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七画(5)
第57章七画(5)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痢疾,泄泻,单用,水煎服;用于痈肿疮毒,乳痈,蛇咬伤,可单用鲜草捣烂敷患处;用于水火烫伤,可单用研末,麻油调搽患处。活血化瘀:用于月经不调,痛经,可单用煎服;用于跌打损伤,可单用泡酒服,并取渣包敷伤处;用于风湿痹痛,可单用水酒煎服,或炖鸡吃。此外,与吉祥草、旱莲草、白茅根、仙鹤草、藕节同用,又治肺热咳嗽、咯血。现代常用于急性胃肠炎、乳腺炎、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15~30g);或泡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煎水熏洗。
赤车使者见《雷公炮制论》。为荨麻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赤车使者elatostemaumbellatumbl.var.majusmaxim.的全草。分布于我国中部各地。
【异名】小锦枝、半边山、半边伞、细水麻叶、小自沙、毛骨草、风湿草、猴接骨、见血青。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功效应用】祛风胜湿:用于风湿骨痛,可与勾儿茶同煎服;或与猪蹄煨汤服。活血行瘀:用于跌打损伤,骨折,单用鲜草加食盐少许,捣敷伤处;或与生栀子、糯米、米酒同捣烂后加热敷患处。解毒疗疮:用于痈肿疮疡,单用煎服并捣敷;用于蛇咬伤,单用捣敷。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疖痈、骨髓炎等。治骨髓炎,单用水煎服。此外,与猪脊椎骨共炖服又治遗精。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
杏叶防风见《滇南本草》。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杏叶防风pimpinellacandolleanawightetarn.的根或全草。产于云南、四川等地。
【异名】山当归、马蹄防风、清当归、兔耳防风。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脾、胃、肝经。
【功效应用】温中散寒: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可与小茴香、草豆蔻共为末冲服。祛风解表: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咳嗽,单用水煎服。活血行气:用于跌打损伤,可用其根与地檀香、黑骨藤各等量泡酒服,或用鲜叶捣烂外敷;用于疝气腹痛,可与橘核、荔枝核、小茴香等水煎服。解毒消肿:用于痈疮溃烂,鲜叶捣烂外敷;用于半夏、南星中毒,单用其根,水煎服。
现代常用于感冒、消化不良、跌打损伤、疝气腹痛、痈疮肿痛等。
【用法用置】煎服:6~15g;或研末;或浸酒服。外用:捣敷。
还阳参见《内蒙古中草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屠还阳参crepisturczaninowiic.a.mey.的全草。分布于东北、华北、西藏等地。
【异名】驴打滚儿草。
【性味归经】甘、苦,凉。归肺、脾经。
【功效应用】止咳平喘:用于咳嗽气喘,肺痨咳嗽,常与大枣熬膏服;或与白芥子、葶苈子、洋金花等制丸服。健脾消食:用于小儿疳积,产后乳汁不足,单用,或与猪蹄共炖服。
现代常用于慢性气管炎、产后乳汁不足、小儿营养不良等。
【用法用量】煎服:15~30g;或熬膏、制丸。
扶芳藤见《本草拾遗》。为卫矛科常绿或半常绿灌木扶芳藤euonymusfortunei(turcz.)hand.mazz.的茎叶。分布于华北、中南及陕西、山西、云南等地。
【异名】滂藤、岩青杠、白对叶肾、小藤仲、爬墙虎、藤卫茅、山百足。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舒筋活络:用于风湿痹痛,关节酸痛,单用泡酒服;用于肾虚腰痛,常与大血藤、梵天花水煎,冲红糖、黄酒服。散瘀止血:用于跌打损伤,骨折,单用泡酒服,或鲜叶捣敷患处;用于创伤出血,单用研末撒敷。
现代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骨折、创伤出血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含卫矛醇。
连翘见《神农本草经》。为木犀科落叶灌木连翘forsythiasuspensa(thunb.)vahl的果实。主产于山西、河南、陕西、山东。
