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八画(5) - 中药大辞典 - 刘彬编著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中药大辞典 >

第67章八画(5)

第67章八画(5)

【使用注意】苦杏仁有毒,用量宜控制,过量可出现昏迷、惊厥、呼吸麻痹、瞳孔散大等中毒症状,最后导致死亡。中毒者须立即静注亚硝酸钠,然后缓慢静注硫代硫酸钠急救解毒。民间内服杏树皮或杏树根煎剂进行解救。阴虚咳嗽及大便溏泄者不宜用。婴儿慎用。【现代研究】含苦杏仁苷、杏仁油,又含蛋白质和多种游离氨基酸。苦杏仁苷在体内分解产物氢氰酸,有剧毒。但微量氢氰酸能镇静呼吸中枢而有镇咳、平喘作用。杏仁油可润滑肠道,促使排便。

苦豆子见《新疆中草药手册》。为豆科灌木植物苦豆子sophoraalopeouroidesl.的全草及种子。主产于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

【异名】布亚(维名)。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燥湿:用于湿热痢疾,带下,单用炒至黑色,研末内服,或全草水煎内服;用于热毒疮疡,取子煎水外洗;治疗湿疹,顽癣,用干馏油配10%软膏外擦。和胃止痛:用于胃痛,吐酸,可与生姜、蒲公英等同用。

现代常用于急、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胃肠炎,皮肤化脓性感染,湿疹等。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单用炒至黑色,研粉,每次1g,每日3次。

【用法用量】全草煎服:1.5~3g;种子炒黑研末:1g。外用:适量,煎水外洗。

【使用注意】内服过量,或炒制不合要求,可发生头晕、恶心、呕吐、腹胀、烦躁等副作用。

【现代研究】种子含苦参碱、金雀花碱、槐胺碱、槐果碱、槐安碱、苦豆碱等,叶中还含糖类和蛋白。苦参碱、槐果碱、槐定碱静脉注射,可引起动物血压先升后降;对温血、冷血动物之离体心脏有兴奋作用;对末梢及内脏血管有收缩作用。对血压之作用以苦参碱为最强,对心脏、血管之作用则槐果碱、槐定碱最强。

苦树皮见《四川中药志》。为苦木科灌木或落叶小乔木苦木picrasmaquassioides(d.don)benn.的树皮、根皮或茎木。黄河流域以南各省多有分布。

【异名】苦皮子、山熊胆、赶狗木、苦胆木、苦皮树、黄楝树、苦木。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大肠、小肠、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燥湿:用于湿热痢疾,腹痛,泄泻,单用研粉,或制片内服。解毒杀虫:用于热毒疮疡,咽喉肿痛,疥癣,湿疹,研粉调敷,或煎水外洗,并研粉内服。

现代常用于急性细菌性痢疾、胆道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胃痛、淋巴结炎、副睾炎、盆腔炎、肋膜炎、慢性支气管炎、烧烫伤等。

【用法用量】内服:研粉冲服,1~3g,或制片。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敷。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木材含苦木素、异苦木素、苦树素a、b、c、d、e、f、g等。总生物碱在体外对溶血性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属,枯草芽胞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苦木素可作健胃剂。在体外能抑制溶组织阿米巴的运动;浸剂灌肠可治蛲虫。

苦荞头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蓼科1年生草本植物苦荞麦fagopyrumtataricumgaertn.的块根及根茎。主产于东北、西北、西南等地。

【异名】荞叶七、荞麦七。

【性味归经】甘、苦,平。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健胃顺气:用于脘腹饱胀,胃脘疼痛,单用煎服;用于小儿疳积,可与鸡屎藤、臭牡丹等量,研粉服用。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腰腿疼痛,水煎服,或煎水熏洗。此外,与抱石莲各30g,黑竹根15g,水煎服,可治狂犬病。

现代常用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胃溃疡、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等。

【用法用量】煎服:9~30g;浸酒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

【使用注意】过服有碍胃气。

【现代研究】含芸香苷等黄酮成分,是黄酮类的丰富来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抑制作用。

