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地收一刀,百姓抬账
王府每年收租二万一千两,仅缴地税一千七百两,属“以田税掩商利”,为虚报典型。
政绩司建议:查封该地地契副本,重新界定土地性质,王府补交近五年商税差额,共计七万三千两。】
蓝榜一出,王府炸了。
不是喊冤,而是直接扯着面子下场:
“这块地是我王爷他祖父亲赐的!”
“你贴榜,是在说皇上当年赐地赐错了?”
“你这是借查账之名,打礼制之本!”
“你这是——谋乱!”
李洵玉听完,只一句:
“赐给你的,是地。”
“不是——贪。”
“你今天拿着赐地的名义,做的是租银的买卖。”
“你说你不贪?”
“那你把这两万租银还回来。”
“咱账上见。”
王府一言不发,隔天递出第二封折子。
这次不拦账了,改递奏请:
【王属封地,为国所赐,若遇用途变更,应由太常署与礼部判定,不应由政绩单方决定】
意思很清楚:你查可以,但你没资格“定性”。
你贴归贴,地是不是“虚契”、“吃银”——不是你说了算。
这招叫“礼法护地”。
李洵玉一看,笑了。
“他们打的是老线。”
“但没用。”
“这得挂在账上。”
“那我贴榜,就是立案。”
“他们说我是‘不能定性’,那行。”
“明天我让户部发文。”
“征收补税,走的是——银。”
“不是‘地’。”
王府的折子还没在中书堂落灰,户部就提前表态了。
不是因为讲理。
是因为他们看懂了账。
户部尚书看着政绩司送来的《江东商田地银补收册》,沉默了整整一炷香,才叹了一句:
“账是对的。”
“银也是真的。”
“只是这刀……我们没那个胆子出。”
“但既然你政绩敢贴——”
“那这刀,我帮你砍。”
三日后,户部下发调令:
【江东王府东安十五号田,自即日起列入“商田类地”,补收近五年商税差额七万三千两,限旬内入库,逾期加征两成。】
【户部与政绩司联合执印“民田清册”,同步修订王属地录。】
这一纸调令,像一根针,扎在王府脸上。
王府炸了。
“你政绩司贴我们地契可以。”
“你户部也来?还敢真征税?”
“这不是断我们面子。”
“这是——抢钱。”
江东王亲自写信进宫,痛斥户部“以下压上”“私通政绩”“混淆王封与商稷”。
言辞激烈,几乎开口就是一句“这是逼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