【异名】青连翘、连翘壳、连翘心、大翘子、连壳、落翘。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心、胆、小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散结:用于痈肿疮疡,常与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等同用;若疮疡红肿未溃,常与皂角刺、穿山甲等同用,如加减消毒饮(《外科真诠》);若疮疡溃烂、红肿、脓出不愈者,可与金银花、天花粉、牡丹皮等配伍,如连翘解毒汤(《疡医大全》);治乳痈肿痛,可与瓜蒌、青皮、橘叶等配伍,如连翘饮(《证治准绳》);治肠痈腹痛,可配伍红藤、败酱草、大黄等;治痰火凝结之瘰疬,可配伍夏枯草、牡蛎、玄参等;治瘿瘤,可与夏枯草、海藻、黄药子等同用;治喉痹,可与马勃、山豆根、板蓝根等同用。疏散风热:用于风热外感,温病初起,常与金银花、薄荷等同用,如银翘散(《温病条辨》)。若邪热人里,初涉营分而致心烦谵语,斑疹隐隐,可与水牛角、生地黄、金银花等同用,如清营汤(《温病条辨》)。清心利尿:用于热淋涩痛,可与车前子、白茅根、木通、竹叶等配伍,如如圣散(《杂病源流犀烛》)。
现代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腮腺炎、上呼吸道感染、乳腺炎、急性肾炎、阑尾炎、痈疖、病毒性心肌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气虚发热,痈疽已溃、脓稀色淡者忌服。
【现代研究】含白桦脂酸、齐墩果酸、松脂醇、连翘酚、连翘苷、芸香苷。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以及志贺菌属,伤寒沙门菌、白喉棒状杆菌、大肠埃希菌,变形、鼠疫和人型结核等杆菌均有抑制作用。连翘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煎剂并有一定的镇吐作用。注射剂对动物有降压、利尿及抗炎作用。
卤地菊见《福建民间草药》。为菊科多年生蔓草卤地菊wedeliaprostrata(hook.etarn.)hemsl.的全草。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等地。
【异名】黄花龙舌草、龙舌三尖刀、龙舌草、三尖刀、尖刀草。
【性味归经】甘、淡,凉,归肺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风热表证,温病初起,可与金银花、野菊花、岗梅叶等水煎服;用于喉蛾、喉痹,单用鲜草捣烂绞汁,和等量冬蜜服,或单用和醋煎开激喉;用于乳痈,蛇咬伤,单用鲜草捣敷患处。祛痰止咳:用于肺热咳喘,肺痨咯血,单用捣烂绞汁和蜜,开水冲服。
现代常用于防治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喉炎、扁桃体炎、乳腺炎、肺炎、肺结核等。
【用法用量】煎服:9~18g(鲜者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吴茱萸见《神农本草经》。为芸香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吴茱萸evodiarataecarpa(juss.)benth.将近成熟的果实。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
【异名】吴萸、淡吴萸。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胃经。
【功效应用】散寒止痛:用于肝寒气滞诸痛。治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常与人参、生姜等同用,如吴茱萸汤(《伤寒论》);治寒疝作痛,常与小茴香、金铃子、木香同用,如导气汤(《医方简义》);治寒湿脚气上逆,腹痛,闷乱不识人,可与木瓜、槟榔、生姜同用,如吴萸木瓜汤(《时方讲义》);治经寒腹痛,月经后期,常与当归、芍药、川芎、桂枝等配伍,如温经汤(《金匮要略》)。下气止呕:用于胃中虚寒,食后欲吐,腹痛,或干呕吐涎沫及肝火犯胃之胁痛,吞酸,呕吐。用于胃寒食后欲吐,腹痛,亦可用吴茱萸汤;用于肝火犯胃之胁痛呕吐等,常与黄连为丸用,如左金丸(《丹溪心法》)。引火下行:用于口舌生疮,肝阳眩晕,头痛,单用为末,醋调外敷足心。助阳止泻:用于脾肾虚寒之泄泻,常配伍五味子、肉豆蔻、补骨脂,即四神丸(《内科摘要》)。此外,煎水外洗,可治阴部湿痒,生疮。
现代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神经性呕吐、子宫阵缩无力和出血、高血压、湿疹、神经性皮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1.5~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蒸热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燥烈,能损气动火,故阴虚有热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