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五画(6) - 中药大辞典 - 刘彬编著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中药大辞典 >

第35章五画(6)

第35章五画(6)

【现代研究】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姜醇、姜烯等)及姜辣素。能使胃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加强,解脂分解酶作用增强,并有末梢性镇吐作用。对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有兴奋作用,挥发油能促进外周血液循环而有发汗作用。体外可抑制皮肤真菌,杀灭阴道滴虫。生地黄见《神农本草经》。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rehmanniaglutinosa(gaertn)libosch.和怀庆地黄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f.hueichingensis(chaoetschih)、hsiao.的根茎。主产于河南、河北、陕西等地。

【异名】地黄、鲜地黄、怀生地、原生地、干生地、怀地黄。

【性味归经】甘、苦,凉。归心、肝、肾经。

【功效应用】清热凉血: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烦渴、斑疹隐隐、神昏、舌绛,常与玄参、丹参、赤芍、银花、连翘等同用,如清营汤(《温病条辨》);用于血热吐衄,可以鲜生地与生侧柏叶、生荷叶等同用,如四生丸(《妇人良方》);用于血热尿血,血淋,可与白茅根、大蓟、小蓟等同用;用于妇人崩漏下血,可以鲜地黄汁与益母草汁同服。滋阴清热:用于阴虚内热,骨蒸潮热,可与知母、地骨皮同用。若为热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津已伤,低热不退,夜热早凉,口干发热,舌红脉数,可用干地黄与知母、青蒿、鳖甲等同用,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用于温病伤津,肠燥便秘,可与玄参、麦冬同用,如增液汤(《温病条辨》);若肺肾阴虚,劳热咳嗽,或痰中带血,可配伍贝母、麦冬、百合等。生津止渴:用于热病伤阴,烦渴多饮,可与沙参、麦冬、玉竹等同用,如益胃汤(《温病条辨》)。此外,若与荆芥、防风、丹皮、白蒺藜、白鲜皮等凉血祛风药同用,又治血分风热所致风疹瘙痒。

现代常用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肾衰竭、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膜炎、过敏性紫癜、荨麻疹、湿疹、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功能性子宫出血、消化道出血、口腔溃疡、牙周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30~60g);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胃虚食少及胸膈多痰者慎服。

【现代研究】主含苷类,其中尤以环烯醚萜苷类为主。又含糖类,20余种氨基酸、20余种微量元素等。具有镇静,降压,抗炎,抗过敏,强心,利尿,缩短凝血时间,改善肾功能,抗肿瘤,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生姜皮见《食疗本草》。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外皮。

【异名】姜皮、生姜衣。

【性味归经】辛,凉。归脾、肺经。

【功效应用】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初起,头面浮肿,小便不利,可与地骨皮、五加皮、茯苓皮、大腹皮各等份,为末服,如五皮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或与橘皮、桑白皮、茯苓皮、大腹皮等配伍。

现代常用于肾炎水肿、心源性水肿、妊娠水肿、肝硬化腹水等。

【用法用量】煎服:1.5~4.5g。

代赭石见《神农本草经》。为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hematite的矿石。主产于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广东、湖南、四川等地。

【异名】生赭石、代赭、赭石、钉赭石、赤赭石、煅赭石。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胃、心经。

【功效应用】平肝潜阳:用于肝阳上亢所致头痛、眩晕、耳鸣,常与龙骨、牡蛎、龟板、白芍等同用,如镇肝熄风汤,建瓴汤(《医学衷中参西录》);若肝火上炎,肝阳上亢所致头晕头痛、心烦难寐,可配伍磁石、珍珠母、冰片、半夏等,如脑立清(《上海市药品标准》)。重镇降逆:用于肺胃气逆。治疗胃气上逆,呕吐,噫气,呃逆,常与旋覆花、半夏、生姜等同用,如旋复花代赭石汤(《伤寒论》);治疗肺气上逆,气道喘息属虚者,可配伍党参、山茱萸等,如参赭镇逆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气喘属实者,可与苏子、杏仁等配伍。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崩漏,既可单味研粉调服;亦可配伍生地、侧柏叶、茜草等。此外,研末外用,可治创伤出血。

现代曾用于高血压、癫痫、内耳眩晕症、顽固性呃逆等。

【用法用量】煎服:10~30g(宜先煎);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虚寒证及孕妇慎用。镇潜降逆宜生用;收敛止血宜煅用。

