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 - 满朝文武都是我死忠 - 一七令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完结

完结

得知皇上病危时,距裴元珩跟祝卿安大婚也才不过五日。

裴元珩起初听到消息还以为老皇帝在耍他们,毕竟前段时间他就经常以自己身子不适为由,让裴元珩跟祝卿安去他宫中伺候,每次还让他妻子喝茶。一开始裴元珩并未意识到茶水有问题,但是老皇帝回回如此,便刻意了。他嘱咐祝卿安别碰大明宫的任何东西,同时对老皇帝的憎恶也与日俱增。

可这次是真的,皇上真的病入膏肓了。

裴元珩赶到后,大明宫中站满了太医,众人都对皇上的病束手如策。裴元珩也没准备拿他们问罪,当初裴元玺给自己生父下毒可是十分的心狠手辣,被下了这么久的毒,身子早就衰败了,能撑两年不死已是老天庇佑,怎还能如正常人一般呢

裴元珩让祝卿安留在原地,自己走近床榻,看到老皇帝病危之际还不忘紧紧扯着床边的带子。

皇上睁着眼,双目看向虚空,将不甘心发挥到极致。裴元珩看到这一幕,便知道这老皇帝已经是弥留之际了,大概活不过今晚。

“太后、齐王、秦王等处通知了吗?”

“已经通知了。”话才说完,太后便带着贵妃哭着近来了,等见到皇上的病容之后,更是哭得不能自抑。

裴元珩瞧见贵妃这般伤心,忽然又想起来她跟郑厌的往事,这两人也是一笔糊涂账,有这样一个前事在,贵妃应当不大可能想让老皇帝长命百岁,毕竟他多活一日,贵妃与郑厌的女儿便多一份危险。只要老皇帝死了,她跟郑厌的事也就不是什么隐患了。裴元珩觉得老皇帝有些可悲,要强了一辈子,临终估计也就太后哭得真心实意。

就连后面赶过来的齐王跟秦王,其实都已经麻木了。他们自小就被忽视,从前活在废太子的阴影当中,被压着从来没有出头之日。后来废太子没了,他们也一样是个小透明,两人都将过错追加在老皇帝身上,觉得是他不慈,才导致如今父不父、子不子的局面。

二人跪在地上,虽然也流了眼泪,但是有多少真心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皇上还不知道自己有多可恶,忍痛挣扎了两下后,忽然叫了祝卿安的名字。

祝卿安跟裴元珩俱是一愣,就连太后都没想到皇上会叫祝卿安的名字。就在众人莫名其妙之际,后面一个小太监端着一碗汤药过来了,颤颤巍巍地跪在地上,连头也不敢擡。但是,皇上交代他的事却不得不做,小太监道:“太子妃娘娘,这是圣上特意给您求的汤药,能一举得男,还请您饮下。”

皇上盯着祝卿安,一定要让她喝点。只要喝了汤药,他就下圣旨禅位。没错,他觉得自己还能过段时间,从没觉得自己一定会熬不过今夜。

太后气极:“自己都病成这样还要操心这些?!”

裴元珩神色微黯,这老不死的,临终了还不行善事。

祝卿安就没准备喝,但是皇上临终一举确实将她架在火上烤了。裴元珩见不得她受委屈,擡起皇上的手,在手心处写下了三个字。

皇上瞪大双眼。

裴元珩静静地看着他。

良久,皇上吐出了一口气,艰难地摆手:“罢了,不喝了。”

裴元珩“体贴”地将他的手放下:“知道父皇惦记孙子,可是太子妃身子健朗,无需服用汤药,您好好养病,假以时日必定能看到孙儿出世。”

裴元珩漫不经心地说着话,一边说还一边细致地给对方掖了掖被角。

齐王看得酸死了,父皇偏心眼从来就没偏到他头上,从前是太子,现在是老二,都快要死了还惦记老二没儿子呢,怎么没见他惦记自己?

