成了他的一个遗憾。
他时常想,若是他能再早点研制出来就好了。
后来司懿继续前行,从燕国的最东端往西走,横亘整个燕国,才进入赵国的领地。
进入赵国,他一路南下,经过鲜虞,在那里听说了邯郸的情况,便知晓这个就是当年范奚说的,让他入赵国的最佳时机。
司懿刚留完医治之法,就有人请他入王宫,说国君早已等待他多时了。
他跟着人去,见到了赵翦,后者直接亲自将他带往庆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