【现代研究】含三氧化二铁,并含中等量硅酸及铝化物,小量镁、锰、钙。可用代赭石代替硫酸钡作为x线胃肠造影剂,且无毒。

仙茅见《海药本草》。为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仙茅curculigoorchioidesgaertrl的根茎。分布于西南及长江以南各地。

【异名】独脚仙茅、蟠龙草、冷饭草、小地棕根、地棕根、仙茅参、独脚丝茅、独脚黄茅、天棕、山棕。

【性味归经】辛,热。有毒。归肾、肝经。

【功效应用】温肾壮阳:用于肾阳不足,阳痿遗精,小便失禁,心腹冷痛,常与淫羊藿、巴戟天等同用;亦可与金樱子根及果实炖肉服。祛寒除湿:用于寒湿痹痛,腰膝酸软,单用浸酒服;或配伍杜仲、独活、附子、淫羊藿等。

现代多用于性功能减退、老年遗尿、妇女更年期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浸酒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者忌用。

【现代研究】含鞣质、脂肪及树脂、淀粉等。

仙人掌见《本草纲目拾谴》。为仙人掌科灌木仙人掌opuntiadilleniihaw.的根及茎。分布于南方各地。

【异名】神仙掌、观音掌、霸王树、仙巴掌、观音刺。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疮疡疔毒,乳痈,痄腮,水火烫伤,蛇咬伤,冻疮,湿疹等,鲜品捣烂外敷,绞汁外涂,或研末调敷。行气活血:用于心胃气痛,痢疾腹痛,单用,或配方使用。治胃痛,胃酸过多者,可与海螵蛸、鸡内金、木香研粉冲服;亦可配伍良姜、香附、石菖蒲等。清肺化痰:用于肺热咳喘,捣烂取汁对蜂蜜服。

现代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细菌性痢疾、支气管哮喘、烧烫伤、腮腺炎、乳腺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鲜品,30~60g;研粉服,1~3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含三萜、苹果酸、琥珀酸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胞杆菌有高度抑菌作用。

仙桃草见《本草再新》。为玄参科1年或2年生草本植物仙桃草veronicaperegrinal.的带根全草(连虫瘿用)。分布于华中、华东及西南各地。

【异名】接骨仙桃草、蚊母草、蟠桃草、夺命丹、活血丹、英桃草、接骨草。

【性味归经】辛、甘,平。归肝、肺、胃经。

【功效应用】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损伤,单用水酒煎服,渣包伤处,或研末,酒冲服,或用童便浸后,曝晒研末,温开水冲服;骨折者,可与骨碎补同用。用于月经不调,痛经,单用水煎冲甜酒服。解毒消肿:用于咽喉肿痛,单用水煎服;用于痈疽疮疡,鲜品捣敷,或加冬蜜少许调敷患处。化瘀止血:用于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可用仙桃草6~12g与瘦猪肉60g共煮熟,食肉饮汤;或与人血草、仙鹤草各等量,焙干研粉冲服。此外,与荜澄茄、金橘核等制丸服,又治肝胃气痛,疝气痛。

现代常用于跌打损伤、骨折、月经不调、支气管扩张、胃溃疡、肺结核咯血、疖肿、咽喉炎等。

【用法用量】煎服:10~30g;或研末;或捣汁服。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仙鹤草见《伪药条辨》。为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芽草agrimoniapilosaledeb.var.japonica(miq.)nakai.的全草,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异名】龙芽草、黄龙尾、金顶龙芽、老鹳嘴、毛脚茵、脱力草、刀口药、牛头草、毛鸡草、狼牙草。

【性味归经】苦、涩,平。归肝、心、肺、脾经。

【功效应用】收敛止血:用于略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外伤等各种出血,单用,或随证配伍。属血热妄行者,可配伍生地、侧柏叶、山栀、丹皮等;属虚寒性出血者,可与党参、黄芪、炮姜、熟地等同用。清肠止痢:用于泄泻,痢疾,尤宜慢性久痢,可与苦参、秦皮等同用。解毒截疟:用于疟疾,单用大剂量煎服,或研粉,于发疟前冲服;用于痈肿疮疡,既可内服,亦可捣敷。杀虫止痒:用于阴痒,可煎水熏洗患处。此外,与红枣同煮食,可治脱力劳伤,有调补气血之能。

现代多广泛用于各种出血、滴虫性阴道炎、胃肠炎、痢疾、乳腺炎等。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