皇上自从被裴元珩在手心上写了字之后,情绪一直不稳定。他又叫了众人过去,想交代两句,可眼下已经说不出来话了,至于原本要给裴元珩的圣旨,到底也没给他。

一群人静守在床榻前。

下半夜后,老皇帝含恨而终了,临走前还一直盯着裴元珩。裴元珩知道他什么意思,却一句话都没有承诺,眼睁睁地看着他离世。

皇帝驾崩的丧钟敲响,夜里熟睡的官员纷纷从床上惊醒,竖着耳朵分辨了一会儿,立马掀被子,穿衣出门。

一晚上,京城里就没有一个人能睡个好觉。

裴元珩也强撑了一夜,等到第二天早上的时候太阳穴还在突突地跳着,从来没有熬过这么晚,如今猛然彻夜未眠,心脏都不太好了。

他看向妻子,本来想要安慰两句,结果发现对方的状态比他好太多了,好得裴元珩都有点沉默。

祝卿安反而过来安慰他:“待会儿忙完之后便抽空睡一觉吧,我叫人给你备一个锦榻,能这会儿条件有限,能多休息则多休息,不许再挑床了。”

祝卿安是知道他平日里有多龟毛讲究的。

裴元珩捂了捂脸,无奈地笑了笑:“好,不挑了。”

大行皇帝病逝,临终前并未明确传位于谁,也没有留下什么诏书。论理,裴元珩是太子,就应该由他继承大统,可他缺就缺在一份名正言顺的传位诏书上。然而事实却是,两位皇子都默认了裴元珩上位,朝廷官员或是早就投靠了裴元珩,或是不想被裴元珩记仇,竟然都没有跳出来反对。于是裴元珩按照惯例,在灵前进行了登基。

这自然是临时的,按规矩,丧礼结束之后才是真正的登基大典。

裴元珩手下能人众多,皇上病逝之后,丧礼的一应流程都没有出过一丝纰漏,等到丧礼结束,老皇帝入土为安、裴元珩顺利登基之后,朝中也不见慌乱。

一切都稳步推进,甚至比当初先皇在位时还要井井有条。

裴元珩上位之后,原先支持他的人立马被加封,裴元珩从不亏待自己人,即便是不着调的冯道士也给了个虚职,还赏了道观,更不必说其他人了。

商止等人说是一飞冲天也不为过,晋升速度之快,叫秦相这样的年长者也为之惊叹。新帝身边的人其实年岁都不大,年轻者有如商止、顾槿安这些,都才及冠没两年而已。一时间,坊间也开始传言新帝喜欢用年轻人,倒是让一些年纪大的官员很是吃味。

前朝稳定之后,裴元珩立马将自己生母追封为太后,为生母正名,又册祝卿安为皇后,居长乐宫,许她最大程度的宫权。

祝卿安不愧是管过几千上万军队的女将军,处理宫务也是手到擒来,不过她一直没有放弃组建女兵的想法,得到裴元珩支持后,便一直在挑人,即便成效不佳也未曾放弃。

如今女子还是太过娴静,不是说这般不好,而是太过顺从容易失了锋芒,祝卿安不好逼着她们习武,只能从细微之处改变,将宴饮上的软舞改成劲舞,鼓励饱读诗书的女子办学,时常组织女子武举……

一开始她做这些也引得一批人说教,庆幸的是裴元珩向来护短,祝卿安别说是引导女子走出来了,她就是把宫殿掀了,也由不得外人置喙。

裴元珩好似一个昏君一般无脑护着自己人,他若真是个昏君,众人骂得还理直气壮些关键是裴元珩自从继位之后,就没干一件叫人失望的事。甭管什么难题,在他这儿似乎都迎刃而解了。

一开始只是改革吏治,老油条们被以陈徊水为首的一批御史给弄得身心俱疲,每年两次的大小考核叫他们再不敢糊弄了事。新入官场的小官儿也在高强度的磨练之下,开始适应朝廷的新氛围,原先松散的吏治风气也倏然一变。纵然地方上的官员还有贪污纳贿的,却也不敢再像从前那样明目张胆。

改革吏治后,裴元珩又开始鼓励商业,引导商贾将钱财转为置产而非置地,鼓励兴建作坊,甚至开辟了几条海外航线,让他们将多余的商品倾销出去,两年下来,大江南北的商贸往来比从前不知热闹了多少倍。再之后,朝廷竟然弄出了六十多日就能成熟的占城稻种,一举俘获了百姓的心。

百姓才不管上位的是谁呢,只能能让他们吃饱穿暖,那就是古往今来头一位明君。

裴元珩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收拢人心,先是平民百姓跟基层官吏,再是商贾,等手头上的人脉势力足够多之后,才开始渐渐地推行鱼鳞地图。

土地兼并不能根治,他能做的只是暂缓。因为裴元珩这两年的政绩,所以此事推行起来虽然也遭到一些地主的反抗,但是总体还是顺利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