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6章美名
第796章美名
自从张峦入宫一趟,京师内突然便谣言四起。
朝野甚至都不知这风声是从何处而来……
就是传言皇帝已经跟自家岳父张峦商议好了,准备在未来某个时间,由张峦亲自领兵去西北,统率新军一举荡平草原。
消息散播得很快。
因为完全没来由,导致朝中大臣最初还以为不过是一般的谣言,过一段时间自然就会平息。
但随着传闻愈演愈烈,许多人还说得有鼻子有眼,仿佛亲眼见到亲耳听到一般,朝中人都开始谈论此事的可能性。
主要是皇帝对于新武器的运用太过于热衷了。
朱佑樘既找人训练新军,还亲自前去检校,更是在三边总制的任命问题上采取了拖字诀,一直悬而未决,就像故意为之,非要等一个合适的时间点,比如说张峦病愈,才会指定总制军务人选。
而十有八九便是张峦前去领兵。
按照皇帝这一年多以来对自己岳父的绝对信任,好像这才是标准答案。
随后便有科道官员以风闻言事的方式,在朝会上当众将此事提出来。
皇帝一反常态,没有就此问题展开任何讨论的意思,只是示意覃昌、李荣等人直接岔开话题。
当发现有朝臣咄咄逼人不肯善罢甘休时,朱祐樘怫然不悦,立即让覃昌宣布退朝。
如此一来,谣言似乎成了遥遥领先的预言。
在这件事上,皇帝的态度非常耐人寻味,让人觉得,朱佑樘就是有心把张峦拔擢起来,只是目前时机还不合适,只等新军训练出来便有定夺。
散朝后王恕身边围拢了不少人,他们都想从王恕这个吏部尚书口中探知更多内幕。
但王恕对此并不知情。
作为皇帝的老师,内阁首辅徐溥面对少数几人前来问询时,也选择了避让。
……
……
徐溥带着刘健回到内阁值房,司礼监秉笔太监萧敬已经先一步在此等候。
“萧公公。”
二人上前见礼,“进去叙话?”
“不必了!”
萧敬一摆手,微笑着说,“陛下让某家来知会一声,朝中有时候群臣的发言太过杂乱无章,让人头痛,请两位先生务必将那些不合时宜的声音给压制住。再就是陛下希望最近朝中少一些对张国丈的非议。”
刘健解释道:“谣言之起,乃自民间,并非朝中人恶意攻讦。”
萧敬点头道:“这点陛下也知晓。但这些风声或许正是有人对张国丈不满才导致的呢?少一些猜忌和误会,才能让民间的声音减少乃至彻底消失,不是吗?”
刘健听到这里很不高兴。
怎么听你这话里的意思,是怪我们平时对朝廷决策攻击太多?导致百姓觉得,皇帝想以他岳父出来震慑朝中宵小?
朝中文官都是大反派?
说白了,皇帝和他岳父才是一家?我们全都是外人?
萧敬再道:“陛下先前已有意增加阁臣人选,现有两个备选方案,一是李东阳,二为谢迁,均为陛下的先生。
“作为翰林院的学士,他们的才学自然都是极好的,请两位及早甄别,看看谁最合适。若一切无恙的话,这两天,陛下就将在朝会中提及此事。”
徐溥皱了皱眉,问道:“召学士入阁,不才发生几天吗?怎又要增加人选了?”
意思是说,张峦和刘健才刚入阁没多久,现在内阁事务也没那么繁忙,没理由说非得增加阁臣数量来减轻现有人员的负担。
况且,如果实在太忙了,临时把张峦拉过来凑数也不是不行。
萧敬摇头道:“这是陛下的意思,请两位自行参详……在下告辞了!”
在阁臣面前,萧敬显得非常谦卑和恭谨,当即行礼离开。
……
……
与此同时。
张峦正过着异常舒心的生活,每天都在温柔乡中度过。
这天他难得地回到家中,准备应付儿子给他安排的接见宾客的活动。
张延龄对张峦说了,你总不见外人也不行,朝中人需要知道你还活着,你得不时出来见一下宾客,以参与到朝中某些事情的决策中来……但显然张峦很懒惰,就算十天半个月出来见一次人,都觉得这是非常大的负担。
当他来到书房,看到前边桌子上堆成小山般的拜帖时,表现得很惊讶,侧过头问道:“这些都是想来拜见我的?”
随侍身边的常顺恭敬地回道:“是啊,老爷,家里边已在尽量往外挡客了。不知怎的,最近您不怎么打理朝事,俨然赋闲一般,但就是架不住有这么多人前来下帖拜访。”
张峦道:“谁说我赋闲的?我现在还是内阁阁臣、户部右侍郎、翰林学士、太医院掌院,名头一大堆,哪个拿出来不是响当当?嘿,你小子怎么越来越像戏文里说的宰相府门前七品官……不会是学人家收受贿赂了吧?”
“天地良心,没有啊。”
常顺赶忙解释,“再说了,小的只是您府前办事的小喽啰,就算是宰相,不说得还是您么?”