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七画(2)
第54章七画(2)
【现代研究】含鞣质等。杨梅树皮见《本草纲目》。为杨梅科植物杨梅myricarubrasieb.et.的树皮。
【异名】杨梅皮。
【性味归经】苦、辛、微涩,温。归肝、胃经。
【功效应用】理气和中:用于胃肠气滞,恶心区吐,脘腹胀满,不欲饮食,单用,或与青木香等同用。活血疗伤:用于跌打扭伤,可与百两金根配伍,浸酒10天,搽擦患处;亦可与南五味子根浸童便中7日,切片晒干,加小茴香共研粉,米酒冲服。解毒敛疮:用于疮疡肿痛,水火烫伤,研末调涂。此外,单用研末外敷,还治外伤出血。
现代常用于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跌打损伤、骨折、烧烫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含黄酮类成分等。对志贺菌属,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豆油见《本草纲目》。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max(l.)merr.的种子所榨取之脂肪油。
【性味归经】甘、辛,温。归大肠经。
【功效应用】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单用炖温饮。此外,单用涂患处,还可治疥疮。
现代常用于大肠秘结、急性肠梗阻。
【用法用量】内服:炖温饮,30~60g。外用:调药涂患处。
【现代研究】含脂肪酸,β-胡萝卜素、维生素e(即生育酚)等。
豆瓣绿见《植物名实图考》。为胡椒科1年生肉质草本植物豆瓣绿peperomiareflexa(l.f.)a.dietr.的全草或根。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异名】豆瓣鹿衔草、岩筋草、豆瓣草、石还魂。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肝、脾、肺经。
【功效应用】舒筋活血,祛风除湿: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均可浸酒服,或水煎服。治跌打骨折,还可取鲜草捣敷患处。解毒消肿:用于疮疡肿痛,取鲜品捣烂,调食盐少许外敷。祛痰止咳:用于虚劳咳嗽,哮喘,百日咳等,单用水煎,或泡酒服。此外,与胡椒、红糖共煨服,可治水泻。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支气管炎、百日咳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捣敷;煎水洗。
芫花见《神农本草经》。为瑞香科落叶灌木芫花daphnegenkzcvasieb.et.的花蕾。主产于安徽、江苏、浙江、四川、山东、湖南等地。
【异名】醋芫花、闹鱼花、棉花条、芫条花、银腰带。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毒。归肺、脾、肾经。
【功效应用】泻水逐饮:用于身面浮肿,胸胁积水,大腹水肿,二便不通.功似大戟、甘遂,而尤能泻胸胁水饮,单用,或配伍甘遂、大戟、大枣、牵牛子等,如十枣汤(《伤寒论》),舟车丸(《景岳全书》)。杀虫疗疮:用于头疮,白秃,顽癣,单用研末,或与雄黄共研,猪脂调膏外涂。此外,煎水含漱,或研末擦痛处令热可治牙痛。
现代常用于渗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病毒性肝炎、精神分裂症、癫痫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含漱。
【使用注意】体质虚弱者及孕妇忌服。反甘草。
【现代研究】含芫花素、羟基芫花素、芹菜素、苯甲酸及谷甾醇等。芫花素能刺激肠黏膜,引起剧烈的水泻和腹痛。煎剂给大鼠口服和麻醉狗静脉注射,均可引起利尿作用。水浸剂在体外对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对实验动物有止咳、祛痰作用。
芫花根见《吴普本草》。为瑞香科植物芫花daphnegenkwasieb.et.的根。
【异名】金腰带、黄大戟、蜀桑、铁牛皮。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毒。归肺、脾经。
【功效应用】逐水消肿:用于水肿体实者,单用为末,空心温水调服。解毒消肿:用于乳痈及鱼脐疔疮,久疗不瘥者。治疗乳痈,单用捣烂,塞患侧鼻孔中,或水煎服;治疗鱼脐疔疮,常与猪牙皂荚、白矾、黑豆熬膏外贴,如芫花根膏(《太平圣惠方》)。若捣汁服,又治瘰疬。
现代常用于神经性皮炎、急性乳腺炎、鼻炎等。治神经性皮炎可研末用醋或酒调敷。治疗急性乳腺炎,可取鲜根祛除外皮及木心,切碎捣烂,搓成小团,塞于鼻孔内,约20分钟有热辣感后5分钟取出。亦可制成100%浸液,用棉球蘸药后塞鼻。治疗鼻炎,取根30g切碎,浸入75%乙醇100ml中2周,用黄豆大小棉球浸吸芫花酊2~3滴,外面再用消毒棉花包裹,塞在下鼻甲与鼻中隔之间,副鼻窦炎可以塞在中鼻道,每日1次,每次1~2小时,5次为1个疗程。
【用法用量】煎服:1.5~4.5g,或捣汁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熬膏涂。
【使用注意】体质虚弱及孕妇忌服。反甘草。
【现代研究】根皮含芫根苷、芫根乙素、β-谷甾醇等。对动物有引产作用。根的碳酸溶解部分对动物子宫有明显的兴奋作用。
芜荑见《神农本草经》。为榆科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大果榆ulmusmacrocarpahance果实的加工品。主产于华北、东北各地。
【异名】臭芜荑、山榆仁、白芜荑、大果榆糊。
【性味归经】辛、苦,平。归脾、胃经。
【功效应用】消积杀虫:用于虫积腹痛及小儿疳积。治虫积,单用为末,米饮送服,或与雷丸、干漆共为末,温水调服,即芜荑散(《奇效良方》),亦可与苦楝根皮、使君子、槟榔等合为丸剂,如化虫丸(《医方集解》);治小儿疳积,常与党参、白术、山药、鸡内金等健脾益气药同用。此外,单用为末,蜜调涂,可治疮疥,湿癣。
现代常用于蛔虫病、蛲虫病、小儿疳积等。
【用法用量】煎服:4.5~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服。
【现代研究】含鞣酸等。醇提取物在体外对猪蛔虫、蚯蚓、蚂蝗皆有显著治虫效力。水浸剂在试管内对某些常见的致病性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芜菁子见《名医别录》。为十字花科2年生草本植物芜菁brassicarapal.的种子。全国各地均有种植。
【异名】蔓菁子。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肝经。
【功效应用】养肝明目:用于青盲,目暗,单用蒸熟,晒干,研粉冲服,或煎服。祛湿利水:用于小便不利,妊娠水肿,湿热黄疸,均可单味研末冲服。
现代常用于青盲、黄疸等。
【用法用量】煎服:3~9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