苦荬菜见《救荒本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苦荬菜ixerisdenticulata(houtt.)stebb.的全草。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

【异名】苦荬、盘儿草、苦球菜、苦丁菜。

【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解毒消肿:用于痈肿疔毒,乳痈,可与蒲公英、地丁共捣敷,或与牛刺犁、牛大黄各等份,研末,香油调敷;用于口舌生疮,单用水煎含漱;用于咽喉肿痛,可与土牛膝、薄荷水煎漱咽。清热利湿:用于湿热痢疾,可与枫香树叶,或地锦同煎服;用于淋证,尿血,单味,水酒各半煎服;用于妇女阴道瘙痒,单用煎水熏洗患部。此外,单用水煎加酒冲服,药渣捣敷患处,可治跌打损伤。

现代常用于痈疖肿痛、乳腺炎、急性扁桃体炎、口舌糜烂、阴道滴虫、跌打损伤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涂;或研末调搽;或煎水洗。

苦壶卢见《本草纲目》。为葫芦科1年生攀援草本植物苦葫芦lagenariasiceraria(molina)standl.var.gourdaser.的果实。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异名】苦匏、苦瓠、亚腰壶卢、药壶芦、长柄葫芦、金葫芦、京葫芦、小葫芦。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脾经。

【功效应用】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单用煎服,或与葶苈子等同用;亦可与虫笋共煎服。解毒散结:用于痈肿恶疮,疥癣,单用煮汁搽之,或与蛇蜕皮,露蜂房共为细末,生油调涂敷贴患处。

现代常用于肾炎水肿、小便不利、腹水、黄疸、糖尿病等。治糖尿病,可单用苦壶芦30g,水煎服。

【用法用量】煎服:6~9g;或人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苦楝皮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楝科落叶乔木苦楝meliaazedarachl.或川楝meliatoosendansieb.et.的根皮或树皮。主产于华北、华东、中南及西南各地。

【异名】楝皮、楝根木皮、双白皮。

【性味归经】苦,寒。有小毒。归肝、脾、胃经。

【功效应用】清热燥湿:用于疥疮,头癣,单用研末,以醋或猪脂适量调匀涂患处。驱虫:用于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单味煎服,或与芜荑、雷丸、鹤风、槟榔等同用。治蛲虫,亦可研末,以蜜制成栓剂,塞人肛门,或与百部、乌梅,每晚煎浓汤灌肠,连用3~4日;用于阴道滴虫,煎汤外洗,或制栓剂外用。

现代常用于疥癣、蛔虫病、蛲虫病、阴道滴虫等。

【用法用量】煎服:6~10g(鲜品15~30g)。外用:适量,研末调涂,或煎汤熏洗,或制栓剂用。

【使用注意】对胃有刺激性,故体弱、孕妇及肝炎、肾炎患者慎服。

【现代研究】含苦楝素、苦楝萜酮内酯、苦楝萜醇内酯、苦楝皮萜酮。苦楝素有驱蛔虫作用,高浓度时能麻痹猪蛔,特别是头部的神经环,低浓度则有明显的兴奋作用,使虫体不能附着肠壁而被驱除体外。苦楝子乙醇浸液,对若干常见的致病性真菌体外试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热水提取物有抗真菌的作用。苦楝素尚能兴奋兔在位及离体肠肌,使张力和收缩力增加,故用于驱虫时,不需另加泻药。

苦地胆根见《生草药性备要》。为菊科植物地胆草elephantopusscaberl.根。主产于长江流域及江南各地。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小肠经。

【功效应用】清热解毒:用于中暑发热,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单用水煎服;用于痈肿疮疡,乳痈,单用水煎冲酒服,或捣烂冲酒敷患处。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单用捣烂,调鸡蛋2枚共煎成饼服。此外,单用酒水煎服,可治跌打损伤。

现代常用于中暑发热、扁桃体炎、乳腺炎、急性肾炎等。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